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 >> 正文  


坦洲村社区:山水连岐澳,侨心济沧海|文化兴城侨村行⑯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3日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图片_20240927230500.jpg


“西临大海,弥望稻田,万绿无际。”从汪洋一片到良田万顷,中山市坦洲镇历经千百年沧海桑田,《香山县志》为它留下了这般阔美的记述。


以海滩为坦,以水中陆地为洲,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坦洲因此得名。地处磨刀门水道一侧,临近岐澳古道,距离澳门不过10公里,这里形成了一片水陆两路人货往来密集的水乡圩镇——也即今天坦洲村社区的前身,近现代坦洲镇政治经济中心。

微信图片_20240927230505.jpg

鸟瞰坦洲村社区。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作为香山地区乃至广东沟通港澳、连接全球的“前站”,坦洲村社区既是港澳和海外同胞的集聚地,更是一处由他们共同参与建设的富饶侨乡:“三来一补”企业在这里创造财富,侨捐学校林东小学于此培育英才,水乡欢乐节书写侨乡民俗佳话。

从300多年前疍民上岸围海造田,到如今紧密对接港澳及全球资源,坦洲村社区不断书写着水乡侨村的新故事。

四海宾客聚水乡有着金斗湾美誉的坦洲镇,东部是接壤珠海、人口聚集的都市区,西部是紧邻磨刀门水道的万亩沙田,坦洲村社区则坐落在东西之间、镇域中心。一座坦洲山“盘踞”在社区中心,一条坦洲河滋养着整个社区。


微信图片_20240927230508.jpg

坦洲村社区位于坦洲镇的中心北部。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约300年前,坦洲淤积的陆地逐渐增加,周边地区开始有居民移居于此,长久以来在海上生活的疍家人也逐渐上岸定居。据《中山市坦洲镇志》记载,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有人于环山建村,称环山连村。这批“移民”背靠山地,围海造田,将汪洋建成了一片水乡。

建村所围绕的这座山,便是坦洲山,旧称蝙蝠山——因俯瞰轮廓像一只展翅的蝙蝠而得名。在当地的传说中,蝙蝠山中的蝙蝠捕食害虫、驱赶邪魔,使得金斗湾的万顷良田不受侵害,五谷丰登,人们因而环山建村,逐渐形成了北环、中环、南环、德兴等自然村落。


微信图片_20240927230510.jpg

居民在坦洲村社区北环大井取水。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历史上,有人定居之后,坦洲村社区很快成为当地政治和经济的中心。” 原坦洲理工学校校长、学者方向东解释。一方面,坦洲村社区靠近澳门和前山,明朝设立了前山寨并驻军,清朝时期驻军撤出后,坦洲村社区随之成为了贸易墟市,形成了大片民居。另一方面,坦洲村社区是石岐与澳门及前山陆路往来的必经点之一,并且社区位于珠江最大入海口——磨刀门水道边,新会等沿江地区的人走水路去澳门也会经过这里,因此,不少人便选择在坦洲村社区定居。

“坐拥便利的交通位置和良好的水乡资源,是形成圩镇主要因素。”方向东介绍。在坦洲山南麓和坦洲镇的“母亲河”坦洲河之间,民居、水井、店铺、码头、集市逐渐出现,这一片区域成为连接港澳与内地之间的圩镇,部分风貌留存至今,也即今天的坦洲老街。11口古井、新旧两座牌坊、大量祖屋等建筑和设施,是繁荣过后留下的印记。


微信图片_20240927230511.jpg

坦洲村社区里的旧粮仓。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临近出海口,和港澳如同“一家”,坦洲村社区自古便是出海人的摇篮。据《中山市坦洲镇志》记载,早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坦洲境内就有成批的农民通过澳门的招工馆出国做劳工,坦洲山片区便有一批农民漂洋过海到南洋群岛和南北美洲谋生。

坦洲同胞以四海为家,四海宾客以坦洲为家。在人口、物资、信息的充分流动、汇聚之中,这片圩镇成为珠三角地区参与近现代全球化的“触角”之一,年轻的水乡随即开始向工业化、城镇化转变。

