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界人物 >> 正文  


“马拉”侨领 “云汉”热心人 ——记马来西亚归侨刘社在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1日 作者:陈迪秋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刘社在.jpg

  人物简介:刘社在, 马来西亚归侨,生于1906年。1953年4月回国定居,1956年起,当选为中山县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一届至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1991年获中国侨联颁授荣誉证书。

 

  归侨刘社在去世整整20年了。20年前的1994年11月13日,在他刚过完88岁生日的几天后,便因病在家中去世了。在他病中,侨办和侨联曾多次派员去探望他。

  刘社在又名刘在,他是我们很尊敬的一位归侨。

  改革开放后,侨务工作得以恢复,归侨和侨联工作者都以满腔热情支持侨务工作的开展。那时,县侨务办公室和县归国华侨联合会的人手很少,社在伯见我们忙,就主动到办公室来,或反映侨情,或研究工作,或参加会议,每次都是从溪角步行而来。看到70多岁的老人家从五六公里外的村子里走过来,我们心里老是过意不去,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在‘马拉’肩挑卖布,惯了。” 2006年,我随孙中山先生的曾侄孙到马来亚怡保去寻找孙中山革命足迹,看到那些村道、小镇,森林、矿山,我设想过社在伯70多年前在这个地方谋生的情景:一个20多岁的中山农夫,肩上托着重重的布料,走街穿巷,过林子,爬矿山,兜揽着只得些微利的小生意。试问,没有坚韧的意志 ,耐劳的精神,行吗?

  社在伯很健谈,我很喜欢与他说话,往往是清水一杯,谈完工作,也讲些“马拉华侨”的故事给我听,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过,“孙中山有个老婆在怡保住过,后来让孙科接回中国了”。那时我不以为意。果真,孙中山的革命伴侣陈粹芬就住在怡保。“倾偈”完毕,他又如是高高兴兴走路回溪角去,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甚至连午饭也没有招待过他一次。

  在溪角,社在伯是村人皆称的大好人。我第一次骑自行车去找他,刚到村口,只一问,就有数人热情带我前往他的住处,领路的村人边带路边向我称赞社在伯,说他是热心人,是侨胞的贴心人。

  1906年,社在伯在沙溪村出生。父亲刘庆祥婚后到马来西亚槟榔屿谋生,后再娶槟城一唐人女子为妻。社在为原配所生是长子,很早就随父亲到马来西亚谋生,他曾于1929至1934年,1940至1953年两段时间在马来西亚怡保、吉隆坡、槟榔屿等地经营布匹生意,从肩挑小贩到入室经商,生活渐渐殷实。


刘社在合家.jpg

刘社在全家合影


  怡保曾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策源地,华侨从人力、资源支持革命的不朽贡献,使社在伯深受教育。为追随孙中山先生爱国思想,他加入了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他参加了抗日救国团体,发动侨胞捐献救助祖国伤兵及难民,支持祖国抗战,号召青年华侨回祖国参军参战,打击侵略者。在怡保,他无比热情地投入为社会为侨胞服务中。怡保一带的隆都华侨,以经营布匹生意为多,大家相互间早有联络和组织活动。1941年,社在伯见许多中山先侨无主孤坟散落各处,便发起兴建新坟集中安葬,他的建议得到了乡亲赞同。乡人彭集川、方炳垣、杨棣、刘觐、阮建云、杨林、盛华赞等集资参与建坟,在众乡亲的支持下兴建总坟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为发扬中华文化之孝道精神,使后代子孙感念先辈劬劳,每年集合乡亲春秋二祭,慎终追远。因为对侨社的热心,他和阮建云、梁天开、盛华赞结下深厚友谊,结拜为兄弟。在他的带动下,霹雳中山同乡会于1952年成立时,那群乡贤纷纷响应加入,并成为同乡会中的骨干力量。1951年,社在伯在怡保号召同乡侨胞捐献飞机大炮,支持祖国抗美援朝战争。同年,他又鼓励大儿子棣凡投考军事学校,参加祖国国防建设。

