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广州是佛教入华重要通道
光孝寺:“岭南第一古刹”香火延绵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06日 作者:文/图 特派记者谭华健 来源:中山日报
岭南第一古刹--光孝寺。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4月21日,记者在广州越秀区中山六路附近寻访光孝寺时,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广州”为记者引路时这样介绍。
光孝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109号,有着“岭南第一古刹”之称。之所以被称为第一古刹,是因为光孝寺是岭南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广、规模最为宏大的佛寺。
后来,记者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采访专家时,专家表示,光孝寺的历史比广州城还早的说法并不准确,但光孝寺的历史悠久,却是不争的事实。
■素有“岭南千古名刹”之称
在老伯的引路之下,转了两个小路口,穿过一条小巷,花了不到十分钟时间便达了光孝寺。
寺的山门上是赵朴初手书“光孝寺”匾额。门两旁有对联:“祗园晖百粤,光孝耀羊城”。
步入寺内,但见古木参天、殿宇栉比、香烟袅袅、气象庄严。
据《光孝寺志》载,光孝寺初为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于此,世称虞苑。寺名曾几次更改,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称五园寺,唐代称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汉时称乾亨寺,北宋时称万寿禅寺,南宋时称报恩广孝寺,不久后改广字为光字,才改名光孝寺。光孝寺的匾额 “光孝禅寺”是明成化18年(1482年)宪宗朱见深所赐。由于光孝寺建寺历史悠久,故被尊为禅宗明庭而驰名中外,这正如该寺天王殿旧楹联所题写的:“禅教遍寰中,兹为最初福地;祗园开岭表,此是第一名山。”
光孝寺建筑结构严谨,殿宇雄伟壮观,特别是文物史迹众多。寺院坐北朝南,中轴对称。东西两侧长廊环绕,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如始建于东晋的大雄宝殿,南朝时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朝的瘗发塔、石经幢,南汉的千佛铁塔,宋、明时期的六祖殿、卧佛殿,以及碑刻、佛像、河子树、菩提树等,都是珍贵的佛教遗迹遗物。
记者从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光孝寺》的相关介绍中获知,在这座岭南古刹里,达摩、不空、慧能、义净等诸多中外高僧都曾在这里弘法布道,写下他们人生中的辉煌篇章;禅宗南宗、密宗等许多佛教宗派在这里开始传播;《摄大乘论》等许多重要佛教经典在这里被译成中文。这一切,给光孝寺增添了一层又一层耀眼的光环,使光孝寺成为岭南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千古名刹。
■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据点
秦汉以来,水陆两条丝绸之路乃文明之枢渠。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庆新博士告诉记者,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一般认为分海陆两路,陆路经西域“丝绸之路”传入,海路则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广东。水路者初以泉州为起点,至唐宋时,广州一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大港口,既是自古以来承载文化、贸易之交流平台,也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的重要据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广州是佛教入华重要通道,有“滨海法窟”之称。
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光孝寺独特的历史和魅力,成为了中外高僧往来传法的重要基地。光孝禅寺是吸引无数中外高僧大德游历岭南、弘化足迹的圣地。史载,从东晋起至唐宋,不少印度、南亚高僧如昙摩耶舍、真谛等来寺传教译经,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有很大影响。譬如寺内大雄宝殿为东晋隆安五年(401)罽宾国(今克什米尔)法师昙摩耶舍始建。当时,由于中外海上贸易的日益发展,来岭南弘法的海外僧人逐渐增多,岭南佛教已有了初步发展。光孝寺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法界枢纽,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
五羊论古寺,初地访诃林。记者从广东佛教编辑部了解到,当时人们都称光孝寺为“诃林”。诃林匾是明代翰林宫访高明区大相手书于万历40年 (1612)正月,迄今已400多年。据史载,三国时期,虞翻在此居住(时为王园),在园内遍植诃子树,人称“诃林”。诃林产于印度南部海域诸岛,是佛陀时代僧团中经常用到的药物。如今,寺内现仅存的一株,已有1000多年历史。
当天,记者在光孝寺内,看到不少外国朋友前来观光,还有不少香客虔诚地烧香拜佛。时至今日,光孝寺仍然是中外佛教交流的圣地。
上一条记录:南越国时“海上丝绸之路”初开下一条记录:古寺教堂相辉映中外交流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