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界人物 >> 正文  


革命就必须全力以赴——记马来西亚归侨温坤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1日 作者:杨彪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温坤1952.2..jpg


  人物简介:温坤,马来西亚归侨,1927年生于马来西亚,1944年参加马来亚抗日游击队,1948年被英军逮捕入狱,1949年6月被遣返回国,1949年7月参加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支队五团二营四连, 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转业到华南垦殖局,1956调中山县拖拉机站。

 

  往事如风,岁月如歌。虽然革命烽火年代早已远去,但是如果有一天,还有人偶尔会想起在这么一个艰难的时代,曾经有过成千上万的华侨青年,为了自由和理想,为了民族解放,在自己那热爱的土地上撒尽了每一滴鲜血。或许,他们早已淡出历史的视野,他们的事迹早已淹没在现代都市繁忙的节奏中。然而我想,从下面主人翁的故事,我们或许还能看到当时归侨军人的一丝半点精神风貌……

 

抗日救国浪潮中成长

  清末,中国在列强侵略下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流离失所,缺衣少食,很多人离开自己可爱的家乡,漂流异国他乡。故事的主人翁温坤先生的祖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卖身出国当劳工,在印度尼西亚的原始森林里从事开垦和在矿山做苦力或做裁缝洗衣等工作。1927年温坤出生于马来亚吉隆坡猛沙律板底村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当地一名裁缝。由于家境贫穷和弟妹众多,8岁起他就担负起照看弟弟及帮母亲做家务的任务,而是这个年龄,村中的许多儿童已在学校读书玩耍。直到10岁,等妹们都长大些了,温坤才被送到父亲工作裁缝店附近的吉隆坡大同学校读书。

  “九·一八”事变后,广大马来亚侨胞、爱国青年学生即通过办报、办电台、演出救亡戏剧和抗日歌曲、演讲、散发宣传品等形式,向侨居地人民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报道中国抗日的真相,呼吁国际友人从道义上、物资上支持中国抗战,捍卫世界和平。华人社会风起云涌的爱国运动,生动活泼的街头救亡戏剧,激昂的演讲像磁铁般吸引着、打动着社会各界人士,而广场、学校、工厂成为宣传爱国运动的主要场所。大同学校就处在吉隆坡市区,温坤和他的同学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自小耳闻目染这种爱国热潮。在广大海外侨胞的不懈地努力下,援华抗日的舆论响遍全球。欧洲、北美和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友好人士,先后建立了一些反日援华联合组织,并开展了“抵制日货运动”、不许出售或运输军事物资给日本的“不供给运动”、“一碗饭运动”、购赠“希望书行动”等等。为中国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鼓舞了中国人民,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温坤与家人合影摄于1973年.jpg

温坤与家人合影(摄于1973年)


  大同学校是吉隆坡较好的一间华文学校,而报读该校的初衷只是方便父亲照看。比同龄儿童晚三四年上学的温坤非常珍惜这一学习机会,勤奋好学的他很受老师的喜爱,可读了一年多,由于学费及家庭开支紧等原因,温坤被迫辍学回家。华文教育是海外华侨华人承传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大华侨有着强烈的愿望。为让更多的华侨子弟能受教育,在当地热心侨胞及村中众人多年的但倡议努力下,猛沙律板底村终于兴建了一所叫“力行”的小学。温坤才能与许多村内工人子女一起上学,校长李少奇思想进步,是马来亚共产党员,在1946年参加民族解放军给英军包围不幸牺牲。他对学生非常好,乐于帮助学生,温坤的汉语基础就是这个时期学到的。可读到14岁小学毕业(1941年)后,家人就再也没有能力供温坤上学了。

