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界人物 >> 正文  


一生献中华——记马来西亚归侨孙康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4日 作者:高泳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孙康1.jpg


  人物简介:孙康,生于1906年, 1927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底到马来西亚,1937年8月任中共中山县委书记。1940年到印度支那从事侨党工作,1947年回国。曾任云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工矿部副部长、云南省高级法院院长等职。

一、参加卖蔗埔武装起义

  孙康(又名孙一艺、孙映雪、孙艺文),生于1906年,火炬开发区沙边村人,1923年至1926年他在中山县立中学读书,在校接受了进步思想教育,1924年3月,参加了新学生社中山分社,曾与当时中山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刘广生、黄健等发动学生运动。

  1926年春,经刘广生、黄健介绍,孙康参加了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高级训育员养成所学习。接着,又进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举办的青年运动养成所第二期学习,聆听了毛泽东、周恩来、彭湃、恽代英、萧楚女、杨殷、罗绮园等人的教导,在学习期间被吸收为青年团员。
  同年7月,孙康由团组织派回中山工作。他回中山的任务是参与中山四区(即今火炬高技术开发区和南朗镇一带)国民党改组工作和当地的农民运动。由于其表现积极,于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中山农民在中共组织的领导下,在卖蔗埔举行武装起义。孙康带领几十名张家边农民自卫军参加战斗。起义失败后,国民党中山当局派兵四处搜捕农民自卫军,解散农会。孙康等人受通缉。1928年底,孙康转往南洋一带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二、当《槟榔新报》主笔

  在槟榔屿,孙康通过为报社撰稿,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反对国民党当局的反革命行为,不久,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1929年底,通过党组织的关系,孙康在《槟榔新报》当主笔。他用“只眼”的笔名,撰写了一批揭露、批判蒋介石破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及其反对工农革命的文章,在当地尤其对青年影响很大,使该报发行量激增。这些文章在南洋的泗水、婆罗洲等地的报纸也有转载,不但起到了宣传群众的作用,还起到联系组织的作用。不少在大革命失败后,从广东转到南洋时失去组织关系的中共党员,如关山、潘祖岳等都是通过这些报纸刊登的文章找到党组织的。《槟榔新报》的发行面不断扩大,引起了国民党驻新加坡总领事的注意,向当局进行交涉,孙康不得不离开槟城辗转于吉隆坡、新加坡之间。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仍通过办书店,办学等,对青年华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播下了革命种子。驻地国民党领事欲擒拿孙康。孙康遂隐藏于吉隆坡一所平民学校。1932年秋,他秘密组织华侨罢工,遭当局逮捕,入狱三个月。

 

三、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3年初,孙康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新加坡当局逮解出境。因事发突然,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孙康回到家乡沙边村后,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寻找党组织。孙康利用沙边小学校长的合法身份,开展校际活动,组织读书会,教育团结了一批进步知识青年,扩大了活动范围。经过几年的努力,历尽艰难,终于在1936年初与在广州的党的外围组织中国青年同盟(简称“中青”)和在香港的党的外围组织世界语协会接上了联系,加入了中青,并在中山、广州、郊区、澳门等地发展了一批中青盟员。年底,中共南方临时工委和中共广州市委恢复了孙康的党籍。
  孙康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后,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方向地开展工作。他积极着手恢复中山的中共党组织建设的工作,中山的中共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在抗战前先后成立了支部、县工委。1937年8月,中共中山县委成立,孙康担任书记。到1939年,中山的中共党员已发展至500多名,孙康为中共组织在中山的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带领全体党员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曾先后任中国青年同盟中山县特支书记、中共中山支部书记、中山县工委书记、中山县委书记、中共东南特别委员会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 

妇女抗日救亡工作组募捐队.jpg

妇女抗日救亡工作组募捐队


  抗战爆发后,他全力投入抗日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撰写文章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主持开办党员培训班、游击训练班、妇女培训班和青年培训班,培养青年骨干和妇女骨干,发动群众性抗日救亡活动。

  在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上,孙康正确贯彻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严格按照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力量,孤立顽固派的策略开展工作,使当时国民党中山县当局的部分上层人士逐步向己靠拢,如团结了县长张惠长、国民党第七战区挺进第三纵队司令袁带,各区的区长周守愚、孙子静、刘逸平、孙海筹等,有效地打开了中山的抗日统战局面,壮大了抗日的力量,促进了中山的群众抗日运动蓬勃发展。

