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龙:中山侨村行将成为广东侨文化的永恒印记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6日 来源:南方+
12月6日,实践服务“根魂梦”话语 侨力助推“百千万工程”侨村行主题交流会在暨南大学举行。作为三年来深度参与《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大型人文采访活动(下称“侨村行”)的专家学者,广东省侨史学会会长、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张应龙受邀出席、发表讲话。
张应龙指出中山侨村行是服务国家侨务中心工作的重要文化活动。“我虽然是广东人,也长期从事侨乡研究,但我从来没有走过这么多座村庄,这么深入地走到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从未有过的。”张应龙指出,侨村行是地方侨联服务国家侨务中心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
▲广东省侨史学会会长、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张应龙。南方+ 叶志文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中山侨村行就是以根为基础、以魂为重点、以梦为目标、以文化平台凝聚侨界、聚集侨力,不断增强侨胞的自豪感、归属感,厚植‘根魂梦’,助推‘百千万工程’。”张应龙说。
树立全国典范
服务国家侨务中心工作
“通过侨村行报道,中山侨乡文化得到了空前传播,激发了更多侨胞以更大热情,专注投身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来,形成了同圆共享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张应龙指出,“纵观全国各大侨乡,由地方侨联组织如此大规模的侨乡文化活动,实属罕见。中山侨村行,是一次卓有成效的服务国家侨务中心工作的重要文化活动,也在全国侨联系统中树立了一个典范。”
张应龙认为,中山侨村行是堪称经典的侨务文宣工作新尝试。在侨务文宣工作中,通过侨刊乡讯,电视广播,侨联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号等新媒体发送侨务文宣题材,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宣传方式。
“中山侨村行将纸媒与新媒体相结合,立足于乡愁最深处的侨村,以厚重历史文化和鲜活时代风韵的作品,一举击中乡亲们的内心,引起广泛的同频共振,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范例。”张应龙说。
为了做好侨村行工作,中山花了大力气。首先是精心选择侨村,其次是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摸清侨村的历史、现状和主要特色,再进入现场,通过人物采访和在场观察,找出侨村的亮点,最后是后期精心制作。因此,每一篇侨村文章都是精品。历史证明,凡是有深度的作品必能流传久远。中山侨村行的作品必定能够历久弥新。
张应龙指出,中山侨村行是有厚度有温度的侨情大调研。历时三年的50条侨村调研,涵盖了中山所有镇区,是真真正正的大范围深度调研。“每到一条村,都要仔细了解侨情动态和特点,精心选择典型人物来表达侨情的新变化,使侨情调研有厚度有温度。”张应龙回忆,中山市港口镇的新港社区,集聚了一批港澳青年在此创业,成为大湾区发展融合的热土。又如中山桂南村、北台村吸引了不少外来创业者到此创业发展,老侨乡有了新赋能。
▲港口镇新港社区。南方+ 叶志文 摄
“侨乡的侨务资源不一定是‘原生’的,还可以有‘移植’的。”张应龙指出,“我们走过的每一个侨村,都有自己的特色,都在尝试新的突破,写好时代的答卷。了解和掌握这些侨情变化,对于制定更加科学准确的侨务政策,更接地气地开展侨务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老侨村,新赋能
让侨乡研究走出书斋、走近大众
张应龙指出,中山侨村行是侨乡研究的新拓展。侨乡研究有不同形式,学者通过资料和田野做研究,新闻媒体针对某些热点做深度报道。这次的侨村行,采取新闻媒体记者和专家相结合的方式,推出一篇篇重磅文章。
“这里面有敏锐的观察,也有理性的思考。有历史的对话,也有时代的拷问。例如,岐澳古道在移民史上有何地位?如何将长洲醉龙推向世界?如何让孙文西路再放异彩?”张应龙认为,“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四小虎’之一,中山的沙溪服装、古镇灯饰、三乡宝元工业园、中山温泉宾馆等等,无疑是中山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见证。采访这些侨村,就是一次改革开放史的巡礼。”
▲长洲醉龙。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参访中,团队不时有新的发现,如中山侨村的水车馆,古鹤村口碑文所显示的民国时期中山国际商业网络等,这对更全面认识中山华侨史和侨乡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张应龙表示,“更重要的是,侨村行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侨乡研究走出书斋,走近大众。这是值得肯定的新尝试。”
张应龙指出,20年来,中山在侨文化方面推出了两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力作:一个是《海外中山人》系列纪录片(2004年),一个是《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大型人文采访活动。一外一内,相得益彰。现在,将这个大型人文采访活动的成果结集出版,它必将成为广东侨文化的永恒印记。
上一条记录:筑牢“根魂梦”,中山侨村行助推“百千万工下一条记录:刘义强:以“侨的力量”讲好新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