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团社团新闻 >> 正文  


一个缅甸女孩的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2日 作者:舒圆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舒圆,笔名蓝卉。91年出生于缅甸曼德勒,祖籍江苏南京,现于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博连读。曾在《初音》、《海峡都市报》、《华大报》、《新世纪文艺》等发表作品。 

 

一个缅甸女孩的中国梦

 

  我是一名来自缅甸南部的留华学子,在的秀丽的伊诺瓦底江畔,在金碧辉煌的大金塔下,在浓厚佛韵文化的熏陶中成长。但我一直有一个梦想,一个延续秉承着几代人的梦想,就是沿着祖辈们深深的皱纹回到故土,寻访孔孟之道发展的那条路,将华夏的大好河山,将那一辈不得而终的遗憾带着新的目光重览一番……

  记忆长河的追溯,滞留在开始学习中文那天,外婆艰难的,从那个已经布满铁锈的大箱子中翻出一本泛黄局部已有虫蛀的手写本交给我,严肃的说:“从今天起,我来教你学习我们的文字,你要好好学,以后长大就不要留在缅甸了,回到中国,那里才是你的家。”看隔壁的陈氏一家,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只有那位同外婆一样坐在轮椅上无法行动满头白发的陈姥姥了。那时我还很小,完全没有察觉到外婆心中,对别人的羡慕,对自己子孙学习祖宗文化的期待。

  “人”,这个字很尖锐,突兀又不圆滑的形状,是我学到的第一个中国汉字,她说,人,是你,是我,是大家,但写容易做起来很难。有的人做了一辈子的人却没有一个人样。这一撇一捺可能是诚信与道德,可能是良知与求进,也可能是贪婪与自私……而恰巧人最容易迷失的本真就是这些。当时,我并没有多加领会其中的含义,外婆只是严厉的要求我把这个字每天默写100遍,刚开始第一天,我还觉得蛮好玩,一撇一捺一个人再一撇一捺又一个人,很快就完成了100遍。第二天似乎觉得有些乏味了,要求外婆教我别的,她不同意,于是又硬着头皮写完100遍,第三天听到还是写“人”字我就开始抱怨了,难道中国就只有一个“人”字吗?说什么也不写,甚至生气,把笔扔到一边发脾气说:“我再也不学中国字了,以后也不会回中国了。我讨厌汉字!讨厌外婆!”……外婆没说话,默默的转过身,把轮椅推到阳台,橘黄色的夕阳懒懒地打在她那佝偻瘦弱的身上,有一种形容不出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 —— 那是落寞,是沧桑,是凄凉,更是一种对回家的渴望!那天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之后,我每每想到那个傍晚的情景,就无比悔恨。我悔恨年少的无知,悔恨我的懒惰,也悔恨我的残忍。一个小小的举动,撕碎的不仅是外婆那颗对回到故土的期盼,还有寄托在我身上的所有希望。

  后来,外婆依旧用她的方式来教我学习中文和汉字,我爱听故事,她就用故事作为表现好的奖励,以鼓励我更好的学习中文。外婆最常说,也是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精卫填海》。

  我老是把精卫和味精混淆,所以,每次外婆看我不想学习或是偷懒就说:“你要学学小精卫的精神,大海那么辽阔,它最后还是用树枝和石块将大海填满了。学习中文也是一样,你只有不断的看书识字练习说话,才能把你对汉语言文化的缺乏填补。”

  于是乎,每当我不想学习的时候脑海里总会闪出一幕画面 —— 一粒顽强的小味精无数次的跳下大海里,立誓要填满大海,最后大海不是苦涩的而是鲜甜的。当我把这想法阐述给外婆后,外婆开心得像个孩子。

  我们中国话里也有这句谚语,叫:先苦后甜。听到这个新词使我很好奇,问外婆这是什么意思,她神秘的对着我笑笑,从口袋里拿出一包三七片,说:“这就是先苦后甜”。

  我看到新鲜玩意显得极为激动,外婆经常会给我好吃的,这个东西以前没见过,外加外婆表情又如此神秘,肯定好吃!

  我迫不及待的要拿去时,外婆要却要和我打钩钩作协议,无论这个东西好吃与否,都不许吐出来,不许埋怨,不许后悔。

  我连声说好好好,猴急的把三七片放到嘴巴里嚼……一阵钻心的苦涩掺杂着浓烈药味,我刚要张嘴吐掉它却发现外婆的眼神,似乎在说:我们打过钩钩的。想到前几天外婆才给我讲过《狼来了》,我不想做撒谎失信的孩子,于是忍着快要流出的眼泪把剩下的三七全吞了。

作为我信守承诺的奖励,外婆又给我说了一位执着于自己金色梦想的追逐者 —— 夸父的故事,她说,太阳从东方升起,而东方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家,终有一天我要回到那个国度,回家。口中苦涩的三七慢慢回味成甘甜,回到中国的愿望就像夸父追逐的太阳,而夸父,就是那几年幼时我心中的榜样。

  从学习中文的过程里,我渐渐迷恋上了那个外婆描述中神秘的国家,我知道那里有条浩瀚奔腾的黄河,那是伊诺瓦底江所冲刷不出的东方文明摇篮;我知道那里有座气势磅礴的珠穆朗玛峰,那是树枝纵横交错的野人山无法比拟的宏伟壮观;我知道那里有群活泼可爱的毛绒精灵大熊猫,那是开了屏的绿孔雀也争不过的万千宠爱……;我知道,那些是我所知道,却没法见证的事实。

  终于,我在1998年那个不安分的夏天,伴随着长江特大洪灾和外婆的悲痛过度离去。我抱着外婆的遗愿回到了这片她牵挂了一生遥远又熟悉的故土。将她和她教我的泛黄课本、书法,还有那密密麻麻的“人”字信笺小心埋下。只记得在她人生旅途的最后几天,残喘的守在电视机旁,电视里的人在哭,电视外的人也在哭。她像个孩子似的挣扎着要回家。家是不远的尽头——中国。那是我第一次深深领略到一个华夏儿女,对自己祖国母亲的热爱,一个炎黄子孙,对回到故土的坚持与执着,一个来自东方的民族精魄。

  直至今日,每每我感到学习困难,就会拿出一片三七片来细细咀嚼回味,先苦后甜的祖训激励着我;当遇到困难想退缩想放弃,就想想童年记忆里那粒执着的“精卫”填海的故事陪伴着我;感到疲倦和慵懒,就看看辽阔的夜空里最亮的那颗明星,它会提醒我,一个人该怎样明确自己的一瞥一捺;前途迷茫,人生观混沌,就看看头顶的太阳,它会让我想起我曾经有一个金色的梦想;一个几代人延续下来的梦想……如今我追到太阳,像个归来的游子;我与中国文化,与中国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从梦的一端出发,几经周折,又回到了梦里的故乡。

  不久的将来,我坚信会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把缅甸的风情万种送给中国的同胞。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递给缅甸的朋友,洒下蓬勃的种子,一起见证梦想之花的绚烂!


上一条记录:五边形的成长下一条记录:我的哥哥──罗秉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