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界人物 >> 正文  


医者仁心——记马来西亚归侨归姚福祥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8日 作者:李光先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接受采访.jpg


  人物简介:姚福祥,男,马来西亚归侨,祖籍广西蒙山,1934年8月出生于马来西亚关丹州,1951年11月回国。1964年在中山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山县人民医院工作。1982年,被任命为肿瘤外科主任。1990年,荣获中山市和广东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晋升为高级医师职称。1996年退休,由于医术精湛,又被返聘回医院工作,直到2009年7月。

 

  姚福祥,曾是马来西亚华侨矿工家庭的孩子,20岁前连他自己都未曾想到自己会走上从医这条道路。但因缘际会,他从选择成为一名医开始,就毅然接受了这个职业与生俱来的使命,担当起治病救人的责任,大半生的从医生涯既造福了无数病患,也养成了他那颗至今不老的医者仁心。

 

出身于贫寒之家,少年因战乱失学

  1934年8月23日,在马来亚关丹州的林明埠,姚福祥出生了。20世纪后期,马来亚成为世界上主要的锡矿产区。姚福祥的父亲就是成千上万锡矿工人中的一员,他祖籍广西蒙山。1929至1932年间,经济危机肆虐全球,马来亚的锡矿产业也受到沉重的打击,姚福祥刚出生就面临着家庭生活窘迫的境况。

  1941年12月,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迅速侵占东南亚各地。马来亚也未能幸免。当时7岁的姚福祥正值入学年龄,由于战争导致学校关闭,他不得不失学在家。直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他才得以复学,就读于当地华侨社团出资赞助的林明华文小学。这时他已经11岁,错过了整整4年应当求学的宝贵时光。

 

回马来亚母校.jpg

姚福祥回马来西亚母校时留影


回国求学染疾病,得医治立志从医

  1949年,姚福祥小学毕业后,到林明“巴萨”黄华利杂货店打工。二战结束后,马来西亚的社会局势仍动荡不安,英国殖民当局要强行征兵,打击马来西亚共产党。华侨青年们大多不想当兵,很多人筹划回到中国大陆。少年心性的姚福祥同样盼望着继续求学,又憧憬着祖国大陆的大变革和新气象。1951年11月,他跟一些小学同学一起回到中国,来到广州市。他们受到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的欢迎和热情接待,很快被安排到当时的侨青班学习和生活。

  1952年8月,他进入广州市的广东省立华侨中学读初中。三年后,他初中毕业,参加广州市统一考试,考进当时新建的广州市立第五中学读高中。

  世事难料,正当他满心期待着高中生活时,不幸突然降临到他身上,这成为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也带来了他选择未来事业方向的契机。入学体检时,医生发现他肺部有阴影,初诊判断可能是肺结核。当时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设有医疗室专门照顾归侨,他就被送到那里疗养。治疗过程中,他接触到很多医疗人员,深为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精湛医术所激励,病体也逐渐好转。怀着感恩,他心中对从医救人的向往越来越强烈,终于立下志向将来报考医学院。一年疗养后,姚福祥体检复查通过,复学入读高中。

  经过三年高中的刻苦学习,他顺利通过全国高考,考入自己填报的第一志愿——国家重点医学院校中山医学院,这时的中山医学院就是中山医科大学的前身,这样一所医学名校为他学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起点和平台。

 

未标题-8.jpg

姚福祥中山医学院毕业文凭


医学院求学筑基,中山乡村初行医

  1958年时,入读中山医学院的学生们主要是工农兵、归国华侨和来自澳门的护士,年龄普遍偏大,医学基础很差,学习难度比较大。姚福祥由于幼年失学,到这时已经二十四岁了。他刚刚开始系统地接触医学,学习基础很差,但他却有着青年人的执着和对医学的强烈渴求。

  当时的医学院管理非常严格,实行军事化管理,重视政治学习和医德培养。在六年的求学时间里,他以优秀的成绩通过笔试、口试、临床诊断、提出治疗方案等各种考核,全面地学习各科的知识和技术,为成为优秀的全科医生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1964年,他毕业后与两位同学一同分配到中山县人民医院工作。当时中山县受佛山地委领导。他们刚来中山就遇到四清运动,被安排去四清工作团的学习班报到学习。学习一个月后,他们被分配到开平县委,下乡去中山的三乡开展四清运动,姚福祥负责为工作团做记录。当时四清工作团在公社开展“三同”活动,队员们开始与贫下中农过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生活。姚福祥也开始了在村里种田的日子,这时,离他从医学院毕业已有几个月时间,他还没有真正开始行医。时光荏苒并未消磨掉他对治病救人的渴望。虽然当了农民,姚福祥并没有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而是勇敢地选择了坚持,他白天在生产队里干活,放工回到住处后,还坚持自学医术。

