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为何选择中山?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浪潮中
中山这座“慢节奏”的城市
正成为青年创业者的造梦场
从鱼塘到工厂,从烘焙坊到调酒台,从传统制造到直播经济……一群群年轻人以敢想敢拼的姿态,在中山的街头巷尾、田里车间,用创新与热爱为“中国式奋斗”写下鲜活注脚。
让我们走进6位在中山创业的青年人,看他们如何把“诗与远方”装进行囊,把“脚踏实地”刻进日常。
中山新农人“破圈”:
一条鱼的逆袭,游出新赛道
在三角镇生鱼产业园,80后徐杨穿梭在鱼塘里直播。作为从湖南来中山打拼20年的“新中山人”,徐杨的创业故事从一根展示柜导轨开始,却在生鱼塘边找到新答案。
徐杨在三角镇经营展示柜企业已有10多年,被业界称为国内模块化展柜的首创者,最近几年在新媒体发力,培养了自己的直播团队和运营资源。
“在三角创业生活多年,得知三角拿到了中国生鱼之乡的招牌后,我发现这个行业是可以好好运营一下的。”于是徐杨在确定生鱼预制菜赛道之后,正式跨界成为“生鱼王子”。
“传统农业不是只能‘靠天吃饭’,我们要让金字招牌变成真金白银!”徐杨带领团队用200天跑遍产业链,200天里他吃住在养殖基地,发现痛点:中山生鱼占全国苗种市场60%,却始终困在“塘头贱卖”的怪圈。
于是带着新媒体基因,他联合加工厂推出“生鱼王子”酸菜鱼预制菜,首创生鱼罐头、鱼茸云吞,甚至把鱼骨磨粉做成宠物零食。
在直播间,他举着检测报告喊话:“我们的鱼片来自中国生鱼之乡,0添加......”目前,他的生鱼产品带动30%养殖户转向订单农业。
如今,三角生鱼通过深中通道“游”向全国,年产值突破17亿元。徐杨的直播间总爱重复一句话:“
“你看这条鱼的鳞片,闪着中山人‘既要埋头做事,也要抬头看路’的光。”
香港青年“以梦为马”:
用马背搭起“湾区桥梁”
中山创业青年如果要做一个步数比拼,那么香港青年梁汉杰可能会长期霸榜。不过他的轨迹并不在健身房,而是在他的马场里。
“其实我从小一直都很喜欢马,但是我在香港没法拥有属于自己的马场。刚好机缘巧合认识一个朋友,他也很想再开一个马场。然后经过测算,感觉在中山挺适合。”
梁汉杰祖籍中山小榄,2013年从英国和澳大利亚学成归来帮其父打理生意,后又自己创业。出于对马匹的热爱,梁汉杰与友人于成立了中山尚马博塞马术俱乐部,以少儿马术课程培训为核心,为马术爱好者提供马匹,并提供骑术训练课程,这在中山市也是首家。
“现在我们有15到16匹马,一到周末人就很多。通过一对一的教程,让他们能够慢慢学会马术,学到一定程度,我们就会鼓励他们参加比赛。有时也会去其他城市或者是参加省赛,客人的成绩是不断进步的。我们也会针对大湾区的孩子做冬令营、夏令营。”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越来越多港澳青年把目光投向内地,锁定湾区城市,中山也为港澳青年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深中通道开通后,更多孩子可以上午饮早茶,下午骑马感受香山文化。中山的区位优势凸显,快捷便利的交通使中山与外界联系更紧密,这坚定了我继续扎根中山的决心。”
梁汉杰在中山创业经历也让他身边的许多香港朋友“心痒痒”。因为频繁往返于两地,作为中山市海外归国人员创业协会副会长的梁汉杰,如今义不容辞地担任起中山与香港之间“超级联系人”的角色。
澳门“创二代”:
面包里的创业哲学
中山人爱吃面包,早餐、下午茶,甚至晚餐都可以用面包替代。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得风气之先的中山就有了新潮的面包店,如今各式各样网红面包店更是随处可见。
作为中山市仟亿健莱食品有限公司的新一代“掌舵人”,90后澳门青年黄俪祺管理的“自然妮采”与“新天地”,便是颇受欢迎的品牌。
“中山是一个面包店‘神仙打架’的地方。所以我们只能把品质做得更好,价格又不能太高才能站得住脚。”
黄俪祺14岁就出国读书,后在伦敦大学就读工业设计专业,又进修了国际贸易。不过,她一如既往喜欢自己动手做烘焙,在国外品尝到什么新品,她就会马上到菜市场买材料“复制”。毕业后,黄俪祺顺理成章地回国接手家里的生意。
