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发展普惠性幼儿园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3日 作者:吴娟 余兆宇 制图 蔡文强 来源:中山日报
近年来,“入园难、入园贵”已经成为困扰不少家长的一大心病。事实上,我市学前教育普及率达到99% 以上,但是,优质的等级幼儿园比例35%,低于省要求珠三角城市60% 的标准。政协委员容彤建议,政府每年投入4956 万元发展普惠性幼儿园。
■现状:优质幼儿园一位难求民办幼儿园艰难生存
近几年,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日益增加,政协委员也注意到家长期待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呼声。昨天,记者已经了解到政协委员两份建议涉及到学前教育议题。
政协委员容彤是教体局副调研员,曾经负责过中山市学前教育的管理工作,一直关注这一领域。她提出的《关于发展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议》(下称《建议》)数据详实,分析透彻。
容彤说,中山的学前教育以民办教育为主,主要是靠市场行为,幼儿园自收自支,政府投入并不大。家长对于少数的优质幼儿园趋之若鹜,幼儿园一位难求,收费也水涨船高。
《建议》指出,目前我市学前教育虽然从教育普及上实现了保基本,广覆盖(普及率99%以上),从收费上也做到了普惠(保教费每人每月260-600元的幼儿园占75.5%),但是从“有质量,可持续”的要求来说,还远远未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据调查,我市469所幼儿园,其中公办性质幼儿园(含市直属幼儿园、镇中心幼儿园、村办园)173所,只占36.9%;民办296所,占63.1%。由于我市绝大多数幼儿园基本依靠自收自支维持运营,即使是公办性质的幼儿园,也很少得到政府财政拨款,能享受到的,主要是园舍免租或最低租优惠。
资金短缺导致教师待遇偏低,教师月人均收入普遍在每月1500-2500元;队伍素质不高,大专率60%,低于省定珠三角城市70%的标准,2015年要达到90%;办园质量难以提升,等级幼儿园比例35%,低于省要求珠三角城市60% 的标准。而且,随着办学成本的不断上涨,相当部分幼儿园生存发展已难以为继。如果单依靠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收费来解决运营经费问题,则会大大增加家长的教育负担,降低学前教育普及率。
■建议:生均定额补贴办法不合理 以班为单位补贴给幼儿园
去年,教育部等部门颁布的《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要求,“到2016年,初步建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广东省也即将出台发展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对扩大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出要求。
容彤认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是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主要保证,也是体现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重要方式。除了应努力开办公办性质幼儿园,确保公办园的合理布局外,政府还应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必要的投入,以实现学前教育家庭、社会、政府合理的成本分担。
目前,我市部分镇区采取的是生均定额补贴办法,每位家长每年补贴约500元。但是,容彤认为,补贴给家长无法提高幼儿园的办学质量,而且一年500元的补贴,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因此,她提出采取班均定额补贴的方式发展普惠性幼儿园。
《建议》认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要吸取当年向重点校倾斜,造成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教训,从主要投向少数公办示范幼儿园,转向更多的民办普惠性幼儿园,让公共财政惠及更多百姓。
另一方面,我市幼儿园生源结构已经逐步改变,从户籍幼儿为主到户籍与非户籍幼儿大体相同,现在甚至已经形成两者的倒挂。2014年,全市在园户籍幼儿为4.63万多人,非户籍幼儿达到7.52万人,今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如果再单纯按照户籍生均定额补助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将导致不同生源结构幼儿园之间政府拨款的贫富不均。
从操作层面看,按班均定额补贴拨款容易操作,用班均定额补贴经费除以省规范化幼儿园标准的平均班额数(35人),即可得出年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数。目前,深圳市采取的就是这个办法。
容彤认为,政府应当抓住实施第二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契机,将教育经费增量部分适当向学前教育倾斜。
容彤建议首次认定普惠性幼儿园的班均补贴标准为小、中、大班每年2万元,按照35 个的平均班额计算,约合每人每年补助570元,补助经费应当用于改善办园条件,提高教职工待遇,提升保教质量,不得用于清偿债务,回报举办者,赞助投资等。
按照2014年的统计,全市469所幼儿园共有3304个班,以覆盖率75%的幼儿园和班级计算,那么理论上能够获得补助资格的幼儿园为352所,班数约2478个,按照每个班补助2万元/年计算,每年财政需投入4956万元。本
上一条记录:司徒伟湛萧剑忠郭惠冰当选为市政协副主席下一条记录:市人社局首次公布社保基金各险种基金收支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