  孙康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成立了广东省抗日青年先锋队中山县队部、中山县战时妇女协会。国民党中山县长张惠长任抗先总队长,孙康任副总队长,各区的区长任区分队长,由共产党员担任副区分队长。张惠长的夫人薜锦回任县妇协会长,共产党员刘紫云任副会长。“抗先”、“妇协”是以当地的农民子弟、华侨家属子弟、城市学生等为主体的,是中山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良好群众基础。
继日军侵占广州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继沦陷,中山处在四面包围之中,日机经常在沿海一带乡村投弹轰炸,战火一触即发。1938年11月,中共东南特别委员会委员兼中山县委书记孙康到香港参加东南特委会议,听取了廖承志传达毛泽东关于武装斗争的指示以及中共中央组织部对广东的指示。会后,县委和各区委分别举办了多期党员训练班、游击干部训练班、抗日救护训练班等,培训游击战争骨干。这批游击骨干成为日后珠江三角洲敌后战场上的中坚力量。

  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孙康于1938年底和1939年初先后召开两次武装工作会议,作出建立县委直接领导的武装和打入乡村自卫武装等开展游击战争的决定。会后,县委建立了第一支群众性的武装组织别动队,孙康亲任队长。国民党中山县组建县守备队时,孙康亲自打入一个中队担任政训员,做改造旧军队的工作。各区乡的党组织都积极设法掌握更夫队、乡警队、自卫队等民兵武装,为中山开展抗日敌后武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9年7月24日,在飞机和炮火掩护下,日军数百人乘船向横门沿岸登陆。当日上午,敌一部曾攻占了横门岛上的七坎、马鞍山、矮山;另一部登上横门口沿岸部分地域。抗日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战斗,至下午将敌击退。当时,中山县正处在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共中山县委与国民党中山县政府合作,领导全县军民一致对外,抗击进犯横门的日军。中共中山县委以县“抗先”名义,以县、区两级党组织的领导成员为骨干,组成横门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孙康,组织部长叶向荣,宣传部长阮洪川,总务部长欧初。前线指挥部紧急动员全县各地1000多名“抗先”队员和战时妇协会员,编成宣传队、救护队、担架队、运输队、慰劳队等,开展紧张的支前工作。25日至30日,日军又向横门沿岸之猪乸咀、芙蓉山、玻璃围、仰天螺、穗生围、珊洲、黎村等地发动攻击或骚扰。守备总队和四区武装集结队、别动队在县“抗先”、"战时妇协"大力支援下,坚持7天的战斗,把敌阻于第一道防线的横门口沿岸。30日16时,日军突然出动多架飞机,向处于第二道防线的二洲、大王头、小隐、大环等地轰炸,掩护其在沿岸的步兵登艇撤退。是役,日军伤亡近百人,一只运输艇撤退时在玻璃围附近海面触雷沉没。中山县军民取得了第一次横门保卫战的胜利。

  横门保卫战斗的胜利,使我党的威信大大提高,鼓舞了中山人民抗战信心和斗志。正当人们庆祝横门保卫战初捷时,国民党的反共逆流已殃及中山,国民党中山县当局先是强迫抗先接受“三个一”(即一个领袖、一个政党、一个主义),勒令"妇协"改名接受其控制。孙康等坚决予以反击。县当局即下令解散"妇协",停止"抗先"活动并通缉孙康,幸而得到统战朋友张惠长、孙海筹等的帮助,孙康方安然脱险。


四、到印支从事侨党工作

  1940年夏秋间,华南分局调派孙康到印度支那从事侨党工作,他以粉笔作武器,推动当地的抗日运动,并在东南亚诸国如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家筹办中小学,以学校为阵地办报纸、杂志等,在侨胞和青年学生中宣传抗日主张、进行爱国教育,培养骨干等,推动当地抗日运动。孙康在东南亚期间,培养出一大批华侨青年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后,这批学生大多数被输送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各条战线上发挥出色的作用。当年南侨中学的学生周希奋(暨南大学历史学教授)在回忆录中说:“孙康老师是越南南侨中学主要领导人之一,南侨中学学生得到启蒙,后来纷纷参加中国和当地革命,我作为南侨学生,永远记住孙康老师教诲之功。”

