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界人物 >> 正文  


烽火的回忆 ——记马来西亚归侨李森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8日 作者:杨彪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李森.jpg

  

  人物简介:李森,马来西亚归侨,1920年生于广东省五华县,1937年到马来亚,1938年5月回国, 1945年参加东江后方武工队, 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5月,随部队北撤烟台,编入纵队政治部政工队,1947年编入两广纵队二团一营三连,1950年转业到中共石岐镇委会。


  李森出生时正逢乱世,中国政权更迭,军阀混战,匪贼横行。为求生存、家人团聚,年仅17岁的他远渡重洋只身到马来西亚寻找父亲。在异国他乡工作生活一年零三个月后,李森毅然回国寻找新生活。25岁时他自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5年军旅生涯,他随部队走遍华南大地,经历无数战场。正是枪林弹雨的洗礼磨砺这位客家大汉的意志,锻就了他的铁骨丹心。解放后,转业地方支援中山地方建设,到过多个部门并身兼要职。

 

田边成长的童年

  李森,原名李梅珍,1920年11月出生在广东省五华县蒲江乡横江村一个贫农家庭。横江村地处五华县西北部的长布镇,境内崇山峻岭,重峦叠嶂,地脊人穷,村民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由于家道清贫,在李森出生不久,父亲就“卖猪仔”到南洋谋生,因此,只读了几年书的李森只好辍学在家。李森是家中长子,自幼就下地帮母亲做农活。家里仅有的两亩农田是李森小时候走得最多的地方,也是他呆在母亲身边最快乐、最长的一段时光。勤劳的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在田头田尾忙个不停,小小的他只能跟在后头清除田间杂草或学着大人那样修筑田埂,清沟排水。每年到了收割的时候,是李森母亲最忙最辛苦的时候,两亩稻田全都是靠她起早贪黑用镰刀收割。收割的前几天,李森也要加入到“农忙”的大战中,他协助母亲提前磨好镰刀,备好绳索,像大人一样一整天忙碌在田间地头里。捡稻穗、煮饭,然后提着小篮子把做好的饭菜送到田边。趁着母亲吃饭休息的空隙,拿起地上的镰刀,学着她的样子割稻子。夏日炽热的阳光把李森晒得大汗淋漓,全身结实得乌黑发亮。

  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种忙碌和温情中愉快地度过。

  与村中众多同龄孩子不同,李森既喜欢与村内孩童打闹玩耍、到田头抓鱼捉蟹、上山爬树掏鸟窝,可更多的时候他也喜欢独处。他非常享受独自一人在山坡上、田埂边放牛。树荫下,闭上眼睛隐约倾听四周蟋蟀的细语呢哝,放开思维的缰绳,漫无边际地遐想,想父亲,想将来。或远望晚霞中的青山,伴着暮色和袅袅升起的炊烟放声高歌客家人独有的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是民歌中之一种。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形成民歌中独立的一支。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情歌、劳动歌、劝世歌”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反映了社会历史的进程,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摒弃。其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加快侵华步伐,而国民党新军阀却各居一方,国民党派系之间的混战时有发生。广大人民备受土豪劣绅的剥削欺压,官府横征暴敛,土匪骚扰,生活环境极其恶劣。有许多山歌都反映了苦难人民的心声,如: 

  正月里来是新年,做人阿妹不值钱。 

  爹娘家产涯①无份,当作猪牛去卖钱。

  生在梅县客家地区,听着大人们通过客家山歌抒发对痛苦生活的无奈和美好向往的感情,从小就熏陶在这独特艺术的氛围中,李森自已也说不清楚自己何时已迷恋上家乡这种独特的乐韵并深深地被它所吸引打动。

 

亲情是根割舍不断的弦

  父亲,在李森童年的记忆中是模糊和神圣的,母亲细致入微的爱护似乎无法弥补他对父亲那宽厚仁爱、遮风挡雨的渴望。饱受对父亲思念的煎熬。 1937年1月,在母亲支持下,李森远渡重洋来到马来亚北婆罗洲古达埠寻找父亲。其时,马来亚正值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统治。马来亚半岛矿产及自然资源丰富,原始森林和橡胶林密布,贪婪的统治者为了加快掠夺马来亚的物质资源,需要大量的劳工到马来亚开矿,种植橡胶等。

