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界人物 >> 正文  


亲历中山大油荒 苦尽甘来话当年——记印尼归侨余长茂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8日 作者:廖薇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1、余长茂接爱采访.jpg


  人物简介:余长茂,男, 1952年11月3日出生于印尼泗水市,1960年8月随父母回国,1970年7月在广西博白县文地镇茂清中学毕业,安排在茂青农场工作,1990年在中山市公共汽车公司工作至退休。

 

  余长茂的生命历程哪怕不算曲折,也足够丰富。他出生于印尼泗水,祖籍为福建漳州,成长于广西,最后安家在中山。

  作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回归中国的归侨,他亲历了华侨农场的兴与衰。定居中山至今27年来,他与中山改革开放同呼吸,见证了“宜居中山”的发展;在中山公共汽车公司工作的22年,他曾经是第一代中巴公共汽车的司机、也是帮助中山顺利度过2007年中国大油荒的一名幕后英雄。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他饱尝过生活的艰辛,也经受过金钱的诱惑,但可贵的是他初心不改,清白做人、知足常乐。在工作中,他犹如一个“救火队员”,屡次在危急状态下被委以重任,在一个个挑战面前迎难而上,兢兢业业,最终化险为夷。

如今,昔日懵懂少年已是两鬓花白,年逾六旬,迎来幸福晚年。在他心中,中山虽不是他的祖籍地,却胜似故乡,只因此心安处是吾乡。

 

2、前排右一余长茂.jpg

余长茂(前排右一)一家


“爸爸说,就算只穿着短裤也要回国”

  1960年8月,余长茂第一次回到自己的祖籍国,那一年他8岁。

  余长茂出生于印尼泗水的一个华人家庭,泗水是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的省会,面积达326平方公里,是印度尼西亚的第二大城市。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曾抵达此地,当地华人为缅怀他的功绩,特意修建了一座郑和清真寺。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的清真寺,至今仍屹立在夏丁街2号。

  上世纪六十年代,印尼泗水已呈繁华面貌,在余长茂印象中,它就犹如中国的大上海。父亲在当地码头担任会计,属于当地政府的公务员,收入稳定。父母养育他和弟弟,一家人生活安康。可是好景不长,1955年至1966年,苏加诺政府实行“主动制”国籍政策,加强对华侨的排挤,限制华侨及其后裔加入印尼籍。1959年,印尼的苏加诺政府又加紧推进有损华侨利益的名为“扫除殖民经济残余”的经济政策。当年6月颁布的《总统第10 号令》,导致印尼各地政府遂禁止华侨从事商业零售业,对丧失生计的华侨采取强迫迁移的手段,造成大批华侨流离失所。

  余长茂的父亲深感“寄人篱下”之辛酸。他对家人说:“就算只穿着短裤也要回国。”于是,当中国政府为保护华侨决定大规模撤侨时,余父带着全家人毅然登上大船、挥别在印尼的一切。据有关资料称,截至1960年秋,已有6万多印尼华侨归国,中国用于接侨的费用累计超过四千万美元。1960年底,中国撤回华侨达94000余人。

  然而,等待余长茂一家的仍是艰辛的生活 。1960年的新中国是个“天真的孩子”。这一年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满怀期待“由于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确定无疑的胜利,全中国的生活正在沸腾着。”但实际上,早在1959年,饥荒已开始在一些农村蔓延。物资紧缺、粮食告急,许多农民因营养不良、劳动过度而死去。

  国家如此贫穷,如何解决归国华侨吃饭问题?余长茂一家被分配到广西玉林地区博百县文地镇的茂青农场生活。“懂得一些高精尖技术的就被安排至南宁等市区了。” 余长茂回忆,所谓农场,当时就是国家规划出来的一块有待开发的荒地。一座农场犹如一个小社会,内设派出所、学校、医院等机构。可当地公共设施十分简陋,一家人就连饮水也成问题,必须到五百米路以外的地方挑水。母亲为此天天以泪洗面,主张回国的父亲只好无奈地安慰:“你就体谅一下我们的国家吧。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国家还能接我们回来,也不容易。”事实上,政府对华侨也有所照顾。当地农民当时仅以红薯为主食,而他们归侨还能吃上大米饭,甚至有猪肉、鸡、鸭、鹅等禽类供应。回国时,余长茂一家盘缠不多,但随身带有牛油、白糖等副食,农民见其有洋货,十分羡慕,不时拿红薯、土豆等与其物物交换。据悉,除了印尼华侨,茂青农场里还安置有来自东爪哇、加里曼丹、苏北及邦加八港、勿里洞及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侨。

