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界人物 >> 正文  


时代磨练了我的积极人生——记印尼归侨郑庆祥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2日 作者:刘允立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郑庆祥近照.jpg


  人物简介:郑庆祥,祖籍梅州市五华县,1933年5月出生于印尼,1945年回国,1949年加入粤赣湘边纵队,1950年转业留在中山参加工作,1993年离休。

 

  郑庆祥, 1933年5月出生于印尼,今年已足八十一岁,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八十一岁可以算是高寿了。但郑庆祥手脚也还算是麻利,走路稳当,说起话来更是有点激情澎湃的感觉,中气十足,笑声朗朗,所以看上去也就跟70多的老人差不多。他操着一口当地人听不大清楚的白话,比较接近广州话,也有点水上话的味道,开始让人很难判定他是哪里人,但可以怀疑他不是中山人。经过一翻交谈后,才知道他的祖籍是梅州市五华县。

  郑庆祥和同是梅州人的妻子两人住在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多层住宅里,因为两口子说话的声音都比较大,可以想像屋子里平时并不欠热闹。

  在族谱上记载,郑庆祥的父亲名叫郑利康。其实郑庆祥原不姓郑,他现在的名字是8个月大的时候,当郑利康的继子时起的。后来听他的叔叔们讲,他生父叫李华,也是早年从梅州五华远渡重洋到印尼求生存的一批移民。可能由于自己原不姓郑,所以郑庆祥对追祖溯源的兴趣似乎不大,对养父郑利康的身世记忆也很浅。根据生活线索推算,郑利康大概出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人生的前半段事业比较发达,在五华已经娶了两个老婆,到印尼后,做过生意,当过银行的经理,又买了几十亩耕地出租,所以经常会有钱寄回乡下,买田买地建房,在印尼娶了一个祖籍惠州惠阳县的杨氏。不幸的是,前面几个老婆都没能生小孩,杨氏收养了一个儿子,但在郑庆祥的成长记忆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印象。61时再娶第四个老婆,名为黄大群,潮州人,出嫁时大概才只有18岁,为郑家续香火的希望就寄托在这位年轻的妻子身上。结婚后不久,妻子果然就有了小孩。“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受更大打击的是小孩出生不久就夭折。无奈之下,于是就有了郑庆祥成为郑家成员的故事。郑庆祥成为郑家长子后,年轻的母亲又给他生了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郑庆祥清楚记得那是1945年,当他12岁,郑利康70多岁时,家里破产了。一家人在印尼也在呆不下去,此时在印尼娶的第一个老婆杨氏也已经去世。郑利康只好带着一家6口人先坐轮船从印尼到香港然后到汕头、揭阳、兴宁经过七天七夜回到了祖籍地五华县。

  虽然郑利康当初在印尼回老家也建了地方不小的房子,但在老家的两个老婆各自分了其中的部分,郑庆祥大大小小六人只能住在一个小房间里,以后的生活,几个老婆之间也各不相干。70多岁的郑利康已经是一个无劳动能力的老头子了,只有依靠儿女们苟且生活下去。在印尼富足生活环境下长大的郑庆祥踏入青少年阶段,本是对未来充满向往,但生活的剧变,使他心里充满了失落、沮丧和埋怨。

郑庆祥(右一)与战友合影.jpg

郑庆祥(右一)与战友合影


  生活总归要继续过下去,郑庆祥在印尼回来的郑氏小家里毕竟是大哥,母亲黄大群也没有耕过地,干过苦活,生活重担自然而然落到了郑庆祥的肩上。

为了能够糊口,母亲黄大群依靠自己仅有的一点手艺,每天夜里把米糕蒸好,一大早郑庆祥就拿到市场上去买。母亲白天还帮伪警局的官兵做衣服,比郑庆祥小一岁的弟弟郑庆传则到各家各户去揽衣服回家洗。就这样,一家子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饱一餐饥一餐地生活下去。其中一个妹妹患上了心脏病,无钱医治,加上营养不良,一家人也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因心脏引起肺积水,胃出血,全身皮肤溃烂而去世。这种生活维持到郑庆祥16岁时,也就是1949年,因印尼的杨氏大妈收养的儿子郑润武而改变。

  对于郑润武的背景,郑庆祥也是在参军之后才陆陆续续了解到一些。郑润武优越式的成长得益于郑利康在印尼的风光之时,被杨氏收养。所以郑润武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在印尼讲读书至大学毕业。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到五华县后在五华当初中老师,与当时正在参加的解放战争的五华县人郑群相识。郑润武向郑群推荐郑庆祥、郑庆传兄弟参加其部队,于是郑群亲自找到郑庆祥兄弟,发动他们跟着部队参加解放战争。郑庆祥兄弟对当前十分艰苦的生活已经十分厌倦,正需要一口新鲜的空气来唤醒自己的青春。而且面前是一条为全国解放的光荣大道,对兄弟两人来说似乎又看到的人生新的希望,于是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下来。因为害怕父母亲阻止他们参军,事情一点都没向家人透露,两兄弟跟郑群部队走后才由弟弟写信回家告诉父母亲,他们已经到了部队,成为了一名军人。


