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林弹雨 铁骨丹心 ——记马来西亚归侨林校施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7日 作者:杨彪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人物简介:林校施,马来西亚归侨,1930年生于马来西亚,1933年回国,1948年参加潮汕人民抗征队北山团第8大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在潮汕军分区二团二营一连, 1953年12月调粤中公安大队云浮公安队任政治指导员, 1957年调中山县公安中队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等。
林校施是众多采访的中山归侨年长者之一,可他的记忆力,他的身体状况却是最好的,老人声如洪钟,腰板挺直硬朗,在访谈的一个多小时里,老人对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役如数家珍,记忆犹新,讲到激动时还站起来用手比划,仿佛回到那曾经枪林弹雨的岁月。林校施参军时正值国民党发动“围剿行动”,他参加了多次战役,出生入死,见证地方部队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过程。
回国求生存
1930年2月12日,林校施出生在英殖民地马来亚吉大的一个贫农家庭,父亲是橡胶园工人,母亲因身体欠佳及子女小,只能在家操持家务并在家四周种些蔬菜瓜果来维持生计。可在马来亚异国他乡,举目无亲,仅靠父亲一人的收入供养一家几口,实在困难。为了分散风险,避免饿死他乡,经父母再三考虑,决定由母亲把年仅三岁的林校施及哥哥带回老家广东揭阳金坑村。回乡的过程可谓艰辛漫长刻骨铭心,海上近两个星期的颠簸翻腾,崎岖而看不到尽头的乡间小道,让母子仨人疲惫不堪。回国后的几年里,母亲拖着多病的身躯,艰辛劳作,在亲属的帮助下总算把一个温暖安全的家撑了起来。而此时孤身在马来亚打拼的林校施父亲节衣宿食,想方设法攒钱寄回家乡给妻儿。有了“南风窗”,林校施一家的经济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因此,在7岁时妈妈就把他送到当地一间小学读书。在学校老师和母亲的关心教导下,林校施总算过上几年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生活,读了几本书,识了些字。可好景不长,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步伐的加快,1938年起中国南方沿岸航线已几乎被日军封锁占领,海上交通运输受阻,林校施父亲无法再把钱寄回家乡。1939年6月22日,日军攻占汕头,由于战乱和没了父亲经济上接济,1940年林校施被迫辍学。
林校施与爱人的合影
辍学在家的林校施初时很不习惯,常跑回学校在校门口等同学玩,可见到母亲日夜操劳为他兄弟俩忙前忙后,受过几年教育的林校施似乎明白和体验到人生的冷暖和曲折。童年的他毅然扛起比他还高半个人的锄头,跟随母亲和哥哥到田里务农。农忙时林校施和哥哥每天顶着烈日在地里摸爬打滚,耕田、施肥、除草,林校施学得有模有样,很快就熟练掌握各种农具的使用,成为家里主要劳力之一。母子仨人虽每天起早贪黑,勤勤恳恳,把辛劳的汗水撒在了这贫瘠的土地上,他们总希望来年五谷丰登,可希望往往会被绝望所取代,他们祈求的“老天爷”不开恩,总是不赐予他们好收成。由于地主恶霸和苛捐杂税,一年辛勤得到收成到头也所剩无已,农民生活困苦,怨声载道。而此时,潮汕地区许多县城已被战火的乌云所笼罩,日军战机时常在头顶轰轰飞过,邻乡山头上不时传来零星的枪声,村里的妇女、老人常聚在村头议论:日军已打到那、快打到那,村民都显得惊恐和忧心重重。1943年9月,日军攻打揭阳,国民党军只进行了短暂的还击,很快就弃城撤退。据资料显示,揭阳县是广东省日寇蹂躏比较严重的重灾区,日军三次进犯揭阳,大烧大杀,死伤达2000人以上,其中死亡1500人以上,民房被烧数千间,人民的金银财产被掠一空。
战乱中成长