  这些归侨回国时满怀憧憬,不想现实严峻。可他们建设农场的热情并未因此受到打击。他们开山筑路、修建房屋、辟荒垦田,种植胡椒、橡胶、香蕉、剑麻等经济作物,为祖国提供紧缺物质,其产品输出到遭西方禁运的前苏联及东欧国家,为国家换来当时非常珍稀的外汇。

  8岁的余长茂却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他那时还是个贪玩的孩子。他之前就读的是印尼文小学,一句中文也不会说,但他很快便在茂清小学结识了自己的新朋友,度过6年小学时光。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农场的学校停课两年,后恢复平静。 1967年10月至1970年7月,他得以继续在茂清中学读至初中毕业。


3、1972年,摄于广西茂青。前右一为余长茂.jpg

1972年余长茂(前排右一)在广西茂青


  余长茂在农场的第一份工作是理发师,可他只干了不到半年。“农场当时要培养技术工人,可能是我平时表现比较好,农场党委书记选拔我到广西合浦大修厂当学徒,学习维修汽车、机械设备等工作。1978年学成归来后,他开始从事机务工作。1978年8月,因工作表现突出,他被评为广西农垦局劳模,并出席广西农垦局颁奖授奖大会。“当时共有七位劳模。我是第一次参加那么高规格的大会。”

1978年9月,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他。农场要选拔一人参加农垦局广西农业学院机务干部培训8个月,余长茂得到了这宝贵的名额。“这个培训改变了我的一生,从此我不用再干农活,做起技术工作,担任汽车修理班长,事业慢慢起步。”

  余长茂以更加高昂的工作热清回馈这份幸运,在担任茂清农场机务队兼修配厂领导工作期间,他负责汽车货运调度,拖拉机机耕作业及兼顾修配维修工作,还承担了农场食堂锅炉制造工作,农业机械水田船,橡胶机械挖坑作业等,还承担了农场各种铁床等工艺制造。“我设计的这张铁床还带有几分印尼风情。”余长茂介绍,他结合印尼婚床的家居装饰文化和茂青农场的生活需要,设计出别具一格的上下铺双人床,以铁管制作,当时农场以每张98元对外销售,因款式别致又实用,顿时供不应求。“制成弯管时铁管很容易断,我是采用滚轮解决了这道难题。”

 

4、1997年在中山市公共汽车公司,右一余长茂。.jpg

1997年余长茂(右一)在中山市公共汽车公司


临急“顶硬上”,担任中山公交司机

  后因人事调动,余长茂升任茂青农场工业科副科长职务,负责农场白泥厂技术指导。持续工作6个月后,眼见农场发展限于停滞,而农场外,改革开放的春风正给人带来无限可能,他因此萌发了离开农场另谋活路的想法。

  “1990年,我带着棉被蚊帐只身来到中山打工。那时你不请假是会被农场开除的,但领导对我很好,让我停薪留职。我当时是准备放弃一切过来这里的,还好,后来拿回了工龄。”

  余长茂说,他之前常听香港亲戚提及中山,便对此地产生神往。他在中山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山港的某易拉罐生产厂,这份临时工只做了40天。一位朋友介绍他到公共汽车公司的开车。“我当时拥有经济员职称,没想到还是该公司第一个有职称的技术人员。”当时公共汽车公司的党委书记陈华喜看过余长茂的简历后表示,公司刚好需要这方面的技术管理人才,但他可能会被降至股级干部任用。(之前农场将其提拔为副科长)。

  能够继续从事技术工作,余长茂已经知足。在修理车间,他一如既往地辛勤工作,潜心技术改造。他发现,中巴刹车系统的真空泵存在安全隐患,刮片一旦不平就难以实现真空,导致刹车不灵。经过仔细研究,他将真空泵的膜片磨平,再重新装回去,解决了这个问题,为公司节省了一大笔不必要的开销。

  1991年的一天,余长茂如往常一般在车间工作,忽见人事部部长匆匆赶来:“茂叔,你有没有驾驶证,赶快开车!” 原来,当时担任公共汽车司机以韶关人为主,因为不满收入低,他们联合起来罢工了。但为了市民出行,公共汽车还需照常运行。余长茂只好“顶硬上”。“那时我们才七条线路。一路从沙溪至中山港,二路从濠头至长洲,三路为沙朗至华柏,4路是华柏至港口,5路是板芙至松苑,6路从长江一路到汽车总站,7路为松苑至横栏。我最初开1号线,一开始对行车路线一无所知,全靠乘务员指挥方向。”


5、在中山市公共汽车一路车工作.jpg

余长茂在中山市公共汽车公司工作


  那个年代的公共中巴没装空调,车次不多,一部承载20人的车有时往往超载到了七十多人。余长茂和乘务员不仅需要克服闷热的工作环境,还需与小偷斗智斗勇。“张家边一带活跃着一位名叫吴国雄的小偷,十分凶恶。有一次,我开车遇上他,便和乘务员黄凤婵合作,欲将他‘送’去民权路派出所,他见势头不对,而乘务员又用身体顶住了唯一的车门,便从窗口跳了出去。后来,他在长江路口等着威胁我。考虑到曾有司机被烂仔殴打,我后来申请调去2路开了两个月车才重新回来。公安机关后来将他抓获正法了。”

