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2014年经济发展实现提质增效
全市10亿级企业已超100家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0日 作者:陈恒才 来源:中山日报
经过政企双方的努力,蒂森公司升级为百亿级企业(资料图片)。 记者黎旭升摄
2015年全市“两会”即将召开,并开启新一年的征程。而在过去的一年里,市政府紧紧围绕“一改两稳三确保”的工作重心,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情况下,经济社会民生方面取得了 “超预期”的成绩。本报从今日起推出“2014政务热点聚焦”栏目,对2014年市政府政务热点进行回顾。敬请关注。
2014年,一个被称之为“新常态”的新名词,让中国经济的矛盾主要方面,从总量问题转向了结构性问题,中山在这个矛盾的转变过程中,实现了平稳过渡。
去年,中山围绕“一改两稳三确保”的工作重心,实现了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记者了解到,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12.4亿元,增长10.0%,技改投资比增超六成,服务业新兴业态兴起,全市10亿级企业已超100家。
■“新三百”计划任务提前完成
去年,工业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在质量和效益上都明显改善。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数据显示,去年我市新增17家10亿级培育企业,共有155家骨干企业和13个产业集群列入“新三百”培育对象,目前10亿级企业已经超100家;全市新增TCL空调和蒂森电梯两家百亿级企业,中山百亿级企业已达9家;百亿级产业集群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个,提前完成了“新三百”计划任务。2014年,123家“新三百”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92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7.6%,其中百亿级企业实现产值1689.16亿元,十亿级企业实现产值1235.12亿元。
■技改投资全年增长预超90亿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和创新方面投资增长迅猛。数据显示,去年1-11月,全市工业完成投资200.4亿元,增长12.3%,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76.3亿元,增长78.4%,占工业投资比重的38.1%,增速居珠三角第三位,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92亿元,增长66.1%。
为推动技术改造和创新,去年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技改投资力度。此外选取53个项目纳入重点技术改造跟踪库,总投资40亿元,预计项目达产后年新增产值可以超过100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全市共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46家、省级65家、国家级2家,争取国家、省扶持资金6208亿元,支持全市28个技术改造项目,市安排106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了26个优质技改项目。
■服务业规上限上企业新增302家
服务业发展集聚效应显现。市发改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预计201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可达1080亿元,比增7.4%。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市服务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经营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总数已达18.1万家,涉及注册资本金782亿元,较2009年分别增长35%和183%。规模以上和限额以上服务企业增长迅速,2014年申报新增规模以上、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302家。
另外,去年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据了解,全市15个省级、市镇共建服务业集聚区,计划总投资达1000亿元,截至去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550亿元,带动大涌红博城、古镇利和广场、石岐区金鹰广场、西区利高广场等大型在建项目逾20个,计划总投资600亿元,已完成投资42%。
■城市创新能力排名创新高
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依托。去年市科技局支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710项,带动企业和社会加大研发投入,2014年全市研发经费占GDP比重预计将达2.4%。根据《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4)》发布的消息,中山城市综合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地级市第四位,排名再创新高。
从2014年开始,市科技局尤其加快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将原来的"产学研专项"改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专项",重点支持科技孵化器等创业载体建设,全市现有各类孵化实体11家,场地面积43万平方米。同时,去年还建立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联盟,整合市内外乃至海外的科技创新资源。
另外,去年中山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也取得成效,"1+4"创新平台累计服务中山企业180多家,合作项目153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3亿元。
上一条记录:立足新常态谋划发展全力抓落实开创新局下一条记录:居民最迟10分钟可到达租车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