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的挚友——记美国归侨刘振球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03日 作者:郭昉凌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刘震球
人物简介:刘震球,1905年出生,1940年底,成立“刘震球集结队”,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1944年春,被选为五桂山区战时联乡办事处主席,成为珠三角首任区民主政权主席。1963年9月,刘震球当选为中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返回祖国,拯救危亡
刘震球,又名刘智明,1905年9月1日出生于南朗合水口里大塘村。其父早年赴美谋生,艰苦创业,稍有积蓄,经营小本生意。1921年,13岁的他带着年幼的弟弟赴美随父赴美学做生意,协助经营店铺。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发起对沈阳北大营中国驻军的进攻。“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仅4日,日本帝国主义便侵占了中国东三省。当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美国时,刘震球内心感到十分悲愤,恨不得马上回国汇入救亡洪流,囿于父亲年迈,生意繁忙,听从了父亲之劝,继续留在异域。1935年,华北告急,面对空前的中华民族危机,国民党蒋介石却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的武装侵略不仅不抵抗,反坚持“剿共”。眼看大片国土沦入敌手,中国人民无不痛心疾首,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在神州大地兴起。消息传来,炽热的爱国心和强烈的民族感使不甘做亡国奴的他再也坐不住了,“没有国哪有家?好男儿当精忠报国。”他说服了父亲,从美国返回家乡,立志抗日救亡。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仍然贫穷落后。“知识就是力量”。出洋见过世面的刘震球回到家乡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山区建学校,让山民子弟识字学文化。根据当时的合水口里乡共12条自然村,散布在合里坑两面的山脚下,刘震球将校址选在位于乡道中段田心村边,在父亲的资助下,购买了土地建起了近千平方米的校舍,开办了合水口里小学校(又叫田心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利用在乡间当合水口小学校长之便,开办民众教育,积极宣传救亡,发动群众起来抗日。
刘震球
出钱出力,支援抗战
1938年底,中共中山县四区区委委员谭桂明带抗先队员到合水口里乡宣传抗日,合里学校就是主要的宣传阵地。中山抗日先锋队在合水口做了许多工作,群众的抗日热情很高,乡中青年刘连金、凌伙坤、凌锡麟、凌记成、甘清、甘钊等受到影响,参加了抗先队,被编入中山县抗先队第十七分队。1939年7月24日至30日和9月7日至20日,日军出动铁拖、舰艇载兵数百,以飞机、火炮掩护,向横门登陆,进攻中山四区茂生至大环一带。中山县当局迅速组织中山县守备总队出动9个中队上前线御敌,县长兼中山守备总队长张惠长亲临前线指挥。中共党员缪雨天带领中山守军第三大队第九中队,在前线与众守军并肩杀敌。大敌当前,中共中山县委本着维护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立场,主动动员民众起来抵抗侵略者,以抗先的名义,以县区两级党组织的领导成员为骨干,成立横门前线抗日支前指挥部,孙康任总指挥,组织部长叶向荣,宣传部长阮洪川,总务部长欧初。迅速动员全县各地的千多名抗先、妇协会员,组成宣传队、救护队、担架队、运输队、慰问队,参加战地后勤工作。中共中山县委还从各区抽来抗先武装队员,组成100多人的武装集结队,在指导员谭桂明、副队长杨木的带领下上前线协同守备队作战。在刘震球等开明乡绅谷都乡民支持下,合水口里村的刘连金等青年随队参加了战斗并从中得到锻炼,日后成为刘震球民兵集结队的骨干。在全县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击退了日军,一艘敌方运输舰于玻璃围附近触我水雷炸沉。横门保卫战胜利,大大鼓舞了中山民众的抗敌信心。