  不懈的等待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机。姚福祥被调到四清工作团三乡分团的医务室工作,为四清工作团和贫下中农看病。他与另一位医生搭档,经常带着药箱,搭车到各公社免费出诊。之后的半年中,他们的足迹遍布三乡的各个村庄,及时送医送药到广大群众中,亲手诊断、治疗、用药,解除了成百上千病患的痛苦。这段艰苦的下乡生活和乡村医生的经历,既磨练了姚福祥的意志,也使他积累了医疗前线的宝贵经验。

 

年青时照片.jpg

姚福祥年轻时的照片


临床治疗显身手,肿瘤外科勇开创

  1965年,姚福祥终于回到中山县人民医院,开始系统、正规的临床医疗实践。经过七年的专业实践和积累,他晋升为外科主治医师,成为外科的专业带头人之一。

  1974年,一个重大的机遇来临,为他打开了医学上的进阶之路。他被批准去母校中山医学院的附属肿瘤医院,进修胸腹部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专业一年。现代肿瘤外科起源自西方,1809年MacDowell切除卵巢肿瘤,1881年Billroth开展胃癌切除手术,1908年Miles行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1935年Whipple为胰腺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许多肿瘤外科手术沿用至今。新中国初期,肿瘤外科主要集中设置在大城市,当时中山县还没有专门做肿瘤外科手术的医疗科室。一年的进修使姚福祥得以深入到肿瘤外科这一高难度的医疗领域中,不断学习不同肿瘤的外科诊治技术。

  进修完成后,他回到中山县陆续开展了多种肿瘤手术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肿瘤外科临床经验。当时医院还没有专门的肿瘤外科,他的手术实践带动了一些医生参与到肿瘤手术中,这为医院的肿瘤外科领域储备了第一批人才,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未标题-1.jpg

姚福祥的荣誉证书


  1982年,由旅港乡亲杨氏家族捐资建成的人民医院杨颖滨大楼落成使用。乘着医院硬件设施升级的东风,院方在杨颖滨大楼的四楼开设了肿瘤外科。姚福祥负责主持创立,并被任命为肿瘤外科主任。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肿瘤外科这样的高难度领域更需要团结协作、技术精湛的医疗团队。来自母校中山医学院的支援和本院领导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姚福祥带领的新团队的发展。在专业医生缺乏时,广州的大学同学欣然接受他的邀请,来到中山协助开展临床工作。在面对肿瘤治疗难题时,中山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李政权院长和大学同学们及时施以援手提供技术支援。在本院领导鼎立支持下,肿瘤外科得以开展很多胸腹部、妇产科手术,攻克了越来越多的肿瘤治疗难题。他也非常重视后辈人才的培养,放手给大学的研究生们参与外科基本操作,在与病患的亲身接触中预备从医的正确态度和获得第一手临床经验。

 

与同事研究工作.jpg

姚福祥(左)与同事研究工作


医术仁心皆兼备,杏林春暖暖人心

  姚福祥从医五十多年,取得了很多专业荣誉,更收获了千万患者的赞誉。1990年,他荣获中山市和广东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1992年晋升高级医师职称。他的医术获得省内医疗界的高度肯定。

  时移世易,肿瘤诊断和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上个世纪他诊断时看的还是X光片,现在大都变成了CT片、MRI片。作为一个肿瘤科医生,姚福祥在赞叹肿瘤外科大发展的同时,也时常会思考,除了更好的技术,病患还需要什么?他们会对肿瘤外科医生有什么期待呢?

  经过多年与病患相处与交流,姚福祥的深切认知是:医生不能单纯治病,而是要治疗患了病的病人。青年时期他经历过从生病到康复的过程,有切身感受,又经过系统的医学教育,更坚定了他对病人全心全意服务的决心。他总是在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情的前提下,选择最佳、最经济的治疗方案为患者解除病痛,在尊重患者的主观意愿和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耐心说服患者愉快地接受治疗。他在白天忙碌辛劳地做完手术后,出于强烈的责任心,常常晚上还回医院查房,确认病人平安之后才回家。他对患者的鼓励振奋了他们抗病的信心,帮助他们顺利康复重返社会。他从不期待从患者里获得什么回报,坚决拒绝病人的馈赠。能够用自己的技术来帮助病患,直到送他们康复出院,就已使他满足不已。

  1996年,姚福祥办理了退休手续。由于医术精湛,他被返聘回医院,并一直工作到2009年7月。现在,肿瘤外科已分拆为乳腺专科、头颈专科、胃肠科等,原来肿瘤外科里他的后辈们现在大都成为各科室的领导。姚福祥回想往昔,对比如今盛况,心中倍感欣慰,肿瘤外科这番事业后继有人,前途远大,也任重道远。

  如今他还经常遇到以前治愈的患者,面对他们给予的赞誉,姚医生既为患者的康复而满心快乐,心中也满溢着从医救人的满足感。


在人民医院大楼留影.jpg

姚福祥在人民医院大楼前留影

 

(作者为中山市博物馆人员、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会员)

 


上一条记录:世界冠军的启蒙教练——记马来西亚归侨黄汉下一条记录:亲历中山大油荒 苦尽甘来话当年——记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