日本投降后,中国人民强烈要求实现国内和平民主,1945年9月中共中央制定《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向国民党政府让出共产党领导的广东等八个省区内的人民军队的根据地,将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撤往长江以北的解放区。然而蒋介石却全力准备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极力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统治,坚持专制独裁和消灭共产党的反动方针。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国共双方签署的《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在广东潮汕,国民党也公然破坏《双十协定》和广东中共部队北撤的协定,向华南抗日武装全面进攻,他们不承认抗日武装部队韩江纵队的存在,企图将之消灭,并对韩江纵队复员人员采取强迫自新的政策,指挥其保安团队协同186师缉捕韩江纵队复员战士,甚至焚毁韩江纵队人员家属的住宅。
根据时局变化,中共潮汕特委按中共中央和广东区党委的指示,及时转变斗争方针策略,一方面领导韩江纵队坚持军事自卫,一方面实行战略退却,逐步把部队精简疏散,由公开武装斗争转入地下隐蔽斗争,先后把一部分非战斗人员和主要干部转到各县做党的建设工作和群众工作,大部分人员则疏散复员,留下少数武装,采取坚持自卫、保存实力的方针,分散在八乡山(大北山复地)、南阳山、潮饶丰边等地活动。1946年3月,潮汕特委直属武装工作队(简称武工队)建立,它是潮汕在解放战争时期隐蔽阶段坚持地下武装斗争的主要武装队伍。
内战第一年,在潮汕国民党政府不断加强在政治上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和经济上的压榨掠夺,加紧推行征兵征粮征税,导致了通货膨胀、市场物价飞涨、农业工商业日趋凋零,经济危机空前严重,迫使潮汕广大农村人民尤其是贫苦农民陷于饥饿死亡线上。潮汕各地群众相继自发组织起来反抗国民政府征兵征粮征税等群众斗争。1947年2、3月间,党中央发出关于开展蒋管区农村游击战争的指示,决定恢复广东武装斗争。1947年6月7日,按中央潮汕地委的决定,潮汕人民抗征队在大北山宣布成立。
战友相聚合影
在战乱中成长起来的林校施受尽各种苦难,缺吃少穿,少年的他可以说是苦过来、饿过来的,过早地体验了人生的凄苦,而国民党专制独裁欺压百姓的政策让他辨清了是非,明晰了自己未来要选择人生道路。“当时党的统战工作做得非常好啊,一方面抗征队通过镇压地方反动势力,开展减租减息,依靠当地党组织把群众动员组织起来,另一方面又广泛团结城乡各阶层爱国民主人士、开明士绅、华侨和侨属,以及国民党政府的一部分乡保甲长,使他们都参加到反对蒋介石反动集团的民主统一战线上来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和革命队伍的周围”林校施说。一心想摆脱贫困的林校施早已有离家到游击区参军的想法,可总怕自己一走,家人就会受连累。
加入潮汕人民抗征队
1948年初,为了逃离战乱,林校施的哥哥再次离开家乡到马来西亚谋生,而林校施却选择了上山参加游击队。和林校施一同参军的还有他两位同乡林京和林水,他们加入了潮汕人民抗征队北山团第8大队。“母亲得知我上山参军后非常着急到处托人找我”林校施说。
在南方战区,初时敌我力量差距显著,游击队的装备、粮食都奇缺,主要以短枪为主,而国民党部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长枪短炮,装备精良。“抗征队所在的游击区常在军事、政治、经济上遭受敌人的封锁围困,饥饿和疾病交加。当时每人每天吃不足半两米饭,尽是吃地瓜加野菜,许多战士患上虐疾,只能采草药治疗”。对家中母亲的挂念及山区艰苦环境没能动摇林校施的思想,他安心在部队工作,刻苦学习杀敌本领。“在艰难的局势及恶劣环境下,战士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动摇,因此部队就利用反‘围剿’后的间隙集中地进行了以诉苦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查三整’新式整军”林校施回忆说。经过近一个月的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林校施和战士们懂得了苦从何来,仇向谁报,为谁而战,为何而战的道理。课余还在驻地四周帮助农民种地劳动,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整军学习后,林校施与战士们一起参与阻击国民党部队多次“围剿”行动。