从来没有接触过食品行业的黄俪祺,通过勤奋好学,不断加强产品创新,很快就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内行人。她的管理也是不拘一格,所有员工都可以直接向她提出建议。自黄俪祺接手以来,企业门店数量翻了一倍,厂房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现在我们有30家门店,在顺德也有门店。我们还开拓了‘To B’的业务,比方说供给学校、饭堂。我们还会帮其他不同品牌设计产品,以及做代加工。”
最近,黄俪祺又将目标放到了新媒体上,建立起了个人IP视频号、小红书等,半个月就吸引来数家企业前来合作。
“中山人比较热情,这边有很多老师傅,也愿意教人。”
创业这几年,黄俪祺觉得还比较顺利,她希望继续扎根中山,把这项甜蜜事业越做越好。
“90+00后”组队突围:
爆改旧工厂,飘出咖啡香
在三乡镇鸦岗市场旁,有一处本不起眼的旧工厂,变得“潮”了起来。年轻人来到这里“叹”咖啡,吃简餐,聊项目,开业短短几个月就吸引了不少客人前来打卡。
项目主理人是祖籍三乡的90后澳门青年叶伟骏,他带领一群本土00后,将旧工厂爆改成为文旅新项目——中山首个“咖啡工业旅游综合体”。
“人们过来不单是喝喝咖啡那么简单。例如一家老小过来可以学习烘焙,或者学如何去做一杯咖啡。我们现场有烘咖啡豆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你看到这个产品就知道它的源头是怎样的。二期工厂已经在规划当中,我们会引进一些体育项目,例如匹克球。这就能够让游客一家子在这里呆一天。”
叶伟骏原本是一名室内设计师,由于经常接触餐饮行业的设计,就逐渐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正好他在三乡认识了一群00后“拍档”,最终选址三乡鸦岗村的这家老厂房。
“我是很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现在创业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工厂的位置偏一点其实也未必就是劣势。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大家都能自己找过来。关键是产品、空间体验,它的设计要足够好。欧洲有百年咖啡博物馆,我们要做东方咖啡美学的‘翻译官’。”
叶伟骏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山吸引了越来越多港澳以及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消费。而当地办事审批流程越来越快,让他在三乡创业倍感舒适。
“我们预留了厂房发展空间,也希望这里能成为中山最大型的烘焙咖啡产业链的一个采购体验点。期待能让更多人了解(咖啡)这个市场,能够给未来想通过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一些判断吧。
台湾“厂二代”:
接班还是创业?我都要!
“其实,这是我来到中山的第十个年头。”刚从位于民众街道的工厂回到城区,台湾90后女生张继惠又马不停蹄地奔赴自己的创业公司。在她眼中,中山犹如第二个家。
张继惠的父亲1989年便来到中山投资设厂,做起了五金生意。每年夏天,张继惠便会从台湾来到中山探亲。那时候,父亲常常会牵着她的手,带她去中山各处游逛,其中也少不了自家的工厂。
“其实我父亲还比较开明,也没跟我说你要来接班。当时也是一个契机,我在美国念会计与经济学,毕业回来正好接触父亲的一些业务。因为我们消费者平常是看不到制造的,当你看到产品是被这样做出来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挺特别的。”
就这样,张继惠慢慢从业务端,接触到生产端,再接手到管理上来。近2年,张继惠着手工厂的ERP管理升级,将目光投向高端制造,产品信息化程度有了较大提升。目前,瑞幸等知名品牌也成为了工厂的合作伙伴。
按理说,剧情发展到这个阶段,应该收尾了吧?然而,她偏不!
