矢志抗日——记日本归侨郑诚知、郑倩文兄妹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7日 作者:郭昉凌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人物简介:郑诚知、郑倩文兄妹均在日本神戶出生。哥哥郑诚知,出生于1926年6月;妹妹郑倩文,出生于1929年12月。1937年母亲带兄妹俩回家乡三乡桥头村。后兄妹二人投身中山抗日战场,郑倩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郑诚知在一次战斗中牺牲。
抗日战争爆发后,祖籍中山五区三乡墟仔桥头村的一对兄妹随母亲从日本返回祖国避战祸,辗转于中山、澳门、桂林等地,稍长又双双投身中山抗日战场,哥哥郑诚知在与侵略者浴血奋战中英勇牺牲,妹妹郑倩文迈着坚定的步伐继续哥哥未竟的事业,为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
旅日华侨史可追溯到日本江户时代的400多年前,从明治维新前夕开始开港贸易至今已近150年历史,而侨居神户的中山三乡华侨移民史也几乎是同时期开始的。清廷和德川幕府都实行锁国政策,只在长崎开设商馆进行两国间的贸易,到日本的中国人只能在那里暂时停留。鸦片战争失败后的1871年,两国签订《中日修好条规》,三乡人渡海到日本神户经商定居的逐渐增多。郑诚知曾祖父这一辈,可算是旅日本神户华侨的第一代。他们的祖父于清末就跟随长辈到日本谋生,祖父的哥哥郑道亨就是在日本结婚而后生下大儿子郑伯龄(郑诚知的堂伯父)的。1895年11月,孙中山因发动第一次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后,被迫逃亡海外,经澳门、香港首次踏足神户。也是因为这里有不少香山华侨。他与当地华侨及日本友好人士进行广泛接触,宣传救国救民的革命思想,建立革命组织,都得到在神户的乡亲郑祝三、陈秉心等的支持。
郑诚知的父亲在少年時代随长辈渡海到神戶学习营商,母亲也是日本华侨,郑诚知、郑倩文兄妹均在神戶出生。哥哥郑诚知,原名郑伟昭,出生于1926年6月;妹妹郑倩文,原名郑欢姬,1929年12月15日出生。一家人在日本神户生活,日子倒也乐融融。可是好景不长。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侵华战争。1931年“9.18事件”后,日本军国主义武力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日本与中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日本华侨的处境日益困难。1938年1月中日两国断交。日本政府对在日中国人实行的是限制居住的管制措施,也就是限制那些中国人只能生活在中华街的区域中不能外出,人为的把在日中国人和日本人种族隔离开来。那时日本只有横滨和神户有中华街,抗战前就在日本居住的中国人基本都被限制在这两块地区。要避免被迫害就要加入日本国籍,而加入日本国籍的一个条件是要改日本姓氏,这是大多数的华侨最不愿意的。因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郑诚知父母商量,只剩其父一人留在神户工作,母亲带兄妹俩回家乡三乡桥头。兄妹回到家乡后,都在桥头小学念书,靠父亲侨汇生活。
当时的三乡抗日救亡气氛浓厚,群众抗日情绪空前高涨,抗日救亡团体竞相成立。桥头小学的教师黄友涯和该校学生郑迪伟、黄旭等均是中共党员,他们组织抗日先锋队,少年先锋队,发动群众投身抗日。郑迪伟还与五区女共产党员陈惠芳、李琴芳等发起组织妇女救护队、大刀队,还聘请当地驻军讲授军事知识、进行军事训练,不少妇女参加了大刀队集训。各乡、村的妇女分会还组织妇女募捐、献金、劳军等抗日救亡活动。当时的郑氏兄妹年纪虽小,却被这强烈的抗日救国气氛所感染,都积极参加少年先锋队,参与发动群众捐钱抗日等。不久,诚知转到雍陌中学就读。1939年10月5日至7日,日军首度进犯中山县城石岐,沿途奸淫烧杀掳掠,不少中山民众逃难他乡。城知母亲又带着兄妹俩避难到澳门。此时翠亨的总理故乡纪念中学已迁到了澳门,城知就在纪念中学继续学业,倩文在雨芬中学读书。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失陷,全家又回到三乡桥头。年仅十六岁的郑城知又失学了。他听说桂林有升学机会,于是就随三舅父黄社根去了桂林,在一间兵工厂当学徒。没想到刚过了大半年,又因日军大举南进,湘桂告急,无奈又返回到老家。母亲不愿意看到儿子因战乱而荒废学业,就与城知的堂伯父郑伯龄商量,在其支持下,再度送他到澳门的纪念中学念高中。总理故乡纪念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在全国抗战爆发前夕,这所学校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发展,组织抗日救国会、读书会,集会游行,筹款募捐,支持抗日军队,唤起群众的抗日救亡热情。