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界人物 >> 正文  


爱国就回到祖国的怀抱 ——记马来西亚归侨杨汝松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7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杨汝松接受采访.jpg


人物简介:杨汝松,男,马来西亚归侨, 1933年出生于广东省龙川县,1935年随父母到马来西亚北婆罗洲古达埠谋生,1954年3月回国,同年8月被安排到东莞糖厂工作,1957年调中山糖厂工作, 8级技工,1993年5月退休,曾当选为中山县黄圃镇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的强大值得骄傲,中国工业的发展更值得铭记,如今工业依然是中国发展的中流砥柱;这一成就里面凝聚着几代中国工人数不尽的辛劳和汗水。作为曾参与、见证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和自行建筑安装投产的大型糖厂从兴旺走向没落的老职工,杨汝松似乎对中山糖厂有着太多的回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昔日被誉为中国工业符号之一的中山糖厂如今只剩破旧的厂房和饱受风雨侵蚀的机械设备。在甲子轮回之年,我重访这片与外界“隔绝”的厂区,走访一位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而毅然回国的马来西亚归侨,一位至今仍执着留恋这片厂区的老人。60年与糖厂风雨同路,经岁月洗礼,已凝聚成沉甸甸的记忆,让镶刻在脑海里的记忆重放光芒,让青年一代了解那炽热的年代。

 

杨汝松, 1933出生于广东省龙川县一个贫困家庭,有1个妹妹和3个弟弟。1935年,杨汝松随父母到马来西亚北婆罗洲古达埠谋生,靠父亲打工,母亲开荒种椰子把5个孩子拉扯养大,后因家庭贫寒妹妹给人家做童养媳。杨汝松和3个弟弟都因居住区域没学校以及日本入侵马来亚,而无法上学,只能在家协助妈妈做些农活。

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地华侨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发起筹建华校,以培育人才,承传中华优秀文化。奠基当天,杨汝松和父亲都参加了平地建校工作,经半年多的紧张施工,1946年下旬学校终于建成,命名为大有华侨小学。聘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当老师,传授汉语、数学、英文、音乐、体育等课程,受到华人社会的极大欢迎。在校学习过程中,杨汝松对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非常敬佩;从历史教科书中了解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偷盗国宝文物,了解到日本入侵东北,杀害无辜百姓,激起全世界华人社会愤怒的遣责。“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嘹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每当唱响,那份自豪感和报效祖国责任感在杨汝松心中都油然而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大海外侨胞欢欣鼓舞,华人社会掀起了一股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升学的热潮。爱祖国就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杨汝松铁定了心。为了回国,高小毕业的他就到镇上一家华人商铺当学徒。当时,在商铺里不仅要全天没日没夜地干活,还要帮老板洗衣刷碗,这种高强度工作的最大酬劳,就是解决一日三餐和一丁点报酬,这也算是给家里减轻一些负担,让省下一个人的口粮,使弟弟们能有一口饭吃。得知杨汝松要回国,母亲和邻居都劝说:唐山好困难,找不到吃的,别要回去。1952年,杨汝松申请离境手续没得到批准。看着儿子熬得又黑又瘦,心疼的母亲要他再去华联中学读书,可回归祖国的心就像着了魔,时刻牵绕着汝松的心。他清楚地认识到,以目前的家境,就算马来西亚政府批准他回国,但没盘缠也不能成行。在中学读了一个多学期,汝松又去打工,并再次提出申请离境。1954年3月,经批准,21岁的杨汝松只身从马来西亚回到了自己的祖籍地广东省。

 

新中国工人为豪

新中国,百废待举,为了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我国初期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制定了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霜冻少,特别适合甘蔗生长。远在1300多年前,广东先民就开始进行蔗糖生产。广东的机械制糖始于民国22年(1933),当时广东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从国外购进糖厂设备,陆续建成了新造、惠阳、顺德、东莞、揭阳等多间糖厂。

