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 >> 正文  


起凤环社区:凤鸣黄桐林,侨情深几许|文化兴城侨村行⑦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1日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图片_20240927234401.jpg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中所描绘的诗情画意,是中山市大涌镇一个古朴村落名字的由来——起凤环社区,相传因村后白虎山中成片黄桐树引来凤凰栖息而得名。

 背靠巍巍白虎山,面临滔滔赤洲河,秀美如画的起凤环是珠三角工业城市难得的仍保留质朴自然风光的村落。漫步村外,数百亩良田在山河之间延伸,偶尔有几只白鹭掠过,惊动这一滩绿意;步入村中,数百座侨房依次排开,青砖灰塑与金漆木雕穿越百年风雨,静静述说着清末以来的侨史风云。

微信图片_20240927234407.jpg

鸟瞰起凤环社区。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远离闹市的小村落,发展历程也可以波澜壮阔。走进起凤环十余个老街巷,犹如穿行于时间的长河。这个华侨和港澳乡亲人数比户籍人口多一倍的乡村,以独特的侨迹魅力,成为中山侨村的瑰宝。

黄桐林中凤凰栖六百载年轮,道不尽起凤环悠长故事。

藏风聚气,得水为上。起凤环村始建于明宣德五年,距今有近600年历史。村史记载,起初村内有大片竹林,村名原为竹仔林。清道光七年(1827年),改称起凤环村。村内村民主要姓氏为李姓,据传先辈自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从河南迁移到广东新会县,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移至香山县。到明宣德五年(1430年),李族第六世祖李云翠从香山县大岚迁移至起凤环。

兴旺繁盛的种子于此生根发芽,起凤环村人口繁衍壮大,生生不息。从村中眺望,白虎山上的风水林郁郁葱葱——黄桐树林历经数百年更迭,依然保持着茂盛的生命力。据村中老人介绍,黄桐林是每一个起凤环村人自记事起都有的记忆。相传,起凤环名字的由来,就与黄桐林相关。村中老人介绍,祖辈口耳相传,因村子原生长大量梧桐树,引来凤凰栖息,故而得名。这片“梧桐树”,实为白虎山上的黄桐林,面积达120亩,也是中山面积最大的成片黄桐林。


微信图片_20240927234409.jpg

鸟瞰起凤环社区。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与大涌镇源远流长的华侨历史同步,起凤环与海外的联系由来已久。史料记载,大涌人海外谋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景炎元年(1276),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大量乡亲外出“淘金”。在这段远渡重洋的历程中,其中不乏起凤环村人。据起凤环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李作程介绍,起凤环在籍人口仅约1200人,而旅居海外的侨胞却超过2500人,是名副其实的侨村。

侨的印记,刻在村中流传至今的一则典故上——据传,以前起凤环每年都要在从村里面的孩童中,选一个最能干的和最“百厌”(即淘气)的,送到国外去。“小时候家里的大人会用这句话来吓唬我们,意思谁不听话,就要把他赶出村里,让外国的亲戚带走。”起凤环社区党支部委员、居委会委员李耀煊解释。

在李作程看来,这句话也是起凤环“家家有华侨,户户有侨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起凤环的华侨在海外拼搏出一番天地后,将乡亲们一个接一个带出去闯荡,不忘饮水之恩。”李作程说,把乖巧能干的小孩和淘气的小孩送出去,也反映出侨胞们虽身在异乡、但始终情系故里,支持家乡发展,尽力培育村里的下一代的观念。


微信图片_20240927234410.jpg

鸟瞰起凤环社区。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侨的印记,也刻在起凤环纵横交错的数百座侨房上。行走在古巷道上,经常可见“喜出望外”楹联横幅贴于门楣,寄托了侨眷最朴素直白的祝福: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欢喜出门闯出新天地。

就像黄桐树上的叶子,每个海外侨胞、港澳乡亲从起凤环村走出去,根永远在白虎山上深厚土壤里与故土紧紧相连。

反哺桑梓侨房立物换星移几度秋,衣锦还乡系家国。

20世纪初,大量外出闯荡世界的华侨和港澳乡亲回国,捐资兴建楼房、道路和学校等基础设施——难得的是,这些侨房在规划、规模和完好程度等方面,在中山市甚至珠三角地区都具有:规模较大,共计250座近百年侨屋密集分布;规划整齐有序,分列13个巷子纵横交错,风格相对统一;至今保存完好,大部分尚有人居、为后世用。

这是中山城区侨房最集中的片区之一,呈现明显的中西融合特征:封檐板、壁画、灰塑、木雕、彩色玻璃窗等装饰,展现出瑰丽的色彩特征。而且,这样的百年侨屋并非个案,而是一个整体:至今,起凤环梧桐街里有十三巷,按风俗前十二巷以数字命名,最后一巷名为“进德”。令人称奇的,巷巷距离相等,每排三户,巷道笔直,体现出当时华侨回乡建祖屋时的现代规划意识。