1940年3月1日,日军出大规模进犯中山县境,动近万兵力分向二、三、四、五、六、九区登陆。国民党中山县党部、县政府、军队等望风披靡,不战而逃,将机关先移到斗门,后转鹤山沙坪。原驻二、三、九区及四区一部团队,退集鹤山沙坪。由于国民党中山当局的不抵抗,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同月7日,日军攻陷石岐,中山县境沦陷。同年6月,中共中山本部县委在贝头里召开敌后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建立武装,为开展敌后游击斗争创造条件。合水口里小学校长刘震球是一个开明的进步人士,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同年7月,党组织把邓展明从顺德调往中山,安排到四区合水口里小学,以教书掩护工作,做争取刘震球工作,以建立据点。邓展明夫妇在合水口小学当教师时,刘震球很尊重文化人,将邓展明夫妇视作亲人,安排住在自己家里。这就为邓展明开展党的活动提供了方便。改名为刘志光的邓展明在合水口开展工作得到刘震球的积极支持,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
在旧社会,居住在中山的客家人为少数,基本聚居于五桂山腹地,社会地位低,不仅受外界的欺负,更常遭土匪、大天二抢劫、打“明火”,因此客家人也比较团结。四、六区区委书记邓展明遂建议刘震球建立一支民兵武装,维持治安,保卫家乡和村民利益。在邓的帮助支持下,刘震球和同村的凌子云、甘金水等,以“防匪、保家”的口号,把乡里的青年组织起来,他还出资购买枪支装备队伍,建立了一支有20多人枪的民兵集结队,德高望重的刘震球任队长,因而队伍的名字也叫“刘震球集结队”。在外国闯荡过的刘震球,算是乡间见过世面的人,加上他性格开朗,待人热情诚恳,在家乡有一定的号召力。很快,附近山区各乡也参加到刘震球集结队旗下。
合水口村大禾坪(晒谷场)旁有间小杂货铺,每当月朗风清的夜晚,周围村庄的老老少少都习惯聚集于此乘凉。邓展明、刘震球等就利用这个阵地向群众宣传抗日。后来,刘震球得悉店铺的主人因生意不好,要关闭店铺,便出资将店铺买下来,使这个阵地成了中共组织所掌握的宣传阵地。刘震球在当地是有头面的开明士绅,主张积极抗日,邓展明依靠他开展工作,进展顺利。不久,中共中山县四、六区工委成立,邓展明任工委书记。四六区区工委在合水口里先后发展了刘汉洲、刘连金、李玉书等人入党。刘震球的家,也成为了党领导的中山人民抗日游击队的一个可靠的活动基地。
1940年底,国民党中山县当局开始注意敌后工作。国民党第四战区挺进第三纵队(以下简称为“挺三”)大量收编游散武装、地方头子等以扩大其力量。中山本部县委抓住这一机遇,派干部和党员参加其武装,或设法领取其番号,逐步掌握或建立、发展人民抗日武装。为使“刘震球集结队”有公开合法的社会地位,1941年秋,在中共党员、九区梁伯雄大队副官杨日韶的协助下,刘震球向国民党四区区长陈思危领取了中山县国民兵团第四区特务大队第三中队的番号,刘震球任中队长,中队指导员先后由邓展明、郭大同担任,队伍的装备和粮饷均由刘震球负责。
刘震球参加省侨联举办的学习班
不遗余力支持根据地建设
刘震球民兵集结队是一支名为挂国民党军队的招牌,实受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这支队伍自成立后,在积极支持配合珠江敌后人民抗日武装在中山五桂山的活动,尤其是在建立五桂山抗日根据地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刘震球办事公道,主持正义,山区的群众都很尊重他,支持他。很快,刘震球民兵集结队就发展到贝头里、长江、长笼坑等山村,山区各村都有一个小队。这支队伍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做到哪里,党的力量在五桂山区迅速扩大,为建设五桂山抗日根据地提供了前提条件。
1942年1月,罗章有奉中共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中心县委(以下简称“中心县委”)之命,带领18人的先遣队进驻五桂山,为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作准备时,刘震球密切配合罗章有等了解合水口一带的民情、社情、敌情和地形等。同年2月,欧初带领第二主力中队六七十人进驻合水口。3月,卫国尧带领第一主力中队十多人也转移到合水口与欧初会合。延安派来珠江三角洲开展游击战争的军事干部、中心县委委员谢立全,代表中心县委驻五桂山领导中山的抗日游击战争。为配合武装部队建立根据地,地方党组织增派一批共产党员到五桂山区合水口、灯笼坑、白企一带乡村,以教师为职业,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援军活动。派进合水口里学校当教师的女共产党员谢月香在学校开办夜校、妇女识字班等,都得到刘震球的支持,合水口的群工妇女工作均开展顺利,并发展了黄国友、甘汉英、余华娇、余好、甘岳雄等一批党员。