与众多被“卖猪仔”到马来亚的华工一样,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加上语言不通,大多数都是在矿上或橡胶园里从事体力劳动,李森的父亲也不例外。殖民统治的贪婪和压榨,劳工们的生活非常艰辛,许多客死他乡。

重逢短暂的喜悦,心灵上给李森以无限的抚慰。可现实的生活却是残酷和无奈的,已是青年的他此时更显得踏实稳重,敢于担当。李森自小就常听母亲的教诲并深信只要勇敢面对困难,人生总会有出彩的机会。到马来亚不久,他也进入橡胶园工作。

 

毅然回国参加抗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向全国发表抗战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把日寇赶出中国,呼吁停止内战,国共合作抗日。东南亚各地爱国华侨青年在当地华侨团体的发动和组织下,纷纷回乡参加抗战。

  落后就要挨打,惟有国富民强才能使侵略者不敢轻举妄动。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受马来亚各地高涨的爱国热潮的影响和感召下,血气方刚的李森毅然决定回国,投入到这伟大的革命浪潮中。在马来亚异国他乡一年零三个月的工作生活,李森更坚信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1938年5月李森与家人一起回到家乡五华县蒲江乡横江村居住。并先后在萃文中学、五华一中读书。五华一中是五华的最高学府,是当时县里唯一一所完全中学。1939年,五华县委建立了第一、第二、第三区委,党员人数达120人,五华一中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一些共产党员常邀请学生参加各种读书会活动,而青年学生们则在学习活动中接受新思想的教育与影响,转变人生观。李森就是在这种充满挑战和爱国情怀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并走上从事学生青年民主运动工作。

  1944至1945年间,李森曾任五华县长布中镇中心学校兼萃文中学教师,并在那里认识共产党员张日和同志。张日和是五华县党组织重建以后南水地区的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1944年5月,日军企图打通粤汉线,加紧进攻华南,广东面临沦陷的危机。这时广东“战时省会”的机关人员从韶关作紧急疏散,各大专学校学生纷纷转移到山区。张日和回到五华县后,后东特委安排他通过关系先到萃文中学任教,以取得合法职业的身份,进一步联系当地党员和进步青年,尽快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

  张日和同志远大而崇高的革命抱负,深深感染了李森。之后李森和张日和等老师一起在学生中积极宣传抗战、宣传革命思想,并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学校风气大变,学生读书勤奋,思想活跃,得到了学生家长和许多父老乡绅的赞扬和支持。

  1945年8月,经张日和介绍李森在河源县入伍参加东江后方武工队,同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为程光、梁威林。武工队受中共东江后方特别委员会(简称后东特委)领导,是1945年初,受中共广东省临委关于创建东、韩江之间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由梁威林、郑群利用各种条件在河源一带组建的人民抗日武装。武工队后来发展到近百人,后扩编为紫(金)河(源)人民抗日自卫大队。在武工队期间,李森更明白古人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这句话的内涵。他加强学习革命知识,苦练杀敌本领,深入到群众中宣传革命路线、政策。并和队友多次阻击日伪军及国民党反动武装队伍。先后任班长、文教、情报员等职。

  其时,整个国际战略形势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6月21日,美军全部占领了琉球群岛,日本本土的外围防线全被摧毁。在中国战场上,1945年5月上甸,中国军队在湘西地区歼灭日寇4万余人。收复了华东、华南多个地方。而在华中、华南和华北等敌后地区,八路军和新四军亦不断袭击日寇和敌伪军,夺取了不少中小城市,日寇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北撤山东

  1945年8月10日晚7时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的呼声日高。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署了协定(即《双十协定》)。在协定中,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在不损害人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在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问题上,作了有原则的必要的让步,同意让出中共领导的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内)等8个解放区,并撤出了陇海路以南的八个解放区。然而在美帝国主义的怂恿帮助下蒋介石却早已决定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企图以此来打垮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吞食解放区,进而消灭共产党。在华南,国民党军事当局调五十四军的三十六师、一九六师进攻紫金等地。为保全实力,避开国民党主力部队,共产党的东进部队有计划地向惠阳、紫金转移,分散到山区活动。任东江纵队东进(海陆惠紫五)指挥部参谋长兼第四团团长的黄布率四团主力军向紫金方向挺进。