  此时,日本南进侵略者的铁蹄相继跨进新加坡和马来亚。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联络共产党、国民党的爱国人士,组织星华义勇军协助英政府抵抗日军。星华义勇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在华侨社会中流传广泛。血气方刚的温坤曾在抗日游行队伍中呐喊,振臂高呼,想与许多爱国青年一样上战场杀敌,还看到许多华侨青年志愿回国抗日,有的在国民党统治区,有的投奔延安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可他是家中长子,父母体弱多病,弟妹众多,为家庭分担、为父母分忧是此时温坤想得最多的事。再次辍学后,温坤只能跟姐夫到吉隆坡巴生埠一个橡胶场做学徒。可好景不长,1942年日本侵占马来亚,工厂、矿山、橡胶场全部倒闭,工人失业,无耐之下回到家中住了几个月,最后跟人作小贩,用自行车载些水果到街上卖。后经人介绍温坤与同学罗路福到吉隆坡甲洞埠万利锡矿工厂做电器技术学徒。

 

国恨家仇披戎装

  为掠夺资源,日本法西斯到处抓青年当兵做苦工,残酷剥削穷苦大众,人民的生活日益困苦,每人每月只配给大米5市斤,药物更是奇缺,在病饿交加下,父亲病逝。失去劳动资源的家庭,经济环境更是困难。国恨家仇,加深了温坤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早在读小学时就听老师讲日军在中国实行三光政策的种种暴行,这些都使温坤决心抛弃自己童年天真的幻想,立志走抗日救国的道路,做一个有血气的青年。1944年5月,经李初考同志介绍,温坤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当地下通讯员。通讯员的工作就是到游击队还没到或准备到的地方去了解情况,主要是侦察有没有单独或小股的日本人,了解敌人什么时候来村子里杀人、抢东西,再把这些情况报告给游击队。参加游击队的大都是穷苦华侨青年,这段斗争生活十分艰苦,常是饱一餐饿一餐,温坤和他的战友们都经历过。外出侦察时,常常是食不定时,食不果腹。没有饭吃,就自己在山上找东西吃,田鼠、兔子、野果等都吃过;地下通讯员大多数都没配枪和制服,都穿自己的衣服,破破烂烂的,唯一一套好些的衣服,就是通讯员用于深入敌区侦察时才穿,而这套服装往往是几个通讯员轮着穿。为了确保把收到的情报送到游击区,通讯员常利用夜晚或避开敌区绕道而行,夜宿村野森林、蚊虫叮咬那是经常发生的事,苦不堪言。但为了抗日和马来亚的独立,他们勇敢地战斗着。 “刚当通讯员时,由于胆子小又没经验,常闹笑话。有一回,我在山坡上值班,突然看见远处山顶上的消息树被人推倒了,紧接着响了一声土枪,我下意识地认为这是敌人来的信号,就飞快转身向部队的地方跑去……队长问我有多少敌人,我说没有看见,问我敌人到哪个村子去了,我也不知道……”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就在这关键时刻,马共原领导人犯了严重的错误,宣布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复员解散。把抗日军所取的胜利果实及在斗争中壮大起来的武装队伍无条件奉送给英殖民政府。重回马来亚的英国殖民政府和国民党互相勾结,对原马共组织施加压力,制造各种困难,上级动员抗日军复员回家,并安排复员人员转到工厂、矿山、橡胶场工作。1946年8月,温坤由组织介绍到吉隆坡白沙罗英帝旺橡胶场作电器技术工人,12月与一起工作的陈瑞珍结婚。

  由于战争的破坏,战后马来亚社会经济一落千丈,人民失业、物资匮乏,人民普遍处于饥饿的状态。而重回马来亚的英殖民政府对工人剥削的手段更毒辣残酷,但是人民经过几年的革命锻炼教育有了初步觉悟认识,同时在马党的秘密领导下,组织工会等各种进步团体,为工人争取合法权益。如遇到不合理待遇则组织工人、学生上街游行,罢工罢课。对于人民的反抗斗争,英国当局以所谓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于1948年6月16日,颁布了《马来亚联合邦紧急条例》,宣布马来亚共产党为非法组织,取缔马共的合法活动,宣布马共所有公开团体为非法组织,逮捕过去参加过抗日的人员,包围工会,封闭民声报社。1948年8月10日星期日晚,二百多名英军包围了温坤所住的村庄,挨家挨户搜查,在无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英军逮捕了温坤及其爱人等七人。在警察局拘留的当晚,英军不断审问他是否参加共产党、有多少共产党人、他们在哪里等。由于温坤坚持不说,因此英军就不放他走。最后温坤和他爱人被关在吉隆坡半山吧监牢所,牢房仅有三公尺长二公尺宽,但却关三个人。整个牢所大摡关押三百多人,牢房之间是不通的,每天早上7时警察开了牢门让洗澡和吃些稀饭,但不准交头接耳,如有违反警察则用棍棒照头痛打。吃完饭狱警又把他们关进牢房。在半山吧监狱关押了三个月,受尽各种磨难。1948年12月13日早晨,狱警把他们每个人都带上手铐并分批把他们送到马六甲政治集中营。该集中营面对大海,四周有铁丝网围着,每隔几十公尺就设有嘹望哨所。集中营约有二千人左右,五十人住一间房,这里环境更差,人员更为复杂,时常发生打斗。1949年6月4日中午,狱警又把温坤抓去审问,并说:马来亚不要你们送你们回中国。