抗战爆发后,澳门同胞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团结抗日,共御外侮的正确主张,为拯救中华民族贡献力量。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内地,特别是广东抗日战场捐献了大批的金钱物资,还成立了回乡服务团,到内地参加抗日活动,以实际行为支持祖国抗战。纪念中学迁到澳门后,一批批的青年学生参加了回国回乡服务团,投奔抗日战场。城知在学校里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再加上这些年的颠沛流离经历,在他那单纯的少年心里,逐渐点燃起抗争的火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山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蓬勃发展,人民抗日武装的影响日益增大。随着五桂山区抗日根据地的日益巩固和军事力量的不断壮大,驻五桂山的抗日部队在澳门地区的影响也逐渐扩大。1944年初,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先后派郑秀、郭宁、冯彬等赴澳门建立秘密办事处。郑秀舅舅马庆庚经营的面包公司驰名港澳地区,她就在舅舅的面包铺的关系作掩护,在高士德马路19号二楼设立活动据点。郑秀又名郑吉星,三乡雍陌人。在雍陌小学念书时,受到老师叶向荣的影响,积极投身抗日洪流,1938年考入中山县立中学,积极参与郭宁等组织的中中别动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位出色的群众工作者。郭宁则不仅在县立中学,在中山联合中学(抗战初期,日军的飞机经常袭扰中山,学生无法正常上课,县中、男、女师范三所学校合并先后前五区、八区和澳门)也是学生领袖,曾发起组织战社等进步学生组织。因此,他们通过这些组织在澳门澳门青年、妇女中开展抗日宣传,很快就动员了一批当地青年参加五桂山抗日部队和请当地的爱国医生为抗日部队培训医护骨干,还动员了一批医务人员参加抗日部队。郑城知在纪念中学的同班同学李佳(李成俊)是位活跃的进步青年,两人关系非常好。郑秀与城知则是邻乡,通过李佳,郑秀与澳门通用国语学校部分学生及社会青年所组成的“修社”学习小组认识后,逐步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把抗日部队出版的《抗战报》及其他资料送给“修社”成员阅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1944年7月4日,刚高中毕业的郑城知、李佳与来自澳门总理故乡纪念中学、培正、濠江、中德、行易、镜湖护士学校等的十多个青年学生,在郑秀带另下到五桂山参加义勇大队举办的首期青年游击训练班,代号“纽约桥”。刚进入三乡墟仔,就接到部队交通站的通知,山区部队正在与日军作战,让学生们在此待命。这天,1000多名日军从江门、广州等地向中山集结,向五桂山抗日游击队发起“四路围攻”。战斗从当日凌晨打响,一直戡战至日近黄昏,义勇大队仲恺队、黄蜂队、连排干部训练班在欧初、罗章有等带领下英勇击退了日军的数次冲锋毙伤的不少。敌人因连续两天的长线运动,又被游击队的小部队狙击,打了一天才攻了几个山头,十分疲劳,不敢恋战,不得不抬着七八十具尸体撤退。日军来势汹汹的“四路围攻”,遭人民抗日武装的沉重打击下,再次破产了。因此,城知、李佳等在三乡呆了三天,才接到可以进入五桂山的命令。
“纽约桥”的班主任由义勇大队大队长欧初亲自担任,指导员是“流星队”(即义勇大队宣传队)队长黄云。讲课的有梁奇达、杨子江、吴孑仁、张彬、郑潮秀等,分别主讲部队史、抗战形势、青年问题、中国现代近代革命运动史。可见五桂山抗日部队对这些青年的重视。部队特别照顾“纽约桥”学员。尽管游击队的生活很艰难,指战员们要以稀粥充饥,但都让“纽约桥”学员吃饱。住宿虽然流动;游击队战士常常在山头露宿,但设法安排在民居、碉楼或祠堂给学员住。这一切都令郑城知等感到很温暖,很感动。训练班结业之后,李佳等被分配到“流星队”。城知是本地人,就被分配到雪花、民生队担任文化教员,同时,参与三乡当地的民主建政宣传。他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负伤,伤愈后又继续回队。
1945年初,苏美英军队分别逼近德国本土。德国法西斯覆灭在即,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轴心土崩瓦解。为挽救危局,日军进行垂死挣扎。从这年的新春开始,到4月中旬,敌、伪、顽、匪各方军队调动频繁。中山的抗日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这年的五四青年节晚上,郑城知奉命带领雪花队员在三乡墟仔参加军民联欢活动,演出前抽空回家看了看母亲和妹妹。没想到这一次短暂的见面竟成永别。