  在海外谋生期间,社在伯曾数度往返家乡。回乡期间,刘曾在南朗当过“伙头”,以维持家人生活。还参加过中山海外同志社工作,民国期间的中山县侨务工作受江门侨务局领导,社在伯常到江门为侨胞办理侨务。1941年,社在伯回乡携带全家到怡保生活,仍经营纱绸布匹生意。不料,这年的12月8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侵略新加坡、马来西亚战争,华侨受到严重迫害,他被迫又携带家属返乡,然后独自返怡保。抗战期间,侨汇不通,幸得沙溪和风米机老板的接济,家人才得以维持生计。战后,社在伯返乡与家人团聚,还清所欠米机老板的债务,并在石岐置业收租,以维持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海外游子怀着对祖国美好前景的憧憬,纷纷回国参加建设,这深深地触动了社在伯。1953年4月,社在伯怀着对祖国,对家乡的眷恋,对家人的深爱,毅然回国,投身到祖国建设中。在家乡,他参加了农村合作化,耕田种地。我访问过云汉村退休医生刘君南先生,他还记得1958年大跃进时写诗歌比赛,当时云汉的村支部书记曾桂波曾有过一首打油诗,是这样描述社伯当时耕作情景的,诗曰:“华侨刘社在,回国无几内,耕田马路边,谷粒用艇载。”那时诗歌就写在农屋的墙上,村人都可以看到,刘医生对此印象特别深。


中山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沙溪代表留念,前排右三为刘社在。.jpg

中山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沙溪代表留念,前排右三为刘社在。


  农村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是农村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长刘锡权是个文盲,想在乡里成立信用社,期间遇到了困难。社在伯不负众望,担任信用副主任职务,筹办组织信用社。信用社以“自愿、互助合作,民主管理”为原则,筹集资金,帮助农民更好地开展生产和生活。社在伯按照国家政策,逐家逐户上门宣传,动员村人加入。那时股金是3元一股,在社在伯的努力下,筹集了信用资金八九千元,把信用社开办起来了。为了发展信用社,社在伯拿出了一部份资金,到高州购买了几百只猪苗和牛仔,高州偏远,价格较顺德等地便宜好几倍。猪苗和牛仔按购进价贷给农民饲养,猪苗是七八元一只,穷困的村民养猪,稍富的养牛。有困难的不能拿出钱的,可以先领养,到卖了再还本金。猪养大可卖一百几十,牛仔养大可卖一千几百。那个时节,农民在生产队的工分只有两三毛钱一日,刘医生告诉我,1973年的时候,他们一家4个劳动力,到年尾分配时,除了还口粮等等,只分得8元多。村里仅有一户存款才3千元,已算是最大的存款户了。所以一百几十,一千几百,对当时的农民来说,真是一个很巨大的数目。养牛的农户虽然辛苦一点,但收获大,卖可变钱,不卖的可用来耕田,还可代耕收工价。社在伯所办的信用合作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生活、生产的大问题,村民们都说,社在伯是在帮大家挖井取水呵!

  到了还款给信用社的时候,社在伯又逐家逐户去了解各户的还款能力。协助困难户还贷,有个时期,信用社还对特别困难的,实行废债,信用社从实际上帮助了农民。信用社还有派送侨汇工作任务,社在伯就像在“马拉”卖布走街串巷那般,不管风吹雨打,穿着他那套唐装衫、布鞋,奔走在沙溪区各乡村,及时将侨汇送到各家各户。通过派送侨汇,他了解侨胞侨眷情况,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华侨政策,侨胞侨眷也把他当作亲人,遇到各种困难都会向他反映。村人信任他,把他选上担任民政主任、侨属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在任职期间,他充分利用自己的职务,通过有关部门,及时为侨胞侨眷排忧解难。

  沙溪各村乡的侨胞都知道社在伯是个大好人,是侨胞的知心人,求他办事,只要合情合理,社在伯都会办到。有的单家独户(孤独鳏寡者),遇到的困难多,甚至连执漏整屋,社在伯都会亲自动手去帮助。社在的孙子刘伟生说,他从小就跟着爷爷通街走,未见过爷爷闲过在家的。有一次,社在伯在路上遇到一农妇拿着母鸡去卖,社在伯问农妇,为什么要卖鸡乸,农妇说,穷,没钱。社在伯说,不能卖,鸡乸用来生蛋。并立即赶回家拿钱借给农妇。数十年来,该农妇都深深感激社在伯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她。社在伯去世后,农妇一定要亲自为社在伯更衣入殓,表示感激之情。


