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更需一搏 ——记刘华根闯荡秘鲁追思先侨的经历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03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人物简介:刘华根,男,1973年出生于五桂山贝头里灯笼坑。1988年经过亲友援引,赴秘鲁谋生。2006年退休回中山。短短的18年间,他从餐馆老板到华侨领袖,他的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为侨社,为侨益所做的事更令人动容。
1937年3月,刘华根出生于中山县贝头里灯笼坑一个很普通的家庭里。家里有3亩田、6个兄弟姐妹。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勉强能吃饱,不用挨饿。小时候,他和同龄的很多人一样,按部就班地上了小学、初中,然后报考了广东省机械学校,很顺利地被录取了,毕业后被安排到中山海洲糖厂工作。1959年,因为兵源不足,他被推荐参军入伍了。在部队,他很积极向上,表现也很出色,当过代理司务长,还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在政审的时候,因为有港澳关系,没能通过。原来1961年的时候,他的大哥因为要治病,去了澳门谋生。
没能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当了6年的兵后,他选择了退伍。之后,他被安排到中山农机三厂工作,做过管仓、供销,也当过餐厅经理、会计员,生活过得简单平淡。
刘华根的平淡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被打破了。改革开放后,国家重新打开了国门,也放宽了对出国的管制。很多有海外关系的中山人重新与海外的亲人建立了联系,其中不少人通过海外的亲人,办了出国手续,到国外谋生。刘华根便是其中的一员。
1988年,刘华根已经51岁了,在国内有稳定的工作,孩子们也都长大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会选择安心工作,等着退休,然后享受退休生活,但刘华根给了不一样的答案。因为有海外关系,他一直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想到国外闯一闯,看一看外面的世界。1985年,他儿子通过大舅的关系,移民到了秘鲁。三年过去了,他儿子在秘鲁站稳了脚跟,可以帮他办理移民手续了。面对这样的机会,刘华根毅然辞去了工作,横跨万里之遥,到了地球的另一端——秘鲁介益地(卡涅特,Canete)埠。
介益地埠位于首都利马南面,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棉花、土豆、木薯等,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19世纪中叶,这一带以种植园为主,有很多从中国来的契约华工在这里从事耕作。华工后来逐渐获得了自由,但还有不少人留在这里。华侨华人一度达到几千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国内和秘鲁环境的变化,国内很少有新侨到介益地埠,当地的一些华侨华人又移居到利马等大城市,或移民到美国、加拿大等地,加上老一代华侨相继去世,到了1980年代,这里华侨华人已经变得很少了。而华裔大多已融入了当地社会,不懂中文,变成了“鬼仔”,讲中文的华侨就更少了。
刚到介益地的时候,刘华根一点西班牙语的基础都没有,既不会听,也不会讲,更加不会写了。介益地的华侨少,没有像样的唐人街。不像有些侨埠,就算不懂当地语言,也能生活得很好。在这里,不会西班牙语是没办法立足的。为了尽快地过语言关,刘华根专门请了老师来教,但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学了一个多月,除了认识26个字母,其他的都没学会。这可怎么办呢?他很清楚,自己来秘鲁是要做生意的,语言不通是不行的。也因为语言不通,他到了秘鲁后受了不少的白眼,这促使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语言学好。考虑来考虑去,生性要强的刘华根决定通过看中西文的书自学。那时候,他每天早上7点半就要开始工作了。为了学语言,他只能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利用早上的时间自学拼音。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辛苦了半年,他竟慢慢学会了西班牙文的简单读写了。