李森夫妇.jpg

李森夫妇


  1946年2月,李森调到由黄布任团长的东江纵队四团二连(后为紫五大队)并任政治指导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是1943年12月2日,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成立的。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林平。东江纵队,主要是由广东人民的子弟兵所组成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主要活跃在敌后,处于敌伪和顽军的夹击中,紧密依靠群众,坚持游击战方针,深入港九敌后,成为华南敌后抗日的中流砥柱。

  任政治指导员期间,李森和部队战士克服众多困难,战士们上课没有正式的课室和桌椅板凳,只能席地而坐。由于士兵很多都是来自基层的学生或农民,因此常要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来要求和约束干部、战士;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来教育战士。为了活跃部队的文艺生活,激励战士们的革命意志,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纵队先后成立了“拖拉机”文艺宣传队、鲁迅艺术宣传队、东流剧团及铁流队等,经常深入连队宣传演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946年5月,得到通知要集中北撤②,李森按照部队的布置,完成撤退善后工作之后,自行到惠州转赴香港集中北撤。当时东江纵队北撤山东武装骨干有2583人,部队于7月5日安全抵达山东烟台解放区。在东纵北撤的人员中,几乎包括了当时部队中的全部文艺工作者。到烟台后,纵队领导即将原有各文艺宣传队成员连同其他爱好文艺工作的干部八十余人集中起来,成立了纵队政治部政工队(又称前进剧团)。李森也被编入政工队。政工队的首项任务是向解放区军民进行文艺演出。


加入文工团宣传革命

  刚到北方解放区,对各方面的情况都很陌生,在芝水村和当地群众举行联欢晚会时,政工队把苏联小说《虹》的某些章节突击改编成独幕话剧,竟用广州话向胶东老乡演出,老乡们边鼓掌边笑着对南方来的子弟兵说:“你们最好讲中国话!”他们以为政工队队员说的是外国话。

    这期间,为了向八路军、新四军及烟台地区的干部群众介绍华南的斗争生活,政工队全力以赴地为公开演出作准备,对原东流剧团创作的多幕话剧《路西一年》进行修改排练,作为公演的主要剧目,同时动员全体同志积极学习提高普通话的水平。结果,在烟台上演时,观众就基本上能听懂了。

    在烟台及附近地区进行的比较“正规”的综合性文艺演出(包括戏剧、歌舞、演唱……等)持续了一个月左右,除话剧《路西一年》外,还演唱了《新年大合唱》、《插秧谣》、《东江礼赞》等歌曲。这些四部合唱的歌曲,烟台地区的群众和战士也感到很新鲜。群众称赞说:“看了演出,不但了解了华南抗日游击队的战斗历程和斗争生活,而且得到很好的艺术享受。”故这次演出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东纵北撤山东不久,1946年7、8月间,蒋介石发动了大规模内战。向西北、华北、华东解放区大举进攻,在此严峻的战争形势下,党中央对于东纵北撤的部队,采取“保存骨干,培训干部,以利发展”的战略方针,作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战斗部队改编成教导团,其他干部分别编入华东军政大学和华东党校。政工队则以完整的建制编进华东军政大学第五大队,进行整风学习。

  部队整风的目的是克服松散的游击作风,树立正规作战思想,苦练杀敌本领。9月4日从烟台出发,10月初到达鲁南的临沂地区莒南县大店,驻在河湾村。政工队除积极参加整风学习外,还配合形势进行文艺宣传,推动部队的学习。这时,正值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鲁南解放区,政工队发扬了战斗作风,编演了《论战局》和《学习模范李宇光》两个快板秧歌剧,第一次向解放区群众学到手的数快板和扭秧歌,在部队中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和兴趣,政工队本身也受到很大的鼓舞。在整风学习期间,李森不断改造世界观,加强党性修养,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的战争形势,学习结束后部队进行了整编,政工队有些同志也调到连队担任政治工作和组训战俘工作。1947年2月,李森调到华东军政大学二队任政教干事,负责政治宣传及组训战俘工作或跟随部队作战。

 

驰骋华东沙场

  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于1947年3月电示华东局,决定以北撤的东江纵队为基础组建两广纵队。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举突破敌人的黄河防线,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这有利时机下,华东局和华东军决定成立两广纵队。1947年8月1日,两广纵队在滨县曹家桥举行了成立大会,正式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成立(简称两广纵队),直属华东野战军建制,下辖4800人。李森编在两广纵队二团一营三连任副政治指导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初步掌握了北方平原地区进行正规作战的方法、后勤补给方法和政治工作方法后,1947年10月13日,中央军委电令两广纵队南下。11月10日,纵队司令员率部队由滨县曹家桥一带出发,经惠民、商河、临邑、平原越过津浦路,离开渤海地区,继而转战于鲁西南前线。李森所在的两广纵队先后参加了南麻、临朐、诸城、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