郑庆祥与家人合影,右一为郑庆祥.jpg

郑庆祥(右一)与家人合影


  郑庆祥兄弟参加的郑群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解放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一支人民武装部队。它以东江纵队北撤后留下来的小分队为基础,以东纵复原人员为骨干,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之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英雄部队。1947年春,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广东区委的指示,各地党组织建立或恢复之后,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反抗“三征”,破仓分粮,打击和摧毁国民党乡村反动政权和地方反动武装。游击战争的烈火燃遍粤赣湘边全境,武装队伍也迅速发展壮大。1948年7月,广东国民党当局发动了第二期“清剿”。江南地区武装部队在郑群和曾志云的周密安排和部署下,主动寻找战机出击,内线外线相机歼敌,给敌人的“清剿”部队以迎头痛击,连续展开了沙鱼涌、山子下、红花岭、铁马关、多祝等系列战斗,取得了五战五捷的重大胜利,歼灭了广东国民党军1/4兵力。经过全区军民半年的奋战,经“三家村战斗”以后,终于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清剿”。

  郑群,当时也就是20多岁,曾于1946年参加东江纵队北撤到山东, 1947年受党组织委派回到家乡,当过中共九连工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副司令员、中共九连地委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员、粤赣湘边纵队第四支队政治委员兼支队党委书记。他很善于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团结工作,也很善于战略部署,解放战争期间率部队打了好几场好仗,参加和指挥九连地区有名的“五战五捷”和指挥解放东江上游各县的老隆战役都打得非常精彩。郑庆祥兄弟跟着郑群的部队在短短几个月内,一路激战,从九连全区开始一直打到中山:

  郑庆祥在部队前线作战,弟弟郑庆传编在后勤组。郑庆祥手持左轮机枪很是威风,1949年5月即打了加入部队的第一场仗。为配合南下大军的行动,广东解放战争进一步朝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粤赣湘边纵队及时抓住这个有利战机,在边纵的统一指挥下,郑群率领保十三团的起义决定发动解放东江两岸各城市的战役,并把整个战役第一枪的射点,选择在老隆。把解放老隆作为整个战役的突破口。老隆,位于东江左岸,距龙川县城20里,东江、韩江在这里交汇,是粤东的交通要道和重镇,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5月中旬,郑群部队首先在乌石坝成功打垮了保四师1000人的进攻,阻击国民党一个步炮协同加强团的进攻。经过一个多星期的顽强阻击,敌人被钉死在蓝口,完成了围点打援、解放老隆的任务。当时部队全体战士都十分高兴,情绪高涨,郑庆祥在这样的战役中完成了人生第一场胜仗,踌躇满志之感油然而生,对回国后受穷苦折磨的痛苦也完全消退得一干二净。


粤湘赣边纵队第四支队成立五十周年纪念章。.jpg

粤湘赣边纵第四支队成立五十周年纪念牌


  1949年7月初,老隆战役结束后,粤赣湘边纵队党委决定对所辖队伍进行整编,原保安十三团和原保安第五团第一营以及老隆起义前后收编的地方武装部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第四支队”(简称“四支队”),委派曾天节为支队司令员,郑群为政治委员,黄国伟、卓扬为政治部正、副主任,刘勉为参谋长。支队下辖三个团和直属炮兵营、搜索营以及其它直属连、队、所等,人数共4000余人,郑庆祥也继续跟着郑群的第四支参加解放战争。

  1949年9月,国民党在河源依东江与新丰江构筑了大量工事,准备据险坚守。此外,在九连地区各县区相继解放后,粤北、粤东的地主恶霸及反动分子也纷纷逃避到那里,河源城成了反动派最集中的地方。郑群带领的粤赣湘边纵四支队为了乘胜打击敌人,在地下党的配合下迅速包围了河源城,并用猛烈炮火攻击敌人据点,城内的守敌惊慌失措,而且东江航道又被边纵其他部队切断,守敌慌忙连夜弃城而逃,四支队胜利解放了河源县城。