 

一心报国驰骋沙场

  1949年6月18日上午,温坤和一批共六百多人的进步人士被几百名警察和军人押送出境(当年马来亚各报刊登有刊登该消息),乘坐丰祥轮开出公海,驶向祖国。当船只抵达香港进行补给时,设在香港的中共南方局同志以新华报社记者身份上船慰问,并告诉他们:前两批难友归国时,一部份威望较高的同志被国已党当局扣留,要他们注意安全,并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掩护。6月30日,船抵广东汕头海港码头,当地多个慈善机构前来迎接,安排他们住在一间同善堂里。由于当时是国民党统治地,为保护这批归国华侨,组织计划安排他们回祖籍地。可温坤一心要回国参军,在这进退两难的时刻,他遇到马来亚先转回来的张世良同志,经他介绍,温坤、李开山等21人到揭阳县恢寨区地委招待所找林桂卿同志。这样他们一行人由交通员带领绕过国民党统区到达揭阳南山潮汕地委组织部。当晚潮汕地委还为他们这些来自马来亚的青年华侨举行慰问联欢晚会。后中共潮汕地委分批送他们到内地游击区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支队,温坤所在部队是第五团二营四连。

  到部队的第二天,温坤就背上枪,随部队上战场去攻打国民党驻守的普宁城。为了配合二支队7月13日围攻普宁县城的军事行动,在二支队副政委李平和三支队首长指挥下,围攻揭阳县新亨驻敌,以牵制揭阳县方面敌人。当时,新亨驻有揭阳县保安第四营蔡球部及揭阳县四区自卫大队400余人,营部设在四面筑有碉堡的永顺楼,其后是螺山,山上挖有防御工事,派一个连守备。

根据南线攻打普宁城计划,上级要求北线部队在新亨一带拖住敌人,坚持三天三夜。任务分工是:三支队负责主攻新亨守敌;五团二营和三支队原第三营两个连负责华清乡靠公路一线,正面阻击锡场援敌;七团一部负责新亨至华清之间左后方丘陵地带,警戒、阻击从山上迂回之敌。二营所负任务繁重。为了打好仗,战前(7月11日),把队伍拉到离新亨6公里的新寮村小学进行了两天诉苦教育。领导带头,典型引路,全营指战员人人都有一本血泪帐,大家都激愤地在大会和小会控诉阶级敌人,场面十分悲壮。诉苦会变成了誓师会,指战员们都挥拳发誓,宁愿牺牲也要打好这一仗,陈丁等3位同志当场咬破指头写血书,还有好几位同志表示要以打胜仗的实际行动争取入党,有的预交党费准备牺牲,班、排、连则保证坚守阵地,与阵地共存亡。

  13日凌晨2时多,二营秘密进入阵地。前沿指挥组由五团政治处主任徐真、二营长杨龄和三支队原三营长孔昭泉组成,一切布置就绪。4时许,三支队先锋排突袭螺山制高点成功,毙伤敌10多人,缴获电话机、发报机各1部,步枪数支,残敌逃亡圩内永顺楼,企图依靠碉堡顽抗。13日上午8时多,潮安县方向,敌闽粤边区总部派出三二一师警卫营、保安十六团第二营、韩江护航总队一部增援;揭阳方向,敌“清剿”大队长雷英调出驻大头岭、榕城、郭城等地的保安二营、三营共500多人,乘汽车到锡场下车,沿公路及田埂朝我二营阵地分三路进攻;13日至15日,敌发起9次冲锋,都被我打援部队一一击退,使敌未能前进一步。三天战斗,敌伤亡共60多人;五团二营有蔡诚、罗宗达、刘德安、高加静4人英勇牺牲,负伤20多人。