  要扩大社会影响,使更多的人觉醒,舆论与报刊是重要的阵地。1942年下半年,孙康在越南堤岸南侨中学任教,担任训育主任。在办好学校的前提下,孙康和南侨中学的教师郭湘苹和张翼创办了《越南报》,1946年,在孙康的推动下,柬埔寨的金边创办了《现实报》,《越南报》和《现实报》成为当地进步力量的喉舌。孙康经常在报上写文章,揭露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编写新闻和社论,宣传、教育侨胞认清祖国战后的新形势,揭发蒋介石、国民党企图独吞抗日胜利成果,阴谋发动内战的可耻行径,文笔通俗而泼辣,具针对性,发行量不断扩大。

  1946年10月10日,在孙康和张翼等南侨中学的党员教师组织下,举行“反内战、反独裁、争民主”的游行大示威。以南侨中学师生为骨干,联合堤岸其他侨校,如义安、知用、福建等中学的部分学生,再加上堤岸十二个行业的工会和“西堤华侨工团联谊会”的工人,人数达七千多人,浩浩荡荡、声势磅礴,压倒各种右翼势力的阻挡和干扰,取得成功。南侨中学当时被誉为”越南南方侨胞的爱国民主堡垒”,这是与孙康在越南的革命活动是分不开的。

  1947年,由于形势恶劣,南侨中学也随之遭查封,孙康因从事革命活动被越南法国当局驱逐出境,于1947年下半年离开越南回国。

 

五、进军云南 建设云南

  孙康回到香港后,参加了华南分局举办的高级干部训练班,随后,参加了华南分局的“八月会议”,这次会议主要研究迎接全国解放的工作问题。会后,孙康奉命到滇桂黔边委、纵队传达“八月会议”精神。不久,调任滇桂黔边区党委秘书长,兼任边区党委宣传委员会书记,主管区党委办公室、后勤、医院、电台、新闻、电信、与党中央直接联系等工作。期间,他率领部队到广西百色迎接二野南下大军,接着返回云南,参加解放云南的工作。
  为解决云南解放后干部奇缺的问题,滇桂黔边区党委在麻栗坡大坝创办滇桂黔边公学,主要是训练政治干部。孙康被任命为滇桂黔边区公学党委书记兼教育长,主持公学的组建工作。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既没校舍,也没教具教材。孙康接受任务后,没提更多的要求和任何条件,就到了麻栗坡,通过发动群众上山砍竹子,割茅草搭起临时校舍,粮食也是靠群众捐献的。孙康边拟教材边讲课,内容包括: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武装斗争史、党在农村的政策等。这对提高学员的思想、政策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学习班共办了两期,训练学员500余人,其中38人被批准发展入党,学员结业后分配在各地当领导干部。
  1950年1月,南下大军从广西进入云南,驻守云南的卢汉部在大军压境下起义,昆明和平解放。云南解放后,孙康任省委副秘书长兼管秘书工作,后曾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工矿部副部长、云南省高级法院院长等职。他曾两次任云南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兼副厅长。在其主持民政厅日常工作时,秉承“上为党中央分忧,下为老百姓解愁”的宗旨,经常率领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高寒贫困山区、受灾地区进行调查研究,访贫问苦,慰问军烈属,看望五保户、困难户和灾民,为群众排忧解难,转达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大大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深得群众的称赞。
  孙康心胸宽广、思想境界高,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虽然在极左路线影响下而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诚以待人的作风,无怨无悔地为党工作。对上级、同级、下级及党外民主人士、都非常尊重,从不摆老党员、老干部的架子,同事间相处融洽,深受干部群众的爱戴。
  在生活方面,孙康对自己及家人的要求十分严格,生活简朴,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他在云南工作长达48年,为云南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孙康于1986年离休,1996年在广州病逝。孙康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自始至终为党的工作而奔忙,出色的完成党在各个时期所交付的任务。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党员、好干部。

 


  作者为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高级政工师。

 

 

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中山地方史

2、中共党史研究(2006)

3、横门保卫战

 


上一条记录:【侨界风采 抗疫先锋】冯培:在一线递交入下一条记录:革命就必须全力以赴——记马来西亚归侨温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