  其中,1948年5月30日,两广纵队奉命南渡黄河参加豫东战役。在战役中,共转移52次,行程1300余里,足迹遍及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省的22个县。纵队全体指战员在连续行军、频繁作战的情况下,始终以高昂的斗志、铁的纪律,胜利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战斗任务。


1949年12月,李森原文工团到中山县作慰问演出。剧团改用广州方言演出,连演十二场.jpg

1949年12月,李森原文工团到中山县作慰问演出。剧团改用广州方言演出,连演十二场。


  而徐南阻击战更是两广纵队成立以来,担负任务最重、作战最激烈、伤亡最大最艰苦的战斗。1948年11月18日,两广纵队受命与第三纵队组成西路狙击兵团,在津浦路以西的防线作正面防御。11月26日,敌人全线向南发动进攻,并以优势兵力占领了两广纵队第三团的阵地两瓣山。11月28日清晨,在飞机、大炮的支援下,敌人向两广纵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第二团的工事全部被炸毁,大方山阵地上的第二连更是伤亡惨重,被迫撤出。大方山是卢村寨的屏障,而卢村寨是敌人南逃的主要通道,卢村寨失守,整个纵队的防线就有可能崩溃,其最后结果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淮海战役全局。上级下达命令要求两广纵队必须把敌人挡住,不许后退一步,同时告知,第九纵队将于29日上午进抵卢村寨增防。29日清晨,此时司令员曾生身边的警卫连、侦察连、文工团和后勤人员都已作为最后一批生力军投入了战场,而敌人也急疯了,将所有的兵力都压了上来,战场形势对我方十分不利,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第九纵队的先头部队及时赶到,打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此后,第九纵队陆续到达,两广纵队胜利完成了卢村寨的防守任务。

 

南下解放两广

  淮海战役后,两广纵队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由第三野战军转隶第四野战军,转移到河南商丘、襄城等地休整待命,准备参加解放两广的作战。期间李森任连政治指导员。1949年7月24日,两广纵队在河南襄城县誓师南征,冒着酷暑暴雨,翻山越岭,兼程进军。沿平汉铁路越过大别山于湖北浠水回龙矶横渡长江,9月27日到达江西省赣州附近地区待命。

  1949年9月7日至24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主持召开赣州会议。会议制定了广东战役作战计划,成立了广东战役联合指挥部。

  广纵、边纵完成广东战役指挥部赋予的任务,根据叶剑英的命令,在东莞县石龙镇组成珠江三角洲作战指挥部,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林平、副司令员王作尧、参谋长刘田夫,率领广纵和边纵主力及江防部队,于11月底由东莞向珠江三角洲挺进,以雷霆万钧之势,消灭残敌,解放了中山、番禺、顺德全境和沿海岛屿。

  1950年初广东军区整编,广纵、边纵队撤消后,主力部队整编为25个独立团,边纵的地方部队整编为83个县大队,分别隶属珠江、东江、北江、台山和西江等军分区和广东省公安部队。另外,一部分干部和战士参加抗美援朝、转业地方生产建设兵团,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继续作贡献。10月,李森转业在中共石岐镇委会任宣传委员。1952年李森先后任石岐市总工会宣传部长、石岐市普选队长、石岐市民政科科长、郊区区委书记、石岐市委宣传部第一副部长等职。

 

作者为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

 

 

注释:

① 涯,客家话,我的意思。

② 1945年10月10日,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叶剑英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重庆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终于迫使国民党蒋介石签署了“国共代表会谈纪要”,即著名的“双十协定”。在协定中中共做出了必要的让步,同意让出广东等八个解放区,将军队撤到陇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

 

参考资料:

郑群谈河源战斗岁月

张日和讲述《血与火的洗礼》 

梅州党史

两广纵队文工团史料: 咱们的文工团 

两广纵队简史  


上一条记录:【侨界风采 抗疫先锋】李祯杰:双线抗疫,下一条记录:枪林弹雨 铁骨丹心 ——记马来西亚归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