这一战斗,胜利完成了阻击和牵制敌人的任务。

新亨战斗后,五团二营回师汤坑进行总结评功,评出各种功臣20名。17日,丰顺县委以及当地群众在汤坑第三中学大操场,为部队开庆功大会。群众送来许多猪肉、鸡鸭、糖果等慰问品,还有奖旗20多面。指战员受到极大的鼓舞。

 

17.jpg

温坤参加的粤西垦殖分局干校统计班一组结业留念


配合主力截击胡琏溃逃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4月胜利渡过长江后,连克南京、上海、杭州、南昌、武汉、西安。7月中旬,又解放福州,全国已接近全面解放。从江北一直溃退下来的国民党胡琏兵团残部,从江西窜向粤东。原属该兵团的十八军十一师三个团(当时称“台湾新军”),也于6月底由台湾开到汕头,妄图打通潮梅走廊,接应胡琏残部从海上逃亡台湾。垂死挣扎之敌,乘解放军南下大军尚未接近之机,肆意窜扰。这时,上级命令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支队五团配合主力,在汤坑一带截击敌人。

  8月上旬,敌分三路进犯汤坑,中路沿揭丰公路,东路绕东山徐屋,西路经汤南、金灯盏、左岭。丰顺县委事先接到情况后,马上周密部署,组织政府机关人员和群众安全转移,把粮食、物资疏散掩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五团配合边五团选择敌较弱一路,在蕉潭一带与敌激战。敌人施放烟幕弹、追击炮、燃烧弹。五团军英勇截击,从清早打到晚上。敌死伤20多人。五团仅5人负伤。

  当晚,部队转移到河东山区与敌周旋,保护老百姓转移。敌是溃败逃命之师,外强中干,在汤坑横行抢劫了50多天,遂后向揭阳、汕头方向逃命。10月初,五团从新亨奉命撤回汤坑。至此,丰顺县全境解放。

  温坤和他所在部队先后参加10多次战斗,每次战役双方投入兵力都在一个团以上。解放战争比在马来亚打游击战艰苦得多,由于温坤是刚从监狱出来,身体较差,加上初回国,人地生疏,当时的战斗流动性很大,每天都要急行军,还要背上相当数量的武器弹药和粮食,对于习惯海外生活的青年来说,的确是一个严竣的考验。但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祖国的繁荣昌盛,温坤和他战友们还是咬紧牙关,坚持战斗。


未标题-10.jpg

温坤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革命军人证明书.jpg

温坤的广东省人大代表证


部队整编,迎接新任务

  丰顺县全面解放后,五团进行整编,温坤所属的连编入潮汕军区第一团二营四连。1949年10月广州市解放后,部队还参与了多次剿匪行动。1950年6月,温坤光荣参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部队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文书等职。

  1952年2月,温坤和他一批马来西亚归侨战友由部队转业到华南垦殖局。为了发展祖国天然橡胶事业,温坤被分配到海南岛采橡胶种子。在新的工作岗位,温坤和他的战友们秉承着吃苦耐劳、敢于担当的军人作风,顶着烈日和暑气,在海南原始丛林中艰苦工作;52年10月,再分配到遂溪垦殖所桔子树场,领导民工开荒,期间先后任遂溪垦殖所劳薪股任股员、普选队组长、抗旱工作队副队长。1954年10月至1956年在粤西垦殖干部学校学习。学成毕业后调到中山县拖拉机站先后任驾驶员、铸工等工作,1985年6月离休。1983年当选广东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6-1998年度被评为中山市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被中山侨联评为第十届侨联工作先进个人。

 

作者为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

 

 

 

参考资料:

《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支队史》


上一条记录:一生献中华——记马来西亚归侨孙康下一条记录:【侨界风采 抗疫先锋】李海龙:逆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