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界人物 >> 正文  


血与火中的成长——记新加坡归侨吴蔚新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8日 作者:李光先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吴蔚新贡献.jpg


  人物简介:吴蔚新,1929年出生于新加坡,1930年全家回国。

  1945年到东江纵队做通讯员, 1949年7月调任边纵东江独立教导营副官,他曾先后担任中山县粮食局副局长、白藤堵海工程队长、中共中山县委办公室秘书、中山县财税局石岐镇分局副局长等职,

 

  吴蔚新,原籍广东省惠阳县镇隆镇沙堆村。他的父亲吴秀夫和母亲罗群因家中生活困难而前往南洋的新加坡打工。1929年,这个漂泊于异国他乡的小家庭诞生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吴蔚新。一年后,远在惠阳乡下的祖父来信难掩思念之情,于是吴秀夫决定全家启程回国。一家人回到乡里并以耕种务农为生。吴蔚新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四兄妹相伴在小乡村里共同成长。

  民国时期,惠阳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县,地处东江沿岸和西枝江下游,水利设施很差,全县没有一个水库,只有几条防御能力很低的堤围,水旱灾害频繁,是广东有名的历史性灾区。另一方面,惠阳位于水陆交通要冲,交通便利,自古到民国都以水路航运为主,东江、西枝江、淡水河均可通航。镇隆镇地处惠阳县西北部,北距惠州城仅十多公里,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但在民国时期全镇仅有一条穿镇而过的黄泥公路可通车。吴蔚新的童年就是在水乡惠阳镇隆的一个小村庄中度过的。

  许多人最难忘的童年记忆通常都有对节庆的期待,其中最隆重的往往是过年,吴蔚新也是如此。当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来临,街市商户做了“尾牙”,就意味着进入了“年关”,时常流传起“年到节到,心肝烦燥”的民谚。家中长辈总要将屋里屋外彻底打扫干净。而小蔚新则满心期待着和小伙伴们去尝试各种吃喝玩乐和大冒险,贴春联、装饰庭院、围观舞龙舞狮、享用年饭的美味、“兜利是”、烧炮竹等等。等到元宵节,他总是央求父亲带他去县城的花街看花灯、猜灯谜、荡秋千、看烧宝塔和各种杂耍等等。有时还能遇到山歌对唱,那更是让他欢呼雀跃。

  第一个对吴蔚新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就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在家乡虽出身于农家,但读过四书五经等传统典籍,受到很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又下过南洋,见识过外面的世界,思想比较开通。父亲从小就对吴蔚新强调要好好读书,长大以后做教师,既可以帮助别人也可以供养家庭。20世纪30年代,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战争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天灾人祸交加。吴蔚新一家人在乡间的生活也日渐艰难。但是,父亲依然坚持让兄弟俩去读书求学,1938年3月小蔚新入读本村的文富小学,开始了他在这乱世的艰辛求学。

  溪水潺潺应和着淳朴的乡间民歌,朗朗读书声在乡村校园回荡,小蔚新第一次步入课堂,既对从未见识过的学堂种种心怀忐忑,又对书中描述的世界充满好奇和遐想。他不由地就沉浸在读书生活中。可惜,中华虽大,但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水乡生活的平静祥和很快就被炮火和刺刀打破。


吴蔚新与家人合影.jpg

吴蔚新与家人合影

 

  1937年7月7日,日寇全面侵华。随之,加紧了对广东的侵略。从1937年8月底日军开始轰炸广州、韶关,硝烟弥漫广东大地。1938年10月12日,日军从大亚湾登陆, 15日攻占惠州城,这是日军进入华南的第一个城市。21日,广州沦陷。

  1941年4月,日军第二次侵占惠州,吴蔚新停学半年。

  1942年,吴蔚新的记忆是沉重和布满血色的。当年1月25日,日军第三次入侵惠州,日军酒井部中川联队步骑炮兵2000余人,由东莞越过广九铁路的樟木头,沿惠樟公路向惠州进犯,受到中国军队阻击,伤亡惨重,联队长中川被击毙。2月3日,日军不甘失败,分三路向惠州进犯。5日晨,惠州沦陷。日军连续三天血洗惠州,用机枪扫射、斩首、刺杀、淹死、烧死、活埋等方式,施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惨遭屠杀的有3500人之多。日军撤退后,他们的残暴行径在惠阳民众的口中迅速传开,血色恐怖在城乡间、在人们的心中蔓延。吴蔚新,一名13岁的少年,心里充满恐惧和愤怒,他一次次问自己:我和我的家人们还能活下来吗?我还要继续读书吗?我读书是为了什么呢?我究竟可以做什么来改变这一切?日军暂时退走了,学校又复学了,但天晓得这群魔鬼什么时候会再来,来杀死我或者村里的某某?无数问题萦绕在少年心中,却得不到明确的答案。父亲坚持让他继续上学,面对他的疑问,沉默良久,只是告诉他:等你再大些,你就懂了,好好读书,以后才能担当得起……