回到广州后,汝松向侨委会提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于当年8月被安排到东莞糖厂学习、工作。东莞糖厂史建于1935年,设备都是从捷克斯可达厂进口,是解放前广东屈指可数的大型企业。解放后,广东省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出白烽为首的军事代表小组,于19491027日接管东莞糖厂。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榨季,就创下了日榨甘蔗1020吨的历史最高纪录。

“东莞糖厂领导很重视职工知识技能的培养,厂里每周都安排12个晚上,组织职工学习,老师都是由工厂里有文化、有特长的职工兼任,职工们想听哪门课,自己报名就可以,不需要任何费用。”虽然在东莞糖厂只有短短的三年半,但糖厂职工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却给杨汝松留下很深的印象。只有高小文化水平的他,一口气报了机械班、科技班、俄文班等学习班,为了不落下每一节课,一到开班学习的晚上,只见杨汝松带着笔记本在各个教室间穿梭。

厂区到宿舍,白天工作,晚上学习,两点一线简单的生活方式,让远离亲人,孤身在外打拼的杨汝松忘却了许多烦恼,日子过得十分充实。从没做过机械活的杨汝松,每天跟随师傅检查各种机械设备,排除机械故障,利用车床制作螺母等,他像块海绵一样,每天在竭尽全力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观念。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杨汝松掌握了蔗糖压榨技术流程,白糖制造原理以及大型机械操作规程等。1955年被评为“好徒弟一等奖”和“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份子”,光荣出席糖厂学徒工代表会议。

为配合国家发展重工业战略目标,“一五”期间,广东的制糖工业迅速发展,建设了一批高产、稳产大面积连片的甘蔗基地和有100多间大、中、小型相结合的糖厂。中山糖厂建于1955年,是当年全国首批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和自行建筑安装投产,日榨2000吨的大型机制糖厂之一。之所以选址中山黄圃建设糖厂,一方面是黄圃位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下游,北、东、南三面均被西、北江入海的支流所环抱,而糖厂的正南就有鸡鸦水道,交通比较方便,当时还从水道挖了一条运河直通糖厂,方便运输。另一方面,中山黄圃周边镇区有着丰富的甘蔗资源,大片的甘蔗为糖厂提供了最基本的原料供应。初期投资1657万元,厂区占地面积296.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5万多平方米。从勘察、设计、设备制造和建筑安装全部都由中国轻工业广州设计院自己进行的。

 

与中山糖厂同生

1957年夏天,杨汝松响应支援兄弟糖厂建设号召,主动报名到中山糖厂工作。此时,新厂房的各项机械设备已基本安装完毕,全新的工作环境、全新充满活力的工作团队,让杨汝松感到干劲十足,而“食过夜粥”的他工作起来更显得沉稳和胸有成竹。在东莞工作学习的那段经历给他很大的帮助,杨汝松被安排与厂里其他技术人员负责接收、检查安装公司安装好的设备,并进行试应性生产。

“厂区很大,我们每天在压榨机组车间,沉淀、澄清、蒸发、结晶、助晶机等车间来回检测,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确保每个生产环节都运行顺畅”杨汝松回忆说。19571227日,中山糖厂建成投产,并在第一个榨季,日榨甘蔗量达到2000吨,整个榨季超额完成生产计划,被广东省轻工厅评为“优秀厂”。

“每逢榨季,糖厂职工全员投入了生产,整个厂区处处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一片繁忙的景象。三层楼高输送带卸下的红糖如小山般高,工人必须三班倒工作,生产设备日夜不停运转加紧赶工。这样的情况从榨季开始一直维持到榨季结束”当年曾任压榨车间共青团支部组织委员和体育委员的杨汝松,在生产中总是站在最前面,多少个日日夜夜与同事们坚守岗位,在生产第一线挥洒青春,贡献力量。