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后,合水口里村成了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以及中山人民抗日游击队的重要活动基地,中心县委书记林锵云,委员谢立全、谢斌、罗范群、刘向东等以及中山抗日游击队的领导谭桂明、欧初、肖强、罗章有,抗日民主政权中山县督导处领导叶向荣、曾谷、阮洪川等都先后在他家驻脚。每次他们到来,刘震球即着村里的可靠青年去南朗墟探听敌情,及时把掌握的情报报给游击队的领导,彼此配合甚默契。在抗日战争时期,合水口里村成为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部的驻扎地和中山县抗日民主政权的所在地。“刘震球集结队”于1944年9月正式编入中区纵队第一支队,代号为“孔雀队”。
驰骋在五桂山的集结队
在战争年代中,刘震球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共赴国难,确实做到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他舍弃富裕的生活环境,跟着抗日游击队在山头上风餐露宿。在日、伪军对五桂山区发起进攻和扫荡的日子里,他常扎着裤腿,手持竹棒,带领他的集结队配合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战斗,辗转打击日、伪军。当敌人围剿山区时,他发动民兵带领村民进行反围剿斗争,破坏公路、桥梁,以牵制敌人,开展麻雀战骚扰敌驻地,使敌人不敢在山区驻扎,保护了一方群众。他敬佩中国共产党,热心支持党的事业,对抗日游击队的事就像自己的事一样,即使自己家的房子被日军烧了,仍铁心抗日,为建立五桂山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主动积极为党做好统战工作,联系和团结更多的华侨和各阶层人士。
刘震球集结队是以中山五桂山合水口民兵集结队为主力,队长始终是刘震球,给养也全靠刘震球。刘震球非常关心这支小部队的日常战斗生活。但这支队伍决不是刘震球个人的,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山人民抗日游击队一支小小的而又相当精干的小部队。集结队内有个坚强的党支部作为领导核心,支部书记是副中队长刘南,负责军事工作的是副中队长郭大同。合水口是外界进入五桂山区的重要门户之一。刘震球是田心小学校长,刘震球集结队的队部也驻扎在田心,因而田心村在抗战时期较为活跃,有“小延安”之称。集结队的主要成员是合水口子弟兵,和当地群众血肉相连,它保家卫国、保卫五桂山的热情是很高的。
自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建立后,敌伪多次进攻五桂山都遭受失败,而人民抗日武装的每一次反围攻,刘震球集结队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1944年春节期间的粉碎敌伪十路围攻战斗,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为着粉碎十倍于己之敌的围攻,决定集中力量歼灭由马溪方向进犯之敌,其他方面则采取钳制和阻滞的战术。合水口方面则以刘震球集结队为主,配以长江乡的民兵基干队担任阻击来犯之敌。刘震球集结队把队伍分成若干战斗小队,占领合水口两边的山岭,摆出一个长蛇阵,大打麻雀战。各战斗小队预先占领有利地形,待敌先头部队进入集结队步枪有效射程内,然后集中火力,迎头痛击,逼使敌过早展开兵力、步步为营,搜索前进,集结队则迅速转移阵地,形成漫山遍野都是火力点,使敌疲于奔命。是日从拂晓到傍晚,敌人只前进几公里,始终无法接近石莹桥。入夜,敌人在合水口宿营,集结队又多次轮番摸哨,打击敌人,使之寝食不安,得以胜利完成钳制敌人的战斗任务。谢立全写的回忆录《珠江怒潮》中突出的描写了这一事例。
刘震球集结队虽是一支小小的队伍,人数只有四五十人,农闲多些,农忙少些,十支八支短枪,三二十支步枪,一挺轻机枪,编为两个小队,四个班。队伍虽小,但由于队员政治觉悟较高,纪律严明,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所做的工作,比如锄奸工作,都是主力部队也不能替代的。集结队的军政训练也基本上按延安抗大模式,队风也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政治思想工作,文化教育工作都比较活跃,经常和合水口小学一起开晚会,深受山区群众欢迎。
老同志合影:刘震球(中)、甘岳雄(左)
珠三角首任区民主政权主席
