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界人物 >> 正文  


情归中山——记马来西亚归侨曾汉松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0日 作者:杨彪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曾汉松接受采访.jpg


  人物简介:曾汉松,马来西亚归侨,1926年生于马来亚吉隆坡,1943年参加马来亚抗日军,1946年复员,先后在雪兰莪州退伍同志会任教师、吉隆坡战友报社资料任管理员,1949年1月回国,1949年6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八团政工队,1950年复员到惠州机器厂任出纳, 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调中山县,在中山港务局工作至退休。

 

  “先生,先生买朵花支持祖国抗战吧!”已88岁高龄的马来西亚归侨曾汉松对少年时期上街卖花、演剧筹赈救济祖国抗战的情景记忆犹新。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不分党派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通过多种途径向海外侨胞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海外侨胞投身祖国抗战,在侨胞中产生了极大影响。1938年3月,毛泽东在延安会见马来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代表时,向海外侨胞发出抗日号召:“马来亚的侨胞用一切力量援助祖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全体华侨同志应该好好团结起来,援助祖国,战胜日寇。共产党是关心海外华侨同胞的,愿意与全体侨胞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生活在海外的侨胞,他们将祖国的命运与自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视国难为己难,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他们在抗日救国社团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运动,谱写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1926年曾汉松出生在马来亚吉隆坡安邦埠郊外一个小商贩家庭,父亲原是广东惠阳县甲子镇人,因家境贫困卖身到南洋谋生,初时在一间英国人开的锡矿公司当矿工。由于矿场里大多数矿工是华人,为便于管理,为人随和、工作勤劳、又识些字的汉松父亲被提拔当文书,负责记录矿工出勤、耗材等事务。勤勤恳恳、省吃俭用,低声下气地干了近十年,总算有了些许积蓄,还清了当年“卖猪仔”到马来亚时所欠雇主的各项费用后,曾汉松的父亲离开了矿场到安邦埠做些小生意。安邦位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境内,离城区吉隆坡只有11公里。在锡矿未被发现和开采之前,安邦像个森林,但自从被人开掘后,便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地方。农业、商业开始发展,人也越聚越多。

  曾汉松的父亲在安邦埠艰苦劳作多年来后,娶了当地马来西亚的一个女子为妻,之后陆续生下曾汉松等9兄弟姐妹,曾汉松排第6。在曾汉松的记忆中,他的童年是快乐的,初时家境还算过得去,没缺吃的没少穿的,父亲曾做过贩卖猪肉的小生意,亦同人合股开过茶馆。20世纪30年代,马来亚因受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市场营商环境恶化,曾汉松父亲的生意也逐步陷入亏本。在曾汉松9岁时,他父亲结束了所有生意回家等待时机,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一心想东山再起的曾汉松父亲并为没等到这一天的到来,他只在家呆了一年就突然病逝。父亲的突然离逝,使十口人的大家庭失去了的经济来源。之后家里的生计完全寄托在哥哥们的身上,大哥、二哥相继放弃还未完成的高中学业,到工厂打工,三哥在学校当教师。靠着众哥哥的微薄薪水以及父亲留下的些许积蓄,一家人的生活总算艰难地撑了下去。

  曾汉松的母亲虽平日只在屋里屋外忙活,负责曾汉松兄弟姐妹的起居饮食,但她仍深受丈夫的影响,笃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道理。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前程,在家庭环境还不很宽裕的条件下,量入为出,想方设法把曾汉松和他四哥送到邻近读私塾。老师李木是一位有学问,有正义感的人。在私塾学习一年之后,兄弟俩转学到吉隆坡安邦埠安邦学校读书,校长廖德平。这期间,正值中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通过种各种途径向海外侨胞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海外侨胞投身祖国抗战,并在侨胞中产生了极大影响。马来亚华侨迅速行动起来,开展各种抗日救国运动。初时英殖民政府对马来亚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采取宽容默许政策,工人、进步组织常上街游行宣传抗战,青年学生上街卖花卖旗、上演街头剧等为抗日募集资金。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让年仅12岁的曾汉松第一次认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深刻含意,潜意识的民族责任感不经意间根植在这位少年的心。他先后参加了十多次的义演义卖活动,对学长们秘密回乡参加东江服务团感到非常神圣和向往。