  1943年对于千百万广东省民众来说是一个极其悲惨的年份,几十年后吴蔚新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全家和全村经受的饥饿,而他当时不知道的是,广东很多地方的民众更加悲惨,深陷绝望的饥荒中直至死亡。自1942年冬至1943年春耕前后5个多月,广东中部和东部降水非常少,天灾直接造成粮食短缺,供应紧张,各地粮价高涨。渔民和侨眷的生活尤为凄惨。由于日军封锁,海路不通,沿海渔民生计艰难,而侨眷的生活主要依靠海外的侨汇。战争爆发,交通封锁,侨汇不通,饥荒一来,更是祸不单行。饿死的,逃荒途中奔波而亡的,因病而死的,动乱中遭盗匪抢劫而死的,也有因抢夺食物而被活活打死的。在陆丰、海丰、潮阳、揭阳、饶平、普宁、惠来、台山、恩平、蕉岭,每个地方都有数以千计乃至十万计的民众死亡,1943年广东省受旱死于逃亡、饥荒的达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10% 。

  贫困、战乱、死亡和饥荒,在吴蔚新的童年中交替出现,使他既困惑又害怕,既无助又盼望。他盼望残暴的日本鬼子永远滚出自己的家乡,盼望不再每年借昂贵的高利贷,盼望遇到传说中干掉很多鬼子的“抗日游击队”。

  早在1938年秋,吴蔚新就听过游击队的名号,在他的家乡附近,游击战的枪声此起彼伏,抗日烽火四起。1938年10月,东江下游和广州及周围各县相继沦陷。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曾生遵照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的指示,在惠阳、宝安一带建立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同时,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建立了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1939年2月,中共在广东成立中共东江特委,负责东江地区的中共党组织和抗日武装。1940年春、1941年初国民党掀起两次反共高潮,中共领导的游击队被迫转移。1942年1月成立东江军政委员会和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2至1943年,遭遇严重饥荒,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处境更加艰难,但仍积极向日伪军出击和反击,1943年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1943年12月2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番号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并于同日公开发表了由曾生、尹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署名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宣言》,在宣言里正式宣布东江纵队是由中共领导的部队。曾生任司令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林平任政委,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此时共有队员1400多人。东江纵队成立后立即开展杀敌立功运动,广九铁路以西部队向东莞水乡、铁路以东部队向镇隆以北挺近,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主力部队向广九路中段两侧迫近,与日军展开广九线争夺战,使之不能正常通车。

  1944年,吴蔚新小学毕业,升入乡办镇隆中学继续读书。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在这乱世之中享受平静的读书生活终归只是奢望。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8月攻占衡阳后准备打通粤汉线南段,广东大片土地即将沦入敌手。东江纵队开始向北、向东挺近,分别创建北江、惠东和海陆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日军侵占韶关各地后,为防止盟军在华南沿海登陆,在沿海地区增兵一个师团,重新占据沿海地区各重要据点。1月14日,日军分两路同时入侵惠州和博罗。一路由深圳入侵惠州,另一路则在大亚湾再次登陆,侵占淡水、惠州和博罗等地。这是日军第四次入侵惠州,日军进入惠州城后先后多次出动对惠阳等地乡村进行抢掠洗劫,而这次占领一直持续到日本投降。

  由于日军的这次长期侵占,镇隆中学被迫疏散停学,吴蔚新不得不回家避难。但是他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的中学时光,他再也没能回到中学完成学业,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随着东江纵队在惠阳的活跃,吴蔚新的家乡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1944年2月,中共中央指示在东江游击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1945年4月,路东首届参议会在惠阳县永湖麻溪召开,成立路东行政委员会,辖区包括现惠阳市和龙岗区大部分地区及九龙新界部分地区。期间,吴蔚新的很多家人们参加了当地的基层民主政权。他的父亲是村长,叔父是农会干事,哥哥是民主区政府的武装人员。

  吴蔚新失学后,在家帮助父母务农。他逐渐意识到:只有出来参加游击队打日本仔、打反动派,自己和家人才能有好日子过。这时他遇到了吴节儒老师。吴节儒是国内革命战争时代的老同志,是东江纵队的干部。在他的教育和引导下,吴蔚新参加了革命工作。

  1945年春,吴蔚新到东江纵队吴节儒的连队中做通讯员,同时协助吴节儒帮助其他战士学习文化。几个月后他又被调到大队部做传令员,后来还被派到纵队总队部,做蔡子培同志的传令员。传令员的工作主要是保卫首长、传达命令等。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但战争的硝烟未散,国民党军很快开始进攻东纵的各部队,妄图三个月消灭东纵。东纵一面进行自卫还击,一面按照中共中央分散坚持的方针,把部队分散展开到三十九个县,经过艰苦的战斗,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企图,国民党不得不签订了《东纵北撤协议》,明确了:承认华南有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同意北撤2400人,不撤退的人员复员,发给复员证,政府保证复员人员的生命安全,财产不受侵犯,就业居住自由;撤退到陇海路以北,撤退船只由美国负责。