195910月,投产两年中山糖厂就为国家积累的资金,相当于建厂投资金额的两倍,被广东省政府评为“先进集体”。当年,厂的负责人还出席了全国工交、基建、财贸方面的群英会。会上,周恩来总理亲自授予中山糖厂一面锦旗,如今被珍藏于中山市博物馆内。从此,中山糖厂在国内制糖业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中山糖厂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大搞“以粮为纲”,加上政策多变,很多过去行之有效的糖蔗奖售政策被砍掉,严重挫伤农民种蔗的积极性,使甘蔗生产发展缓慢,制糖工业生产显著下滑。这期间,杨汝松已从一名普通工人转为技术设备骨干,多次为代表单位出差到东北、华东等重点工业城市学习、采购,引进各种机械设备,有时大半年时间在外省工作,行程大半个中国。他先后到过齐齐哈尔第一机床维修厂、中国轻工部和一机部,山西矿山机械厂等,从未怨言。1966年,杨汝松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接近30年间,中山糖厂依靠自身力量,先后进行了多次挖潜、改造,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扩大再生产能力。在糖厂的资料中,有这样一组数据:1985年结合中山糖厂6000/日的扩建工程进行了QA1000×2000压榨机大型、全机列的新设计及生产性试验,并一举成功。根据1985/1986年榨季中山糖厂的生产实绩,QA1000×2000压榨机列,生产能力可达8000/日,压榨机平均电耗1.63千瓦小时/吨蔗,万吨甘蔗辊耗仅为0.050.07毫米,各项生产技术指标都达到国内及国际最先进水平。

“糖厂给予全厂职工的,不仅仅是工人按劳取酬,每月按时发工资,还有对于职工工作、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杨汝松回忆说,当时厂内有各种生活配套设施,有学校、医院、电影院、歌舞厅、商店、有热水供应等,生活设备非常齐全,一个厂就像一个小社会。糖厂的各种福利很好,住在厂宿舍不用花费,连水电费也由厂里承担。糖厂有工会组织,有劳保委员,平日里都十分关心职工们的生活。在厂里的医院看病是免费的,每当有职工生病住院,党支部和工会的同志都会前往探望,嘘寒问暖,让人心里温暖极了。“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我们就用上了水箱厕所。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山糖厂无论在生产、管理和科技进步等方面都曾取得过很好的成绩,创造过辉煌的历史,先后受到中央、省以及市各种奖励多达60多项。但从80年代后期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东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甘蔗作为一种低价值的经济作物,逐渐向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广西、云南等省(区)转移。从此广东失去了中国甘蔗糖生产的第一大省地位。面对甘蔗逐年减少,制糖生产连年亏损的情况,90年代初,中山糖厂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国家有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改革原则以及小型国营企业可以实行租赁经营的精神,成功改制为中山市正业中糖实业有限公司(私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从过去以制糖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转轨。为适应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陆续开发甘蔗榨糖的周边产品,如造纸、酒精、冰醋酸、饮料等,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除了我们知道的蜂巢牌白砂糖、赤砂糖外,蜂巢牌饮料系列(沙溪凉茶、甘蔗汁、橙汁汽水、菊花茶)还有饮必美花粉乳饮,这些当时的名牌产品都陪伴着许多中山人的成长。

斗转星移,日月更迭,曾被誉为中国工业“巨无霸的中山糖厂,于2000年12月29日全面转制,划入黄圃镇政府管理,停下了它既辉煌又沉重的历史脚步。可它曾经的脚步却永远伴随着中山一代人的记忆。

“回国参加工作,当家作主,糖厂不仅改善了我的物质生活,还给了我许多荣誉,我当过职工代表大会的代表,还当选为中山县黄圃镇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前家里穷,没钱读书,小小就辍学到社会打工,受尽雇主剥削和欺压”,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的变迁,也感受到新旧两种体制下工人的不同社会地位,杨汝松动情地说。

File0004.jpg

修业证书


年青时期杨汝松.jpg

年青时期杨汝松


1976年杨汝松参加省蒸汽机学习班学员合影.jpg

1976年杨汝松参加省蒸汽机学习班学员合影


梁汝松.jpg

梁汝松

上一条记录:让历史来回答 ——余华 口述下一条记录:艰辛回国,选择中山,扎根小榄 ——记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