  1992年的职工代表大会上,公共汽车公司表彰了两名优秀司机,其中一名就是余长茂。“我那时产值很高,月收入七千元,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多钱,单位没有哪个领导能超过我。”

  这些钱都是余长茂以满身的热痱和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劳动所得。公司规定,运营收入超过四千便有一定提成。然而,一些乘务员和司机却串通一气,贪污公款,这是老实本分的余长茂所不能接受的。他之所以选择黄凤婵做搭档,也是看她的老实、“她不想同流合污,之前常选择上夜班,我们的午饭都是AA制。我们没有贪污,堂堂正正地挣钱。我们被评为先进车组。”

  余长茂在公共汽车公司工作22年,见证了改革开放给中山公交出行带来的巨变。自2004年车内装上空调后,公交车内可谓四季如春。出行线路也由最初的七条增加为两百多条,并且开设了快速公交,公交网络遍布各个镇区,有的车上还安装了无线WIFI设备......如今退休的余长茂还学会在智能手机上应用“车来了”APP查询车次和到站信息。“公交出行越来越方便快捷了。”

 

运筹帷幄中,助力中山度过2007大油荒

  正当余长茂沉浸在劳有所得的喜悦、欲将公共汽车司机视为终身事业时,领导忽然约他谈话了:“茂叔,你不能开车了。”

  余长茂感到纳闷。“我求他道,还是让我继续开吧,我没有什么钱,我想通过劳动来致富。可对方说,档案显示你是科技干部,让你当司机,是我们不懂事,把我安排作第二分队营运调度队长。可这份工作我才做了两个月。”

  1994年3月8日,余长茂又迎来其人生的重大转折。  

  他被告知,公共汽车公司的配件分公司出事了。时任公共汽车公司党委书记的高赞行希望将他抽调去担任公共汽车公司汽车配件分公司经理。这在某些人眼中,可是块“肥缺”。一些贪婪之徒就是从配件交易中中饱私囊,钻了财务管理不善的空子,导致公司亏损。余长茂被寄予厚望。领导信任他的诚实本分,希望他能收拾残局,将配件分公司扭亏为盈。


6、余长茂在工作.jpg

余长茂在开公交车


  余长茂一听,懵了。“我对这行一窍不通。但领导说,你一出生就会走路吗?也是从慢慢走到快步走,有一个成长过程,只要你有敬业精神,热爱公司,一定可以走出好成绩。”

  余长茂只好又一次“顶硬上”。他向领导提出要求,公共汽车公司使用的配件必须指定由该配件分公司提供,仅在该公司无法提供、且有他亲笔签名下才能对外购买。在商场上,他逐渐建立其该公司的信用关系。五年后,他凭着自己的努力与公司的支持顺利填平了该公司之前的债务。也在这期间,他于1997年12月22日在虎门大桥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 那天恰好是冬至,此前公司领导动员我说,要搞好工作必须向党组织靠拢,三个月后就批准了我的入党申请书,真可谓‘火线入党’。”

  1999年7月至2003年3月,因工作需要,余长茂重新回到公共汽车公司担任第二分公司营运调度副经理职务,主要负责管油料供应。

  上任不久,余长茂便发现油料存在的问题。“我们当时采购的油料质量不过关。低于5摄氏度时就会结成白色猪油状。看来之前有些人以次充好,中饱私囊了。为解决问题,我与中石化、中石油等大供应商建立客户关系,实行定点采购。优质油料也有利于环保,避免排放黑烟。”

  然而,2007年,一场大油荒席卷全国。中山也不例外,许多油站成品油供应出现短缺,加油者大排长龙。“当时有钱也未必能加到油。”可是,每天最多可消耗五、六十吨成品油的公共汽车公司却安然度过了本次油荒。不仅如此,它还为交警等政府机构,医院、火葬场等公共部门提供油料。这背后少不了余长茂的一份苦心经营。

   “真是要感激我们的供应商,因为我们之前与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时柴油脱销了,中石油、中石化就将用于航运的柴油调过来先给我们。中山的油荒持续了近一个月,可我整整半年都提心吊胆,睡不安稳,总担心供应不上,导致公共汽车无法正常出车。有时我们的油车需要晚上去虎门的厂库提油,有时去惠州。我还要监控运输车辆是否安全抵达。几百公里之外,如果爆胎了,我们还得去抢救,那时还没有如此发达的高速公路。幸好没发生过火灾或油车泄漏。”