第一、二期“剿匪”计划失败后,1948年6月1 4日,国民党军召开第5区“绥靖设计会议”,调兵遣将再次策划围堵游击区。得知情报后,潮汕支队及时作出“捣敌后院,开展宣传,大造声势,打乱敌人新的‘围剿’计划”的军事部署。各个部队按照部署挺进根据地外围地区,普遍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扫除平原敌人的警察所、乡镇公所和反动联防据点。而林校施所在的8大队积极参与了大大小小多次战斗。
1948年8月14日晚,抗征队第8大队在武工队和短枪队的配合下,由北山团团长林史带领,于深夜袭击国民党金坑联防队。金坑联防队是揭阳三区国民党重要据点之一,驻当地一祠堂内,共有60余人。附近的天主教堂还驻了国民党马汉初一个政警中队。是役,得内应林兴旺、林泉两人的信号后,抗征队绕过布满竹尖的障碍物,抵达联防队驻地。短枪队24位同志分为6个行动小组,里应外合,正面攻击敌军驻地,林校施所在的第一中队负责主攻,二中队负责阻击天主教堂之敌。正在酣睡的联防队员还未弄清情况就被打死伤10多人。驻天主教堂马汉初部闻声来援,遭二中队阻击后缩回。袭击行动只用20分钟就摧毁了金坑联防,击毙联防队员5名,伤10多名,俘50多名;缴长短枪38支,子弹2000余发;烧毁全部“三征’’簿册。抗征队无一伤亡。
8月11月中旬,敌保安16团约800人,配轻重机枪及火炮80多挺(门)企图围剿大北山根据地。为保卫根据地,林校施所在的8大队即从灰寨后埔村拔队出发,越过山岭直插坎头圩阻击敌军进犯。当天上午11时许, 8大队进入阵地组织出击,第一中队负责正面主攻,抢占坎头圩东门对面小山头,其余三个中队分别攻其侧翼。战斗打响,双方争夺剧烈,激战中我军发觉情报失实,敌军人数超过我军好几倍,但战斗已剧烈进行,形成胶着状态,进退两难。在敌我力量极端悬殊和不利的情况下,第一中队长李非当机立断,带领机枪班断后,急令部队赶紧撤退,最后只留他和战士林校施牵制敌军以确保部队顺利撤到安全地点。
潮汕人民抗征队在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战斗中,共进行了大小战斗110多次,歼敌1800多人,反正和收编部队共2100多人,缴获迫击炮2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14挺、长短枪900多支,毁敌碉楼36座,破坏桥梁28座,破粮仓得谷l万多石,其他军需物资一大批。
入编中国人民解放军驰骋潮汕战场
随着辽沈战役、淮海、平津战役的大捷,全国处于革命胜利的前夜。在潮汕人民武装力量五次反“围剿”胜利的鼓舞下,潮汕人民武装乘胜前进,积极准备迎接南下大军。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于1949年1月1日宣告成立。而潮汕人民抗征队潮汕支队奉命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2支队,正式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第8大队扩编为地方3团(同年7月扩编为2支队主力3团),林校施为第一连第一排排长。同年3月,林校施因战斗表现勇敢,立场坚定,工作积极主动,被组织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根据香港分局1949年初提出的“全面发展,重点巩固”的方针,和闽粤赣边区党委、边区纵队的部署,2支队于1949年1月至4月中旬开展向平原发起春季攻势,拔除敌人在根据地周围的据点,。在春季攻势威慑下,敌人在根据地周围的据点全线崩溃,各个孤立的中小据点的敌人不是被围歼,就是惊慌撤退,把兵力集中固守县城和其他几个重要据点。而根据地和解放区迅速扩大,联成一片,对敌人据守的城镇形成包围的态势,人民军队掌握了军事主动权。1月6日晚至8日,3团,5团和惠南两个中队、南雄大队1个中队以及当地武工队发起第4次攻打惠来县隆江镇驻敌,全歼该镇市尾山炮楼的自卫中队,俘中队长陈光南等40多人,缴获长短枪30多支,弹药一批。9日下午,3团、5团于东陇附近伏击日前增援隆江后回城的惠来县政警中队,俘敌数十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50多支。然后,3团、5团转向普宁县平原出击,于21日至25日配合西山大队、武工队连续拔除和袭击彭寨、溪南、梅塘、六仁、乌石、泥淘、果陇等处联防据点和两个乡公所。至此,普宁县城以南的敌人,除流沙、鲤湖、梅林、十赤等几个孤立联防据点外,其他已被全部拔除。