“我当时就在想,能在传统制造业做些什么的时候,所以选择了传媒行业作为创业的一个机体。我不要思维固化,我觉得传媒行业就是一个窗口,可以接触到各行各业,比方说创始人,比如领先人物。透过和他们交流,能够给我很多启发。”
近几年,自媒体行业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张继惠便结合实际情况,开设了一家传媒公司。一方面接受个人摄影业务,另一方面开设了商业板块,对接活动拍摄、企业宣传等,未来还计划开设广告和带货业务。
“其实我挺羡慕现在来中山创业的年轻人,我之前去参加过一些(创业)园区,很漂亮很专业,然后里面有很多各行各业的前辈、导师。还有很多政策的扶持,比如说人才公寓,你租的那个办公室还有最高长达3年的免租金。你还可以有招工补助,那么最大的成本,其实都已经给你解决了。”
张继惠表示,中山相比起周边的大城市,无论在物价、人力成本、市场饱和度以及租金上都有优势,而且生活节奏适中,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她希望未来能和更多到中山创业的年轻人一同交流,一起进步。
全国冠军:
一杯酒里的城市志
“在部队学的是令行禁止,创业后才发现‘自由’需要更强大的自律。其实就是把热爱做到极致后的从容选择。”
调酒吧台前,退役武警陈佳立将泛着琥珀光泽的液体导入茶碗。最后喷上具有中山本土特色的乳鸽味伏特加气体,一杯名为“叹茶”的鸡尾酒大功告成。这是2023年全国干邑调酒大赛上,他的冠军之作。
“在茶楼,我们总是用一杯好茶配乳鸽来解腻,因此我使用了富有香料风味的干邑衬托乳鸽的复杂香气,并用菊普茶搭配,呈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验。其实,叹茶对我们广东人来说,或者说在中山人心目中,不仅仅就喝一杯茶,更特殊的意义,比方说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有温馨的这种感觉。”
陈佳立说,自己研发的每一款产品,背后都是经过无数次尝试,可能会经历很多失败,才找到他认为满意的那一瞬间。为了记住上百种基酒的风味,他曾尝至味觉失灵。而谈到为何会选择跨界到调酒师这个职业,陈佳立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酒既可以承载各式各样的当地风味。无论是远在墨西哥的龙舌兰,还是近到中山小榄的荼薇花酒,它们其实都各自通过酒来展示着当地的风土,人文。是调酒让我开启的新世界的大门,我很享受这种“构筑”的过程。”
陈佳立坚持“创业如练兵”,吧台不仅是他的“练兵场”,还是一座微型的“城市博物馆”。他想让世界尝到中山的味道,用他的作品记录这座城市的呼吸。
青春何谓?青年何为?
在中山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
答案从未如此清晰——
徐杨们在鱼塘边架起手机那刻
传统农业与现代流量完成击掌;
梁汉杰们策马扬鞭时
湾区融合的版图正在蹄声中延展;
黄俪祺们揉搓面团的手
正把百年侨乡故事揉进世界滋味……
这里没有“躺平”的传说
只有“把板凳坐热”的坚持;
这里不迷信风口神话
更相信“一米宽、万米深”的深耕。
中山告诉我们,最“潮”的青春
从不是追逐浪潮,
而是成为浪本身。
致敬所有在中山热土上
认真“折腾”的青年朋友们!
上一条记录:中山涉港澳居民供电服务进社区 高效便捷用下一条记录:架新“侨”,中山侨联赴穗拜访中欧中心、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