5月9日凌晨,日、伪、顽集结了近7000兵力,对五桂山游击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并对三乡一带进行“清乡”。郑诚知随副中队长周增源率领的雪花中队一部约30人在白石附近抵御十倍于己的来犯之敌,从天蒙亮战至傍晚,夜幕降临,周增源奉命率领队伍迅速翻过白水林,到深湾担水坑隐蔽。5月11日,由于叛徒告密,周增源、郑诚知等受到大批日伪军的包围。雪花队员等虽即英勇顽强地与敌人展开激烈火拼,但终因敌众我寡,四面受击,无法撤离,在深湾担水坑菠萝园的血战中,副中队长周增源、文化教员郑城知和队员们全部壮烈牺牲。
郑诚知牺牲后,组织上考虑到他是家中的唯一的男丁,恐其母亲一时难以承受,故一直到了解放后,郑诚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由郑迪伟代表组织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其家人,郑妈妈和妹妹郑倩文虽然很难过,但都很坚强。郑妈妈享受烈属待遇,一直随倩文生活,直至终老。
经历战争磨难的孩子特懂事,妹妹郑倩文在香港失陷后随母回到三乡,因为年纪小,就呆在母亲身边。1944年7月,18岁的她就随堂兄去杭州,想在那里半工半读学点谋生本领帮补家庭。可刚开学一周,战事告急,当地居民紧急疏散,倩文只好随民众逃难到广西梧州的深山野林。碰巧广东在梧州的青年学生组织广州难民团步行回广州,倩文立即报名,随团步行十四天,翻山越岭到了肇庆,再坐了一天的船回到广州,而后再乘船回中山。回到家乡已经是这年的10月了,并且很快就在桥头小学担任老师,担负起赡养母亲的责任。经过人生的第一次历练,倩文参加反抗侵略者的意志更加坚定。刚好此时人民抗日武装在中山迅速发展壮大,建立了五桂山抗日根据地,游击队正在她的家乡开展民主政权建设。三乡地处五桂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西南边平原,受游击队的抗日的宣传、活动影响很大,尤其是游击队活捉三乡为联防大队长“飞天鸭”的斗争事迹令更乡人振奋。三乡人民热心支持人民抗日武装,游击队的补给从三乡群众中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三乡觉醒的青年,纷纷加入游击队的队列。同月,谷镇区民主政权筹委会在桂山中学成立,随即在三乡开展建立敌后武装政权,组织和发动群众成立农民协会、妇女会、青年会等工作。倩文立即参加了青年会,在郑迪伟、方平的领导下,积极发动青年参加各种组织,并被选为桥头乡临时民主乡政委员(宣教委员),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1945年5月9日开始,日军出动1000多人,伪军2000多人,国民党反动派1000多人,对五桂山抗日根据地进行长达3个多月的反复扫荡,敌人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杀害无辜百姓和抗日游击队战士,山区群众的30余间房屋被烧,100多人被杀害,遭抢掠的财物不计其数。叛徒郑兴仅在三乡一处就杀害11名游击队家属。珠江纵队一支队驻石莹桥、合水口、石门的游击队主力按照司令部及一支队的领导制定的“避敌锋芒,小股出击”的战略战术,在敌人进村前已全部转移上山。游击小分队又充分运用“分散隐蔽、声东击西、零敲碎打,迂回转移”等灵活机动的麻雀战、地雷战、伏击战不断袭击、骚扰敌人,保存了实力,消耗了敌人,共毙伤敌90余人,使日伪军分进合击,包围聚歼第一支队的计划破灭,保卫了抗日根据地。随后,为保存实力和根据上级的精神,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战略转移东江。组织上基于郑倩文当时的公开身份是在桥头小学任教师,没有暴露,而且郑诚知已经牺牲了,母亲不能没人照顾,决定其仍留在桥头小学教书掩护工作。
1949年夏,珠江地区的中共组织开始积极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部队解放广东的各项工作。7月,郑倩文到香港找到曾与其联系的郑浩等。见面后,郑浩告知倩文:全国即将解放,他们正准备回解放区,布置郑倩文等回乡做好发动群众,搞好支前工作等。接受了组织交予的任务,郑倩文立即回乡开展动员支前,迎接大军南下的各项工作。同年10月31日,中山解放。
解放后,郑倩文先是担任乡政府任宣教委员,参加“八字”运动,土地改革,被选为中山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土改后留在坦洲区任党委委员、团委书记,1956年调中山县监委工作。1958年到省委党校学习,1959年调佛山地委党校工作,1970年起任佛山地区教育局副局长、局长,后离休。
作者是历史副研究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办公室主任、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山市乡土影视文化促进会会长。
上一条记录:情归中山——记马来西亚归侨曾汉松下一条记录:时代磨练了我的积极人生——记印尼归侨郑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