曾汉松(左3)与亲友合影.jpg

曾汉松(左3)与亲友合影


  随着日军南侵的步伐加快,有可能南进威胁英属的香港和马来亚后,英国张伯伦政府改变政策,决定对日让步妥协,希望借此缓和英日两国紧张关系。除了在禁止石油输日方面作出让步外,英政府也决定在马来亚镇压反日活动。1938下半年开始,马来亚殖民当局开始加大镇压当地抗日运动力度,大批抗日后援会成员,包括不少共产党员被逮捕和驱逐出境。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国运动以及英殖民政府无理镇压的紧张局势下,曾汉松完成了他的小学课程。并于1940年1月考入吉隆坡文浪港中华中学读书。

  随着众位哥哥相继成家育儿,家里的人口增至20人,一向依靠工资来维持生计的大家庭,此时显得难于运转,入不敷出。无奈之下,初中读了半个学期的曾汉松只好辍学,并到安邦埠联志巴士公司跟车做学徒。1942年初马来亚沦陷,曾汉松随家人逃到农村亲戚家避难,日本鬼子四处围捕屠杀大量的无辜青年,到处奸淫掳掠,掠夺资源。在乡下呆了两个月,待时局稍有稳定,一家人又悄悄地回到满目苍夷的村庄,许多房屋被烧,商铺关门。在日军血腥统治情况下,为了糊口,大哥把曾汉松带到位于先都巴风的一间被日本占领的工厂做焊工。在工作过程中曾汉松更加深入了解到日本鬼子不断虐待工人的事实,工人随时都会惨遭鞭打侮辱,这所谓皇军施与劳苦人民东亚共荣圈只是饥饿压迫,牛马不如的生活。

  日军入侵马来亚,英军兵败如山倒。在这关系国家存亡的紧急关头,华侨不顾英国当局的禁阻,迅速行动起来,开展保家卫国的战斗。迫于形势的转变和舆论的压力,英殖民当局接受马共关于联合抗日的主张。承认马共为合法政党,对马共党员给予武装军事培训,受训后的马共党员,将听从英军的调谴奔赴前线与日军作战。马共通过民众武装部发动华侨,一支支抗日华侨义勇军先后在马来亚各地建立起来。后来抗日华侨义勇军统一命名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

  雪兰莪州是人民抗日军活动较活跃的地区,抗日军常到山下各村庄向民众宣传抗日主张。此时,为糊口而受尽日本帝国主义压榨曾汉松忍无可忍,他决意了斗争方向,明白只有放下个人得失和思想枷锁,才能迎来光明的前程。1943年6月,曾汉松与三位同学一起步行上山找位于雪兰莪州安邦埠水塘路森林里的抗日军。加入抗日后备队后,曾汉松与战友们经过二十多天政治和军事受训,然后直接调到作战岗位。抗日后备队多在雪兰莪州一带活动,到1943下半年转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初时抗日军的武器装备比较差,只是一些旧式步枪、猎枪,以及大砍刀。如遇上日军围堵或急行军,那经常是吃不上饭,粮食多是些地瓜野菜”。在部队期间,曾汉松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学习军事政治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养,克服困难险阻,即使在日本鬼子重重包围之下,也没有表现过中途蜕化变质,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作战精神。由于表现突出,1945年2月,被提拔为小队长。5月,经第一独立大队,一中一分队党支书李干介绍光荣地加入马来亚共产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5日,马共召开紧急会议,时任马共中央书记莱特①表示:目前的国际形势处于和平状态,抗日军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应该放下武器,转向和平斗争。12月1日,6800名抗日军公开队在几个主要城市举行仪式,就地交出数千件武器,解散复员,每人获得350元复员费,抗日军的秘密队则秘密解散,没交出的武器则埋藏各地。至此,马来亚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抗日战争胜利果实,便无条件地拱手让给了英国殖民当局。

  抗日军复员后,全马成立马来亚人民抗日军退伍同志会总会,而雪州也成立了分会,会长周洋浜,副会长陈心仁,李干(李洪)是该会常务委员。复员后,曾汉松曾到蒲种埠曲村作了一个学期的小学教师,后由李干介绍到退休同志会主办的一个贫民小学任教,在那一直任教到1947年10月,当时李干担任该校的校长。重新回到马来亚的英殖民政府,一方面企图在马来亚建立长久的殖民统治,千方百计维护其殖民利益,另一方面却是打压为争取民主自由权利、争取和平劳动条件和生活福利的改善等方面的民主运动。英殖民政府公开在报章上刊载:未经英政府培训或许可的一切教学机构和教职员均为非法执教。并以此为借口想关闭华人工会、华校等组织,进一步打压马共及进步人士。