随着春季攻势的凌厉发展,国民党政府军队官兵进一步动摇分化,在人民军队政治攻势下相继起义或接受收编。4月16月,敌揭阳伪保警林福海部驻棉湖镇保警排长陈静强等一个排20多人,在第2支队特工科策动下起义。林校施所在3团奉命前往接应,由于策反及接应工作做得好,配合紧密,因而顺利完成了该排起义接应及安置工作,收获捷克轻机枪一挺,枪榴弹一支,步枪20多支。这些国民党官兵的起义投诚,既进一步削弱了敌人的力量,又形成了对国民党政府军队强有力的政治攻势。
1949年春季攻势取得很大战果。自1月至4月中旬,解放敌据点20多处,歼敌940人,其中俘虏330多人、毙伤170多人、起义430多人,缴获六0炮2门、重机枪7挺、轻机枪25挺、长短枪l400多支,弹药物资一大批;迫使敌人转入重点防御,龟缩在普亍县的鲤湖,洪阳、流沙,揭阳县的棉湖、榕城、新事、曲溪,丰顺县的汤坑、丰良、镏隍,惠来县的孤立县城,南山管理局的两英,潮阳县的棉城,赤寮,和平,以及五华县的华城、水寨等据点,广大平原地区敌人武装统治力量薄弱,这就为人民军队转入战略进攻夺取平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与平原战役
1949年4月中旬,闽粤赣边区党委副书记,纵队政治部主任林美南在揭阳县解放区河婆镇主持召开军事会议。经研究决定发动平原战役。2支队和纵队直属团按照河婆军事会议部署,从4月下旬到5月,在潮普惠南揭丰展开声势浩大的拔除敌人盘踞的各个孤立城镇据点,夺取 潮汕广大平原的战役。
4月27日,2支队和纵队直属团首先在南线战场发起攻打鲤湖知据点,而林校施所在的3团则负责在北线潮揭丰边迷惑敌人,主动出击敌据点,调动喻英主力向揭阳、潮安边境,不能援救南线。此役全歼鲤湖守敌,加上打援战斗,共俘敌正副营长 、警察所长以下220多人,毙伤敌70多人,缴获轻机枪1挺、枪榴弹2支、长短枪250支,弹药物资一批;解放鲤湖、流沙后,5月7日2支队和纵队直属团乘胜攻打两英的南山管理局。此役歼敌200多人,其中俘敌100多人;两英解放后,边纵部队兵分两路挺进。北路由直属1团会合2支队2团、3团、5团,在铁坚、陈彬指挥下,攻打汤坑、丰顺县城等敌据点;南中部队在刘永生、张希非的指挥下,边5团、7团转身惠来县葵潭、陆丰县甲子港,准备迎接华南分局从香港迁移粤东。
汤坑镇是敌人用以沟通潮汕与兴梅的陆路交通线上的重要据点,镇北教堂驻县自卫总队长陈林锋部100多人,附近有警察所武装20多人,镇南涵碧楼驻有县自卫大队130多人,其东北角金瓯山炮楼有自卫总队一个排20多人扼守。5月22日凌晨3时,北路直属团1团会合2支队2团、3团、5团发起攻击,首先攻下警察所和主要制高点金瓯山炮楼两处,敌全部被俘,我军居高临下,使龟缩于天主教堂、涵碧楼据点的敌人动弹不得。经一夜的包围猛攻和政治思想攻势,当天下午陈林锋弃械投降,战斗结束,共歼敌270多人,缴获重机枪轻机枪各1 挺、长短枪330多支。
40多天的平原作战,闽粤赣边纵队直属团和2支队解放了两英、惠城、丰顺等三座县城和鲤湖,棉湖,流沙、葵潭,陈店,汤坑等6座重镇,歼灭敌人1400多人,缴获追击炮、机关炮共2门、重机枪4挺,轻机枪19挺、冲锋检2支、长短枪1500多支。
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国民党胡琏、方天残部2万多人,在解放大军的追逼下,于8、9月间沿兴揭公路和韩江水路陆续逃向潮汕平原。9月初,到达普宁县鲤湖附近的涂洋、潮阳县的两英、雷岭。随后,普宁县和练江、榕江中下游平原又陷于敌人手中。根据敌我的新态势,林美南于9月7日召开军事会议并提出部队作战目的:“为保卫解放区,并争取歼灭小部匪军。”命令2支队率1团、3团及暂配属边5团、2支队一个团,共4个团向钱坑、大溪李一带和普惠推进,伺机出击,边3团配合2支队5团向丰顺尾追逃敌。
9月21日,敌胡琏部队4000多人分五路向大北山发动进攻,企图捣毁解放区的潮梅和潮汕指挥中心,消灭人民军队主力。得知消息,潮汕作战方案指挥部迅速调集部队部署作战。各部队连成阻击防线,严阵以待。经一整天激战,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坚守住阵地。林校施所在的3团协同4团、9团在顶埔、钱坑、梅塘山等到地成功阻击了来自棉湖、鲤湖方向进犯的敌人,使他们不敢前进,并向普宁县撤退。大北山保卫战共毙伤敌营长以下100多人,保卫了潮梅行政委员会、潮汕地委等到领导机关和后方各个部门。
林校施与战友在云浮公安队改编时的合影
追歼逃敌,解放全潮汕
在即将全面胜利的空前大好形势下,闽粤赣边区和潮汕的党政军民全面落实动员,积极准备配合南下大军,作最后一战,解放全潮汕。9月底至10月中旬,南下大军乘胜穷追残敌,自湖南省向广东省进军。10月14日,第4、第2野战军解放广州;17日,第3野战军解放福建省厦门。这样,野战军对潮汕国民党胡、喻部队形成钳形包围攻势。