制造土雷管.jpg

制造土雷管


  吴蔚新和他的家人,以及很多当年选择参与民主政权的人们,又一次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1946年6月29日午后,在大鹏湾沙鱼涌海滩举行欢送北撤部队大会,北撤部队与亲人、乡亲和群众们难舍难分。由于北撤人数有限制、故土难离和牵挂家人,很多参与民主政权和东江纵队的人留在了家乡。吴蔚新因为年纪小、不适应北方的气候和环境而被留下了,但家乡并未迎来和平宁静。国民党加紧清乡,强迫复员人员集训,逼迫他们自首;反动宣传恫吓凡持有东纵复员证者;个别地主催缴过去民主政权时期所减的租额;反动分子寻仇报复……心中苦闷彷徨的吴蔚新又回到父母身边。他常常静静地与家中的水牛为伴,变得日渐沉默。如此放牛耕田的日子持续了一年。

  一年之间,广东和全国的斗争形势悄然逆转。在华北,1947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以北撤的东江纵队为基础组建两广纵队,8月1日两广纵队正式成立,并宣告“打回两广去!解放华南!解放全中国!”。在广东,1946年12月中共广东区委根据中央指示决定恢复广东武装斗争,先后建立东江人民抗征队、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等人民武装。至冬季,发展到1.1万余人。东纵和珠纵复员战士纷纷归队,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吴蔚新也回到了朝思暮想的部队和老战友当中。1947年4月,惠东宝人民护乡团成立,下设四个大队。1947年10月吴蔚新从这里开始了新的革命生涯,担任特务长,具体负责的工作是:筹备部队需要的武器弹药、粮食、军需品等物质的后勤工作。

  1947年12月~1948年4月,国民党军发动的第一期“清剿”中,人民武装遭受较大损失。1948年6月,除五岭地区的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外,其余分别整编为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江北、粤赣边、北江4个支队。7月,江南支队、粤赣边支队等部在反对国民党军第二期“清剿”中歼其近3000人。在粉碎两次“清剿”的战斗中,根据地不断壮大,吴蔚新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迅速成长为一个可靠的革命战士。1948年12月至1949年6月,吴蔚新担任边纵东江第一支队二团一营财会副官,负责后勤工作。期间,他见证了1949年1月粤赣湘边纵队的正式成立,越来越期待完成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华南的光荣使命,期待着和两广纵队的老战友们在惠州城胜利会师!


珠轴承厂.jpg

珠轴承厂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朱总司令签署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大军南下,强渡长江,迅速解放了南京、上海等许多大、中城市。解放广东、解放广州、解放全中国的日子即将到来。为了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和接管好广州及其他中小城市,迅速集中并培训好一批接管城市的干部,中共华南分局城市工作委员会于1949年7月下旬成立了领导小组,8月初正式在宝安县大鹏半岛成立了粤赣湘边纵江南独立教导营(对内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江南独立教导营)。后来由于人数不断增加,改编制为一、二、三、四营,通称东江教导营。1949年7月吴蔚新调任边纵东江独立教导营副官,负责全营的财经、外勤、供给工作,并学习新民主主义时期城市管理政策(20策)。教导营组织学员学习了毛主席的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以及新民主主义城市政策、工商业政策等;协助当地政府健全制度、巩固政权,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做好征粮、战勤、减租减息等各项工作;1949年10月参加了接管惠州的工作。东江教导营虽然存在仅三个月,但锻炼和培养了革命干部和队伍;促进了一大批城市干部、知识分子、各行各业的专家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这段经历对于吴蔚新也是极好的考验和锻炼,为他以后能顺利转业到地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吴蔚新随部队到惠州集结。随后开入广州,部队编入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更快地解放全广东,成立了广东省支前司令部。1949年12月他被派到广东省支前司令部统筹处任驻珠江区督征员。

  1950年1月,吴蔚新随省支前司令部珠江地区筹备粮督导队到珠江区中山县督导筹备工作。他和同事们深入到各基层单位农村等地筹备粮食,支援前线部队。


白藤尾一三板萌大堤.jpg

白藤尾一三板萌大堤


  这时,广东和全中国一样,百废待兴。1950年4月筹粮任务基本完成,吴蔚新怀着万分不舍,离开军旅,转业到地方,投身新广东的建设,由珠江署分配到珠江专区粮食局工作。他先后担任中山县粮食局副局长、黄圃乡政府副乡长、白藤堵海工程队长、修筑三茂铁路大饶山铁路民工团副团长、修筑珠海县湾仔竹仙洞水库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中山县驻增城木材生产指挥部副指挥、中共中山县委办公室秘书、中山县财税局石岐镇分局副局长等职,积极面对各种工作的挑战。


  作者为中山市博物馆人员,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会员

 

 

参考资料:

曾生:《坚持华南战场抗战的一面旗帜——回忆东江纵队的战斗历程》,《东江纵队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专辑》,1983年。

尹林平:《鏖战华南敌后的东江纵队——纪念东江纵队成立四十周年》,《东江纵队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专辑》,1983年。

丁身尊主编:《广东民国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广东水旱风灾害》,广东省防汛、防旱总指挥部、广东省水利厅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惠州文史》第二辑,1990年。


上一条记录:【侨界风采 抗疫先锋】李海龙:逆风而行,下一条记录:食品专才 硕果累累——记马来西亚归侨李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