  1947年10月,吉隆坡战友报社社长刘尧②同志把曾汉松调到该报社资料室任管理员兼发行部工作。《战友报》是马共出版的双月刊,该刊物在马来亚人民抗日军退伍同志会的会员中发行。1948年初,中国歌舞剧艺社③(简称中艺)到新加坡、马来亚各地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侨胞的热烈欢迎,演出取得很大的成功,加深了侨胞们对祖国的了解,特别在青年侨胞当中,起到传播祖国艺术、转变他们对文艺欣赏的兴趣。观看演出后的曾汉松无比兴奋,他萌发了要加入中艺剧社动机。“一方面,我觉得他们的政治取向与自己相近 ,艺术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都很明显,反映了老百姓在国民党反动势力统治下的悲惨生活,并进一步激发了自己的革命热情;另一方面,自己又喜欢歌唱,总想通过艺术去表达痛苦人民的呻吟。”1948年2月,曾汉松向刘尧同志提出加入“中艺”的申请,而剧社社长丁波同志也同意他的加入。这样曾汉松就以一名舞台装置员的身份随“中艺”四处演出,演出的节目有舞蹈《渔光曲》《希特勒还在人间》、《印尼儿女》;独幕舞剧《五里亭》、《天快亮了》,以及大歌舞《中国人民悲欢曲》等。

  1948年6月23日,英国殖民当局却突然颁布“紧急法令”, 宣布马来亚共产党以及一些进步社团都是非法组织,并实行白色恐怖,动员大批军警突袭马共办事处、抗日军退伍同志会、总工会属下各级工会、青年团、妇联全等所有的进步群众组织,大肆逮捕和屠杀抗日有功的抗日战士。当时恐怖的气氛始终笼罩着整个华人社会。而此时“中艺”正在距离吉隆坡三百多里远的槟城演出,面对这种局势,为了保护剧社,团长丁波建议当时是马共身份的增寒松暂时隐匿。面对这种突变的局势,曾汉松自己也非常焦急,他接受了丁波的建议。可远在槟城他一时无法与组织联系上,更得不到组织的任何指示。再三考虑之下,他决定回吉隆坡躲藏在半山巴椰园亲戚家。事不宜迟,第二天曾汉松在林宝洪、苏文两位同志的陪同下,乘船到对面海买了火车票,只身回到吉隆坡。在亲戚家躲藏了一个星期。英帝在报上刊载威胁如有窝藏马共分子同罪论。为了不连累亲属,曾汉松又趁夜色连夜搭车回到安邦自己的家里。期间听到很多机关同志被捕,如刘尧同志撤退到加影埠,因叛徒告密,被英警包围,最后英勇牺牲。

  连续藏匿20多天,经多方打听也无法与组织联系上,在这种情况下,再等下去将要出问题连累家人。无奈之下曾汉松以“薛汗松”之名到先都巴风一间美国人开的工厂做电焊工,并伺机联络组织。同住宿舍的工人来自四面八方,非常复杂,且常有英军走狗、侦探混在其中秘密监视。在这种既害怕又焦虑的环境下,曾汉松只在工厂里呆了四个多月,期间他也听说“中艺”已于1948年底回香港,最后他决定回国。1949年1月,在哥哥的协助下,曾汉松只身秘密乘火车从吉隆坡到新加坡,后再乘船起程回国。

  “回到家乡广东省惠阳时,人地生疏,一筹莫展,在远房亲戚家住了三个月,常听到村内某某家的青年于某某时间加入了游击部队,自己听了也受感动鼓舞,但去哪参军、找谁介绍呢?”曾汉松非常焦急。此时他想到了“中艺”、想到已回到香港的丁波同志。1949年5月中旬,他乘火车到香港,在太平戏院找到“中艺”的旧同事。得知同志们也正联系组织,要回国服务,曾汉松显得既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他来得正及时,能见到旧同事,急的是他找不到组织。在丁波等同志的协助下,终于联系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八团的黄子让同志。东江第一支队成立于1949年2月7日,是东江纵队北撤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协议全面发动内战时,江南地区(东江以南地区的简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重新拿起武器组建的人民武装部队。支队下辖第二团、第三团、第四团、第五团、第六团、第七团、第八团和独立第一营、独立第二营。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湘边纵队正积极配合南下大军歼灭南逃的国民党残余部队,迎接全国解放。6月,曾汉松跟随黄图同志在香港乘火车站到大埔,再剩小船到黄母圩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八团政工队,任队员。