微信图片_20240927234412.jpg

进德巷。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这片侨屋中,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有不少:比如建于民国初年的金箔大屋,因木雕曾贴有金箔而闻名;位于岐阳下街48-57号的岐阳大街建筑群,占地1000多平方米。站在远处眺望,但见前坡后平顶形制规整,山花分别塑“福、禄、寿、喜”字样,圆拱窗楣有窗套,前后院互为呼应;位于梧桐街第十一巷9号民居,为单开间三进深的典型民居,装饰保存完好,还能见进口花阶砖,彩色玻璃,西式木百叶窗,装潢极为讲究。


微信图片_20240927234414.jpg

起凤环“金箔大屋”。

微信图片_20240927234415.jpg

“福禄寿囍”建筑群。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如此连片、系统、完整的侨房群落,是珠三角工业城市的瑰宝,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站在白虎山山顶俯瞰,青葱浓郁的风水林就在脚下,前方侨房群落中,岐阳大街和梧桐街分置左右,让人恍若置身历史洪流。仔细聆听,每逢上课时间,山上的起凤环幼儿园传来朗朗书声,声音穿越黄桐林,抵达历史深处。


微信图片_20240927234416.jpg

“福禄寿囍”建筑群。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约百年前,在外闯荡的华侨意识到现代教育的重要性,于是,20多位华侨决心捐资助学,设立凤环学校,供村中孩童免费入读。20世纪八十年代,学校危房需拆除重建之时,村中华侨、港澳同胞及社会热心人士再次挺身而出,捐资26万元重建学校。如今,走在通向校舍的主道上,可以看到一处拱门,其顶部精美的石雕园拱,正是当年南粤乡村学堂的标准样式。经多次重建、修缮后的起凤环学校,后改为起凤环幼儿园,继续为村里的后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不仅在教育领域捐资助学,到改革开放初期,海外华侨和港澳乡亲更成为起凤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大涌侨史记载,从起凤环走出去的旅外乡亲李德文兴办了全镇第一家“三来一补”制衣厂,此后,海外侨胞、港澳乡亲捐资建设家乡的风潮在起凤环兴起。

“侨元素在起凤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侨资侨力对家乡的影响。”李作程说,从他小时候开始,关于“侨”的片段印刻在记忆里,成为村民津津乐道的谈资。20世纪八十年代,华侨李昌豪便捐资在村里创立“老年福利会”,逢年过节,向村里的老人派发现金利是和慰问品。在众多侨胞的出资助力下,这一敬老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李昌豪还出资兴建了起凤环的主干道——起凤环正街。道路采用水泥浇筑,宽阔平坦,让村民出行更加便利。

秀美乡村绘新景原始的自然风光,古朴的侨房建筑,成为起凤环独具特色的魅力。这个承载着起凤环600年历史的生态优势和人文底蕴,正成为它走向未来的新起点。

步入起凤环社区党建公益园,环境干净整洁,休闲长椅整齐排列。一路之隔,一幅幅充满艺术感和乡土文化的手绘墙体画格外显眼。据介绍,这些精美的手绘,均在数年前,由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所创作。

原来,为了吸引人气、增设新的人文景观,社区和中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团队合作,在一些公共设施墙上创作出具有乡村特色的画作,促进起凤环文旅产业的发展,打造新的拍照打卡点。

“原来破烂斑驳的墙壁经过大学生们的精心设计,巧妙融合了乡村元素,不但让村里面的建筑披上了一层端庄秀丽的文化‘美装’,更是大大振了起凤环的‘精气神’!”李作程介绍,近年来,起凤环社区利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为契机,积极打造有颜值、有气质的特色秀美乡村。


微信图片_20240927234418.jpg

起凤环社区“金箔大屋”。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起凤环有这样的底气。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民俗独特的起凤环,外有风水林、田野、河流连景成画,内有石板街、古巷、碉楼、牌坊、庙宇、侨房串珠成链,游客到村中游玩,一年四季都有不同景观。中山市侨联四级调研员潘小璐认为,起凤环侨房基础良好,可以在保护原貌的基础上盘活使用,比如租用空置侨房用于与侨史相关机构的办公使用,以“用”促“保”。


微信图片_20240927234420.jpg

起凤环牌坊。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因地制宜绣出生态新景。总面积只有2.3平方公里的起凤环,目前已建有三个休闲公园,成为村民健身休憩的好去处。

与此同时,传统的农耕形态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起凤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渔业租金稳步提升,社区集体收入从过去的200多万元上升到2023年的600多万元。

 “乡村振兴美好愿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李作程表示,起凤环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秀丽,未来,社区会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同时凝聚海内外侨胞以及多方社会力量,将华侨、乡村、自然生态等各类元素串联优化起来,进一步提高社区的气质,建设中山人心目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秀美侨村和城市后花园。


上一条记录:安堂社区:九龙传佳话,十德承家风|文化兴下一条记录:新港社区:都市新侨乡,筑梦大湾区|文化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