云汉学校新校落成留影,左起第三人为刘社在。---2.jpg

云汉学校新校落成留影,左起第三人为刘社在。


  1953年,中山县根据国家关于华侨回国投资政策,时任中山县副县长的秘鲁归侨伍少庭发动归侨组织华侨投资公司,刚回国的社在伯,积极响应,在伍副县长的领导下,参加了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以及中山华侨纸厂的筹建工作。社在到沙溪各乡村发动侨眷参加,当时是200元一股。在华侨、侨眷的积极参予投资股份下,中山华侨纸厂于1956年开始筹建,1962年正式投产。

  刘社在曾当选中山县第二届至第六届人大代表, 1956年,他当选为中山县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并在此职位上连任至第七届。还当选过县模范军属,沙溪镇人大代表,连任沙溪镇侨联会主席、名誉主席,云汉村侨联会主席等职。1981年,他加入致公党。

  回国几十年来,社在伯也遇到过让他痛心的事。“四清”运动,他被“落水”,是运动对象;“文化大革命”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因为有在“马拉”加入中国国民党的经历,中山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把他定性为历史反革命,属于18种人之一,连他在省侨办工作的妹夫也受到牵连。逼得他把保留多年的,在马来亚工作期间得到的嘉奖证书、革命元老蔡元培赠送的提词、书画,同乡会奖给的孙中山与宋庆龄合照等许多有纪念意义东西付之一炬。痛苦的经历虽然不堪回首,但华侨爱国爱乡的精神永存。社在伯没有气馁,仍如既往,倾心于侨务工作,倾心于家乡事业。“文革”刚刚结束,社在伯就行动起来,为家乡做实事。1977年,他目睹村容破败,街道清理只靠几个“四类分子”,用几把破扫帚,4 部手推车,清扫垃圾。村里卫生脏乱。于是就落户发动捐资购置胶轮车,当时每部胶轮车是150多元,相当一个教师三四个月工资。上述的刘医生父亲刘贺珍是退休教师,他对社在伯的行动很支持,一个人就捐了一辆胶轮车,其他的,有两人合捐,有数人合捐,最后把垃圾车捐齐,社在又安排人员清扫街道,分配了十几位村人,将村子分为4个片区,责任到人。这在中山全县的农村,真绝无仅有,创为先例。

  1979年,当他听到华侨中学复办时,就特别高兴。这所由归侨陈茂垣发动归侨兴办的学校,曾经有过社在伯的一份心血,当年陈老先生筹款办校,社在就和陈伯一起战斗过,发动侨眷捐资捐物,是华侨中学创办人之一。就像当年一样,社在伯仍是到处宣传,发动侨亲,继续支持侨中复办,华侨中学聘请了他为学校董事会顾问。


华侨中学聘书.jpg

华侨中学聘书


  笔者曾陪他到“侨中”“视察”,看到“侨中”校舍重建,社在伯又联想到自己家乡的学校——云汉小学。原属溪角小学的云汉小学于1968年分出,择村中于求是学校旧址办校。到了80年代,学校已不适应教学需要。社在伯在侨中复办的鼓舞下,又积极建议重修云汉小学,并成立建校委员会筹办重建工作,他积极发动侨胞捐资。受社在伯的鼓动,华侨和港澳乡亲为筹建云汉学校新校舍投入了巨大热情,先后捐资达56万元,并将新校址重新选于坎头基凤岭北。1984年2月,建校委员会还接受了两位旅美乡亲的遗嘱捐赠,侨工刘北遗嘱将其身后仅存的400美元捐给家乡建校;刘照扬遗嘱家人将在乡间祖屋献给学校,据说这两屋时值16000元。1993年,村里还拨款20万元,为学校修建了运动场。学校还设立的教育基金,奖教奖学。云汉学校的校名是由革命前辈欧初先生题写的。这些都与社在伯积极做好发动工作大有关系。

  社在伯的子女受父亲爱国精神影响,对家乡事业十分关心。长子棣凡军校毕业后,在海军航空兵部队工作,后在中山市拆船公司任经理。他对社在伯的工作很支持,那时建设学校,碰到很多困难,华侨捐赠的物资要兑换建筑费,很多都是由棣凡去处理,父子俩出钱出力,义务出差,分文不收,清廉公正,赢得了村人的信任和敬重。

1991年2月2日,全国侨联向刘社在颁授荣誉证书,表彰这位爱国华侨的贡献。

 


  作者为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主编。曾主编出版《中山市华侨志》、《孙中山与香山华侨》等。

上一条记录:枪林弹雨 铁骨丹心 ——记马来西亚归侨林下一条记录:共产党的挚友——记美国归侨刘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