刘华根到了介益地之后,为了让他有个立足的地方,他儿子从合伙开的餐馆中退了出来,把自己的份额让给了他,由他参与入伙。但当时生意并不好,没多久合伙人就提出要分开来,一人一年轮着做,先由刘华根做。刘华根心里想,自己做就自己做。他用自己很蹩脚的西班牙文写餐牌,自己掌勺,请几个当地的女孩做服务员,把餐馆开起来了。由于他在部队当过代理司务长,在农机三厂当过餐厅经理,对饮食行业非常熟悉,这时候开起餐馆来非常的得心应手。没有参加什么培训,直接就上手了。餐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人,主要菜式有便汤、炒饭、酸甜鸡、酸甜排骨等,其中炒饭、酸甜鸡和酸甜排骨都非常受欢迎,可以说是招牌菜了。由于刘华根经营得当,菜式出品好,符合当地人的口味,餐馆很快便有了起色。原来每天的营业额只有五六十元(本文的“元”均为秘鲁币),很快每天就有八九十元,甚至一百多元了,而元旦那天,营业额更是达到了六百多元。
一年之后,刘华根按照约定把餐馆交给原来的合伙人经营,自己开始寻找新的铺位。他很快在很繁华的一条大街上找到了一个铺位,铺租非常贵,每月租金要500元,并且要一次性交付一年的租金6000元。他觉得铺位的地段很好,并且原来做过银行,装修保养较好,可以省下一笔装修费,便果断地一次性就把铺租交了,把铺面承租了下来。搬到大街上后,由于地段好,生意更好了,每天可以赚几百元,甚至过千元。手上宽裕了,刘华根分三年,花了十多万美金,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三层小楼房。
生意好了之后,刘华根在当地华人中也有了一定威望。1990年,他开始担任介益地中华会馆主席。介益地中华会馆成立于1890年,但在1960年代之后,由于老华侨相继去世,华人越来越少,会馆曾多年无人打理,只有一位老华侨一直为会馆交纳税费,以免会馆被政府收回。到了1990年,老华侨觉得自己年纪大了,需要把会馆的事情交给其他人了,他看中了刘华根。后来经过推举,刘华根担任了会馆的主席。这一当就是16年,一直到他2006年回国才卸任。会馆总共有三处房屋,最早的一座已被当地政府列为文物受保护,其他两座则没有被列为文物,需要每年交纳税费。他担任会馆主席后,会馆的税费便由他来负责。1999年,他把餐馆转给了女儿经营。自己另寻铺位,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铺位。停开餐馆后,刘华根在经济上失去了收入来源,在为会馆交纳税费这件事情上也日渐难以为继。2003年,他把会馆两座房屋的房产持产权转给了通惠总局,由通惠总局全权管理,也由通惠总局交纳税费,使用权和保管权还是属于介益地中华会馆。
16年的会馆主席生涯中,刘华根为会馆做了不少事情,其中他最为自豪和欣慰的是他重葬华侨先人的事情。
2000年,中国驻秘鲁大使馆领事郭秋常先生给刘华根打来电话,说,有资料显示在一百多年前介益地地区发生过大规模屠杀中国人的事情,问他是否真的存在,并请他查实后通知大使馆。刘华根有些沉重地接受了这个查证任务。这时候,刘华根在会馆已有十年,但这十年间,他从来没听说过有这种事情,会馆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如何着手呢?他想到了老华侨,也许可以从老华侨那里找到突破口。于是,他开始一个个走访老华侨。那些被访的老华侨也都不知道华侨被杀的事情,只是听说过以前的会馆主席黄清泉先生曾经捐款安葬先侨骸骨,但安葬在哪里,他们并不清楚。刘华根又瞄准了当地的村庄,开始一个又一个地走访当地的村庄,但走访了很多村庄,也没有村民知道这件事情。他还找过当地的政府,也没有任何收获。
刘华根没有放弃,继续走访当地的村庄。有一天,他和两个秘鲁朋友走进了一个名叫“毕柏”的村庄。在访问了很多村民后,遇到了一位老妇人,和她谈起了以前中国人的事。老妇人告诉他,她是日本人后裔,只知道有中国人的墓地。20多年前,村里人开荒种植,在地里挖出了很多棺木,通知了中国人的会馆(介益地中华会馆),由会馆收集安葬在一座山上,但从来没有见过有中国人来扫墓献花,听说海边也还有一座墓,让他可以去看看。刘华根和朋友按照妇人所指的方向,果然找到了写着“先侨合冢”字样的水泥墓地。这座墓地在一个养牛的牛圈里,看着一头头牛在墓地上走来走去,刘华根心里很不是滋味。随后,刘华根又和朋友到海边的村庄走访,当地村民告诉他说,那里曾经有墓地,但几十年前已经被迁走了,至于什么人迁走的,他们也不知道。后来查实,海边的这座墓是被迁到了“先侨合冢”这座墓中,和其他先侨一起合葬了。