  解放河源城后,四支队继续向埔前、石坝推进。进至埔前及其左右一线时,四支队所属各部与敌人激战了两天三夜。郑庆祥和部分战士爬上山头作部队掩护,由于受到敌人的围困,粮食和水补给暂时断绝,战士饥渴难耐,有的战士只好用自己尿液解渴。战斗的最后一个晚上,四支队在郑群的带领下,全线出击,敌人见势不妙,慌忙后退,四支队大获全胜,击毙敌军300多人。那场战斗也实在打得激烈,在战斗过程,部队的指挥所被敌人榴弹炮击中,有一位电话兵被炸得血肉模糊,甚是惨烈!子弹密集地从郑庆祥的耳边啸啸而过,好在当时他们用树枝盖头,伪装得好才幸免于难。

  10月份,四支队奉命配合两广纵队从惠阳平山、淡水进至东莞樟木头。郑庆祥等人按郑群的指挥,追击国民党军队,在国民党运输火车途经樟木头准备驶向保安县时,战士们运来了木材,横在铁轨上,阻止火车继续前进,歼灭了一批敌人,缴获一批物资,取得了一次巧妙的胜利。切断敌人南逃之路后,四支队就直取东莞虎门,向东莞、太平地区前进,解放东莞县城。在部队走到东莞大朗时,郑群召集部队开会,国民党飞机突然来袭,炮弹不断从天而降,炮弹就在郑庆祥身边炸开,非常惊险!幸好大家都躲避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解放东莞后,四支队奉命追击残敌,进入太平时,与两广纵队司令部胜利会师。

  郑群跟部队战士们说:“我们一路过来,取得了好几场胜利,歼灭了不少敌人,我们现在就按照上头的命令,继续向中山进发,去解放中山。”当时,郑群和战士们个个热血沸腾,当天为庆祝胜利,还喝了酒,决心要继续战斗下去,解放中山。

  11月份,郑群和曾天节奉命率领四支队主力由东莞太平镇西渡珠江,向中山挺进。逃窜到横琴岛的国民党残兵不甘失败,经常袭击唐家湾的淇澳岛。部队经过唐家湾,开始负责沿海边防任务。有一晚,国民党十几艘舰艇载着1000多人突袭淇澳岛,而在淇澳岛驻守的部队只有几百人,四支队接到增援请求后,立即向淇澳岛推进。两军交战的炮火越过海面,火光冲天,海面上漂浮的舰艇残骸越来越多。经过我军坚强抵抗,在早上的太阳升起之前,敌人再一次被击退。

  淇澳岛之战后,粤湘赣边纵队第四支队经南朗向石岐前进。1950年3月,四支队在顺德县完成清匪,协助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权的任务后,就奉命在中山编入两广纵队,随着广东省军区珠江军分区的成立,四支队随之撤销,连排以上干部被分别送到大学学习,一部分转业到地方工作,一部分继续留在重新分编的其它部队。郑庆祥转业留在中山工作,弟弟郑庆传继续跟着部队走。

 

郑庆祥.jpg

郑庆祥


  郑庆祥转业后,最初几个月时间被安排在牛起湾训练营负责一些杂务工作。1951年仅十八岁的他,分配到中山县税局,担任局长助理。由于郑庆祥是转业军人,熟悉使用枪械,所以局里就给他配了手枪,专门负责保护局长下乡巡查、征税等。郑庆祥生不逢时,碰上了父亲年老破产的遭遇,在印尼只读了三年书,回国后为维持生计,日夜艰苦劳作。转业在税局,对业务知识一无所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但郑庆祥对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边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边学习税务知识,一心一意在税局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大改造”开始以后,1955年由于郑庆祥工作表现出色,由税局下辖的医药公司派出,作为公方代表到小榄参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之后又分别到古镇海洲、斗门等地的畜牧局食品站任站长。1966年作为中山两个代表人之一到佛山出席“五好干部”表彰大会,获“五好干部”称号。

  现在追忆起这段日子,郑庆祥还是很自豪,他认为这是人生中最有成就感的阶段。但一直令他深感内疚的是,1951年土改期间父亲去世的事情。当时有这样一个规定,土改期间任务繁重,形势紧张,干部一律不能回家。老家远在五华的郑庆祥更是没机会了解家里的情况,直到家里的电话打到单位来,经税局干部转达才知道父亲去世。离开父亲多年,最后还不能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不孝之举,郑庆祥一直耿耿于怀。

  1982年,郑庆祥调到黄圃镇税局工作,先后获得了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多项荣誉。1993年光荣离休。

郑庆祥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已各自安居乐业,郑庆祥与老伴魏群英在城里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

 

作者是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参考资料

1.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省交通厅、中共梅州市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曾天节》,1996年5月。

2.牛兔儿:《青山依旧——郑群八十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3.惠州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简介》,惠东党史网 - 惠东县党史研究室主办

http://hddys.cn/show_news.php?id=344&class_1=8&class_2=25


上一条记录:矢志抗日——记日本归侨郑诚知、郑倩文兄妹下一条记录:铁打的汉子——记马来西亚归侨郑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