原来第3野战军一部准备从福建省入粤东协助 闽粤赣边纵队围歼胡琏部队,解放粤东,后来由于胜利形势急剧发展未能实现。于是,闽粤赣边纵队10月5日在梅县作出由直属团和2支队、3支队、4支队解放潮汕的军事计划。10月7日,纵队司令部及直属第1、第2、第7团在纵队正副司令员刘永生、铁坚的率领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野战军先遣队”番号从兴梅南下,13日抵达大北山解放区五经富。党中央派来的南下工作团20多人,也于10月初到达五经富。
10月13日,闽粤赣边纵队及其第2支队领导人于五经富举行军事会议。会议部署进军解放揭阳、潮安、潮阳县和汕头市的行动,决定分东西两路进军,以东路为主。东路军由纵队正事司令员刘永生、铁坚和2支队司令员张希非指挥,以2支队1团、3团、6团、7团和暂编第3支队从揭阳县解放区东进,解放揭阳、潮安、澄海,从北面包围汕头市。纵队5个直属团则从揭阳县直接东进汕头市;西路军由2支队参谋处主任陈扬、政治部主任郑希指挥,以2支队4团、9团、11团从普宁县东进解放潮阳县,占领沿海的宕石、海门、达濠,从南面包围汕头市。
17、18日,解放全潮汕的最后战斗开始。经过8天的交战,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许多县城敌军弃城投降或不战而退。原来败退到汕头市的胡琏、方天残余部队已于20日前后全部向海上逃跑,喻英奇也率队伍逃命粤西。汕头市国民党政府警察总局及所属分局的武装警察480多人,经过地下行动组织几个月来的争取,于23日下午宣布起义。2支队1团、3团在支队司令员张希非指挥下,从揭阳县梅北挺进潮安县城,于22日包围潮州城。在强大军事基地压力下,加上中共潮安县工委事先对敌做了策动工作,潮州城内警察武装100多人于22日下午放下武器投降。24日下午,2支队1团、3团进汕头市受到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
至此,国民党在潮州的统治完全覆灭。
汕头市解放后,广东军区第一军分区(即潮汕军分区)奉命建立。第2支队于1949年11月至1950年初按照潮汕军分区序列进行了整编。整编中,第2支队司、政、后与闽粤赣边纵队司、政、后编成潮汕军分区司、政、后等领导机关;2支队1团、3团、4团合编为广东军区独立第2团,张希非、陈华和许衡分别任正副团长和副政委兼政治工作处主任。林校施留任潮仙军分区二团二营一连,先后任保卫委员、政治指导员,还立三等功一次。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为保家卫国,1951年中旬,林校施所在的二团奉命北上支援抗美援朝战争。部队集中潮汕大较出发,行军经丰顺、兴宁、梅县老隆。为了给战士们鼓舞士气,部队还组织观看了苏联红军电影。后乘船到东莞石隆再搭乘火车北上辽宁山海关。与北方部队进行交接后,南方部队连营级干部则返回广东军区。回到潮军分区后,林校施被安排到汕头公安队工作。1952年7月到武汉汉口中南公安军政干部学校学习一年。后回广州公安中队任连队指导员。1953年12月调粤中公安大队云浮公安队任政治指导员。1955年部队改编,8月林校施调佛山粤中民警大队直属一中队任政治指导员。1957年调到中山县公安中队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后又转到公安局石岐公安分局当股长、派出所指导员、分局协理员,后又调到石岐镇政府组织部任干部干事。中山四清运动转调中山粮食局当副局长,革命委员会主任,后又转到石岐粮食分局当局长、工会主席、经理等。
30多年的地方工作,他曾在7个单位工作过,并身兼主要职务。“有时候一个单位的情况都还没摸清,又接到调令去另一个单位,”一心一意跟党走的林校施,对此从来没二话,也不衡量哪个岗位权轻权重,组织叫到哪自己就到哪,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他都秉承宽厚待人,实事求是的作风。
参考资料:
《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支队史》
作者为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
上一条记录:烽火的回忆 ——记马来西亚归侨李森下一条记录:“马拉”侨领 “云汉”热心人 ——记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