虽然还没有查实到中国人被屠杀的历史,但找到先侨的墓地,也是一个突破了。刘华根赶紧跟大使馆汇报情况。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很快大使馆的大使麦国彦先生、领事郭秋常先生和工作人员来到了介益地,向“先侨合冢”扫墓献花。
先侨墓地找到了,但先侨被屠杀的事情还是没有查实,刘华根继续他的寻找历程。2003年初,他的一个朋友在介益地的一个资料室看书,发现有一本“外国人在秘鲁”的书籍,里面有中国人的记录。他的朋友知道他在查找中国人在秘鲁的历史资料,便马上告诉了他。刘华根请他朋友将书借出来。过了几天,他朋友果将书借了出来。刘华根对西班牙文懂得不多,只能一边看一边记录,然后查阅,经过半个月反反复复地研读,大致摸清了介益地中国人被屠杀的历史。一段黑暗血腥的契约华工血泪史浮出了水面。
这个事情还得从160多年前的契约华工说起。1849年开始,不断有契约华工抵达秘鲁,但当他们抵达秘鲁后,被带到苦力市场贩卖,有些被卖到粪岛开采鸟粪,有些被卖到种植园做苦力,无论是在粪岛还是在种植园,华工们被戴上脚镣,强迫劳动,经历无穷无尽的压迫和折磨,完全看不到希望。在这种压迫之下,有些华工为了生存,奋起抗争。
华工到达秘鲁后,有部分被卖到了介益地一带的庄园。在1870年9月的一个晚上,华工和庄园的黑人发生冲突,并不断升级, 从小规模打架变成大规模群架,造成了300多黑人死伤,震惊了整个大庄园,庄园主请动了政府军警镇压,将1000多华工押在CERRODEORRO“金山”上集体杀害。这些华工被杀害后,尸体暴露在山上无人收殓,白骨遍地。当地人称为“白骨山”。这只是当地第一次屠杀华工事件。
几年过后,发生了第二次屠杀事件。1879年,南美太平洋战争爆发,智利和秘鲁发生海战,秘鲁海军败退,智利军队乘胜追击,在介益地沿海登陆,攻打秘鲁城堡利马,华工们自以为是报仇时机到了,部分华工投靠智利军队做向导,进攻利马。经过激战,智利军队损失严重,随后撤退。战争结束后,有人举报有华工参加智利军队攻打利马,军方经过调查,查出了200多华工参加战争。军方以叛国投敌罪、间谍罪,将这些华工处死在海边的荒地里。当地华工将这些被处死的华工用海盐和海沙就地掩埋了。
1881年又发生了第三次屠杀事件。当地村民发现原先屠杀华工的CERRODEORRO“金山”上出现了火球在滚动,以为是鬼神作恶。庄园主请来了巫师作法,杀了牛羊拜祭鬼神。但祭拜并没有效果,火球滚动越来越频繁,人们更加惊慌。庄园主要惩罚巫师,巫师为了避免被惩罚,提出了用人血祭拜鬼神的办法。于是,庄园主派人将关在牢房里的300多华工带到了祭台上,屠杀了以祭拜鬼神。这些被屠杀的华工最后被收殓在棺木中,埋在了地里。直到1970年代,附近的村民开荒种地,被杀害的华工重新被发现。1975年,由介益地中华会馆将这些骸骨连同在海边被杀害的200多华工的骸骨一起合葬在“先侨合冢”中。
了解到这段历史后,刘华根心里沉甸甸的,又想到那批先侨竟然葬在牛圈里,不由悲从中来。一个声音在心里回响:不能让先侨和牛住在一起。2003年底,在秘鲁全国华侨代表大会上,刘华根向大会提出,希望由通惠总局出部分资金,同时号召介益地华侨捐资,把这些先侨的墓迁出来,另外安葬。由于费用过大,当时没有决议。2006年,刘华根回了中山,他将这件事情交待给他的儿子和女婿。在介益地华侨的努力争取下,2007年,由通惠总局出部分资金,介益地的华侨捐部分资金,将“先侨合冢”迁出牛圈,重新安葬。那些客死他乡的先侨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安息地。刘华根的心愿也终于得以实现。
1869年秘鲁海洋公司和中国人陈东所签合同(中文文本)
一百多年前到秘鲁甘蔗园谋生的华工,身上还戴着枷锁
2000年5月初,架益地中华会馆主席刘华根陪同中国驻秘鲁大使麦国彦先生前往扫墓并向先侨献花
秘鲁架益地中华会馆
秘鲁架益地蒙难先侨之墓
上一条记录:与厂共荣 甘于奉献 ——记马来西亚归侨陈下一条记录:用心服务 点亮梦想 ——记哥斯达黎加归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