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悟“两个决不能抛弃”的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4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1.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始终坚守魂脉和根脉
真理是活的、具体的、历史的,从来不存在僵化的、教条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一些具体结论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
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就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立足实践的真理精髓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观点,这本身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僵化的、凝固不变的理论,而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永葆真理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是活的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时代变迁、条件变化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就要坚守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的精神和穷变通久的智慧。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内在的革故鼎新、穷变通久的精神气质,这使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商汤盘铭上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再到《周易·杂卦》的“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一直到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无论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充分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封闭、不僵化的创新精神和与时偕行、应时而变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就必须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觉,永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就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为人类求解放的价值追求、诉诸现实运动的实践观点、立足于历史维度的唯物辩证法等,构成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解决新问题中永葆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
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映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其世界观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做到坚持与发展相统一。发展的前提是坚持,真正的坚持寓于发展之中。如果把坚持同发展割裂开来,或片面强调一个方面,就会失之偏颇。坚持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内在蕴含着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所有结论,而是坚守其基本原理和一以贯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针对新的问题给出新思路、新答案。
3.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哲学观、政治观、人生观、天下观等,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和突出优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深深扎根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和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之中。
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要在不忘本来中开辟未来,在继承中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如同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并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华历史文化沃土,更加根深叶茂。
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在百余年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伟大历史的创造者和中华文明的续写者,在尊重历史基础上不断续写新篇章,在守正创新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生机,让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4.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
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注入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把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不断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让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教研部副主任】
上一条记录:明使命、强担当,市侨联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下一条记录:2023年中山市领导干部党章党规党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