  “东江纵队党组织一贯重视和积极领导部队文艺宣传工作,把部队文艺队伍作为对敌斗争、发动组织群众、宣传教育部队、鼓舞士气的得力助手,每一片游击区和每一个独立作战的部队,大都有自己的剧团、政工队或艺宣队。”东纵的文艺战士,既是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又是一名战士。他们绝大多数从没做过文艺工作,更没有受过专门训练,但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鼓舞士气,战胜敌人,他们听从党的安排,服从战争的需求,不懂就学,大胆实践,努力把自己磨炼成为一个合格的文艺战士。和战斗部队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深入连队,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为战争服务,行军时搞宣传鼓动,战斗打响就做战勤工作,送水,送饭,抢运伤员等。战斗的间隙,他们教战士唱歌、演戏,辅导文娱骨干,开展部队群众性的文艺活动,组织军民联欢晚会,协助连队指导员、文化教员上文化课、时事课,还帮战士洗军毡,缝补衣服,写家信,谈思想。文艺战士是连队的亲密战友,深受指战员欢迎,是活跃部队、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得力助手。初时曾汉松被安排到起义连,负责对起义战士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有时为了活跃气氛,曾汉松还教他们唱反战歌曲。 

  8月10日,中共江南地委发出“配合南下大军,紧急动员,发动大规模的支前运动”的指示。号召全区军民动员所有人力、物力、支援前线,迎接南下大军,解放全广东,解放全华南。各县、区、乡相应成立支前机构,提出完成“五万民工,十万担公粮”的任务,掀起迎军支前的热潮。8月中旬,胡施政委号召传达动员会议,曾汉松被调到河源连平县忠信乡乡府,协同古乡长及指导员高锋同志做了一个多月的征粮工作。据资料,惠阳、惠东两县共征收公粮180,000多担,筹备柴草940,000多斤,并组织数万名民工,抢修淡水至龙岗等地公路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粤赣湘边纵队的各个支队全面进行整编,东江第二支队文工团奉命与东江第一支队文工团合并。整编后,组织安排曾汉松到惠阳县河东区区府政工队工作。1950年4月,惠州机器厂成立,曾汉松调任厂的出纳。1951年2月因工作突出获得东江区专员公署颁发工作模范奖状,同年3月中旬获得生产战线二等奖。1951年4月上级动员各机关派人到土改前线去,曾汉松被抽派到紫金县九寿、茶岗两村土改队任组长。土改期间,曾汉松认识了前来参加土改的妻子赖辉。赖辉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纵队九连区文艺战士。1951年9月土改结束,曾汉松回到东江运输公司修配部任管理员兼营业组长。1952年省航运公司接管东江运输公司(属省交通厅管理),在修配部任营业组组长及管理员。后调广州,在越秀南汽车修理厂(后为广东省汽车第一制配厂)任车间主任、书记。1954年因表现突出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1963年抽调到中山东升、小榄、下泽搞四清运动。运动结束后,由于中山缺干部曾汉松就调到中山港务局工作。“文革”期间,因为有海外关系,曾汉松曾被关“老虎笼”,强迫劳动改造。

  离休后,同是文艺兵的曾汉松和妻子过着幸福多彩的生活,每周到市老干中心唱歌、跳舞,生活充实又丰富。

 

注释:

① 莱特,马来亚共产党中央书记。

② 刘尧原名刘昌标,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一独立队队长、党代表。

③中国歌舞剧艺社,1946年在香港成立,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综合性文艺团体。

 

参考资料:

1、《困难时刻找彰风》 丁波

2、《东江纵队简史》

 

 

作者为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


上一条记录:在南洋的那段激情岁月 ——记马来西亚归侨下一条记录:矢志抗日——记日本归侨郑诚知、郑倩文兄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