  余长茂最为庆幸的是:在负责油料供应的十年来,因为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公司从未发生过任何火灾、车辆运输事故。后来,公共汽车公司增加了对电动、燃气等能源的使用,柴油的分量逐渐减少。“听说,中山的公交车已从过去的50多部车,发展至两千多部,现在这么多台车,一个月最多也就消耗六百吨左右。”

  “2012年,我终于光荣退休!” 卸下重担的余长茂感觉松了一口气。可是,或许因为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松懈下来不到16天,他便进医院“大修”。“我的空腹血糖值升到26,眼底出血,都看不清了,只能靠打针强行将血糖降至13,住院治疗。听说,我的第一任经理也是因为之前拼命工作,退休后马上大修,做了心脏搭桥手术。”

  退休五年来,余长茂先后住院三次,做了五次激光手术,目前视力仍在逐渐恢复中。“


感激家人不离不弃 在中山收获幸福晚年

  “在这个岗位上,有很多人晚节不保,但我始终坚持住自己的原则,我珍惜目前的生活,工作给我的回报已经足够,我不要额外的东西。”

  余长茂感叹自己能够在供销领域平安退休,全赖父母当年的循循教诲。

  他的父母皆是虔诚的基督徒,从小教导孩子们要诚实做人,勤恳做事。对每一项工作,余长茂皆喜欢钻研;面对金钱诱惑,他坚决不走歪门邪道。对商业伙伴,他遵守信用,因而赢得了对方在大油荒时期的鼎力支持。

  与人为善,他也收获了善缘。在他的回忆中,每逢困难时刻,总有贵人相助,让他心怀感激。

  南下中山时,因儿子年满18岁,无法跟随两夫妻移居。“我对办户口的工作人员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我不能把他一个人留在农场。”对方最终通融,全家得以团聚。

  在担任一路线公交车司机时,他经常遇见一名带着小孩的女乘客,在张家边医院下车。为方便她,他总是会将车开得稍近其目的地。不想,1994年他患阑尾炎入院开刀,遇到的护士正是这位女士。他得到了悉心的护理。

  “我来中山最大的收获就是幸福感,只要好好工作,公司定会回报你,忠诚于你的工作,你也会有极大的收获,我这一生就在两个单位工作过,不像有些人总是跳来跳去。我是很容易满足的人。” 在他退休时,公司承认了他的干部身份,使得他获得了令人满意的退休待遇。

  让他最为感激的是,在最艰难的时刻,总有家人陪伴。


7、余长茂(右一)全家福。.jpg

余长茂(右一)全家福


  初来中山时,他的住房条件很不理想。他最初在沙溪镇租房,14平方米住进一家四口:老母亲和一家三口。“那屋子的老鼠特别多,有时晚上你能感觉从身上跳过去。逼得我后来在沙岗墟冒险买回个‘电老鼠’。第二天一看,电死了24只大小不一的老鼠。”这个出租屋内没有自来水洗澡,没有煤气炉,也没有自动排水,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们住了一年多。他们的第一套房子在清溪花园,一住就是9年。如今,退休的两夫妇与儿子一家正准备搬进170平方米的新居。说到此事,余长茂喜形于色,直夸儿子儿媳孝顺。

  “我们对待老人怎样,小孩也会对待我们怎样。”1989年,余长茂的父亲因中风不幸去世,母亲一直跟随其生活。在儿子的悉心照料下,老人家于2015年4月18日去世。“她嘱咐我,要将父亲的骨灰拿回来,将他们合在一起,一同洒在横门的出海口。” 两位老人从海上归来,最终随海浪而去。

  在余长茂的眼中,妻子是他最心爱的宝贝。“很多在农场的姐妹跟我老婆说,如果家里有个会办事的,生活改观会很大。我老婆的同学有嫁给香港人或华侨的,只有她傻傻地跟着我,不离不弃。现在,在她的姐妹中,她的日子终于好过了。可见我还是挺有进取心的。” 他自豪道。

  至今,他没有回过印尼,虽然那里还有不少亲戚。他说,或许因为当时是因排华而离开的,他对这个国家始终谈不上热爱,心里总是有点疙瘩。他认为,这50年来,印尼似乎都没有多大变化,治安和交通都很乱,排华事件周而复始。“在那里,我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说到自己在中山的晚年,余长茂心满意足。

  采访结束后,余长茂戴上棒球帽,拒绝了侨联接待人员的护送。他说自己有车回去。那是一辆单车。他和这座城市的许多绿色出行人士一样,喜爱以运动放松心情。但见他矫健地跨上车座,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位退休人士。他的背影,依然年轻。

 

作者为中山日报记者


上一条记录:医者仁心——记马来西亚归侨归姚福祥下一条记录:创业是一个不断学习、尝试的过程——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