1944年春,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将五桂山区作为珠江三角洲建立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民主政权的先行点,以巩固胜利成果,进一步加强抗日力量。刘震球积极参与民主建政筹备工作。4月中旬,合水口、白企、灯笼坑、贝头里、长江、槟榔山、石莹桥等七乡各界代表100多人齐集石莹桥村,召开五桂山军民各界建政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五桂山区军民各界代表大会宣言》和《五桂山区战时联乡办事处施政要则草案》,按照三三制原则选举产生了五桂山区战时联乡办事处。刘震球在山区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大家对他都很信服,选举他为主席。联乡办事处下辖合水口里、长江、白企、灯笼坑、贝头里、石莹桥、槟榔山等七乡民主政权。半年后,刘震球当选为五桂山区抗日民主政务委员会主席。任内,他在动员青年参加抗日部队,发展抗日武装;实行减租减息,减轻群众负担;推行民众教育;调解民事纠纷,维护社会治安;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救济难民;帮抗日部队征收税粮保障部队供给,搞好通讯联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五桂山区一度呈现安居乐业的景象,群众和部队生活都有了改善。为活跃山区文娱生活,他与民主乡政工作人员一起,积极配合游击队和地方党组织到各村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村民唱抗日歌曲。
矢志不渝跟党走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当局向五桂山区大举进攻。为保存有生力量,中共中山党组织负责人曾谷指示刘震球和谢月香一起撤到香港。他到香港后,用父亲从美国寄来的款项开了一间名叫雅丽理发店。这个理发店实际上也成了共产党的联络点和交通站。不少转移到香港的共产党员、武装人员都曾在店里掩蔽,一部分的生活来源也来自于此。
刘震球终生坚定不移地跟共产党走。解放后,他满腔热情地回内地参加祖国建设,曾在中山县当交通科副科长。当时他的工资较低,生活拮据,妻子也要为别人带孩子帮补家用,但一家子毫无怨言。尽管一度受极“左”路线的影响而被下放到农场,吃了不少苦,其父也一再来信催他到美国,仍动摇不了他那希望祖国早日富强的赤诚之心。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时任广东省副省长的林锵云到中山调研时,得悉刘震球的情况,及时向中山县委反映并提议要给予解决。中山县委接纳了这个提议,并为解决刘家的生活困难作了安排。
满腔热血慰英灵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省、县政府决定修建中山革命烈士陵园,以永久纪念为民主革命献身的革命烈士。为了使为共和国成立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灵得到安息,对先烈怀有强烈而真挚感情的刘震球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跑遍了五桂山的每个山头,建陵园选址,在烈士陵园的建设过程中,他都亲力亲为,倾注了全副精力。中山革命烈士陵园落成后,珠江纵队司令员、时任副省长林锵云竖起了大拇指,称赞刘震球立了头功。
1961年11月,中山县政协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石岐召开,刘震球当选为政协副主席,1963年9月5日至10日,第五届中山县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岐召开,刘震球当选为中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在1980年9月召开的中山县政协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刘震球再次当选为副主席。刘震球作为无党派人士的副县长,在任期间,一直两袖清风,从未利用职权取半点私利,他分管统战工作,对团结各阶层人士支持家乡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的亲密战友郭大同是这样评价刘震球的:他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具有为革命、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的自我牺牲精神和一个共产党员优秀的品质。为着抗日他倾家荡产,把田产支持集结队的给养。他是一个人耿直的忠厚长者,积极工作,任劳任怨。
1982年12月28日,刘震球因病与世长辞,享年77岁。不少当年与之一起在五桂山抗日的老首长、老战友和基本群众,纷纷前往参加追悼会,以表达对他的深深敬意和无限的思忆。
作者是历史副研究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办公室主任、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山市乡土影视文化促进会会长。
上一条记录:“马拉”侨领 “云汉”热心人 ——记马下一条记录:【侨界风采 抗疫先锋】袁钰嫦:疫情期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