“侨”通世界引活水下午放学时间,坦洲镇林东小学的门口人流如织。

作为中山名校,林东小学不仅教学质量出众,其操场、体育馆、活动室等“硬件”甚至可比肩一些高校,不少家长都希望让孩子就读于此。“我的孩子当年就是在林东小学读的书。”方向东自豪地说。


微信图片_20240927230514.jpg

坦洲林东小学。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村中得此名校,源于坦洲村社区的澳门同胞林东父子等人在上世纪90年代的捐款建设。坦洲村社区如今的学校、公园、运动场、老人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不少都是由那一时期的港澳乡亲和海外侨胞出资出力建设而成。

能够发动广大乡亲建设家乡,离不开坦洲镇在改革开放前就已开展的侨务工作。

“那个时候,内地与港澳之间的通行还没有那么便利。但我们当时认为,发展坦洲,绝对不能放弃港澳乡亲和侨胞的力量。”坦洲镇原侨办主任郑观权回忆,改革开放前,坦洲全镇已有超7000人赴澳门、超10000人赴香港谋生,坦洲村社区已有超2000人出海打拼。

“侨也是‘桥’,有桥就快,有侨就活。”郑观权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郑观权和同事们在坦洲村社区找了一间面积不大的办公室作为办公地点,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展侨务工作。后来,凭借因公赴港澳证件,郑观权频繁往来坦洲和港澳,动员港澳同胞回乡投资办厂,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并为坦洲村社区引进了煌盛鞋厂、金发工艺厂等工业企业,推动社区以及整个坦洲镇由农业社会转向工商业社会。

这一时期,郑观权与澳门的林东、谭东汉、谢冠豪,香港的郑楚良、黄华坚、梁东生、郑日庭等侨领乡亲建立起联系,通过侨领的人际网络,进一步发动港澳同胞回乡创业。其中,成长在坦洲村社区的林东,是郑观权的重要联系人之一。他的加入,成为坦洲镇尤其是坦洲村社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

上世纪90年代,在林东的发动下,残破多年的坦洲镇中心小学迁址重建,林东义子谢冠豪以及一批同胞乡亲捐出1600余万元,建成了当时少有的、配备大量高规格设施的现代化小学,学校更名为“林东小学”。

“林东小学直接带动了坦洲镇全镇的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东说。如今,坦洲村社区已经成为坦洲镇教育文化中心,除林东小学外,中山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坦洲中学、坦洲实验中学、中山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坦洲校区等教育机构均坐落坦洲村社区。

水连岐澳汇新流今天的坦洲村社区,马路上常见来自广州、珠海、东莞、深圳、香港、澳门等多地车辆。港澳企业在这里办厂,珠海上班族在这里定居,大湾区各地食客在这里打卡美食。

当人气不断集聚,坦洲村社区也启动了新的规划。坦洲村社区党委书记陈维汉介绍,社区正计划整理村史、侨史记录,对“老街老井”进行改造提升,活化历史建筑,目前已经开放了一间民俗馆。同样位于社区内,由侨胞于2000年参与捐建的坦洲镇侨联大楼也即将改造升级。


微信图片_20240927230516.jpg

坦洲村社区老街老井风情街。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除了梳理历史文化、改造历史建筑,坦洲村社区环山而建的地理格局,让“绿美”也成为社区提升风貌的关键词。目前,坦洲村社区正广泛发动乡村振兴促进会、企业、港澳台同胞、海内外侨胞等社会爱心力量开展林木认捐,筹集乡村绿化资金,种植宫粉紫荆、樟树,凤凰木,细叶榕树等树种。

坦洲山公园在近年新建了350级的健康步道,步道两侧竖立着健康教育宣传栏、行走台阶数和能量消耗卡路里提示牌。当地传说中的祥福之地,如今更成为集观光游憩、教育科普、运动休闲为一体的打卡点。


微信图片_20240927230519.jpg

坦洲山公园。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公洲新涌的一河两岸也被打造成风光带,河边砌石筑栏,河两岸栽种花草,让原本脏乱的河道成了村民饭后漫步的好地方。

闲适的生活节奏、恬美的居住环境,唤起海外游子的乡愁。“已经有一些港澳和海外乡亲回来创业了,他们在坦洲老街开了简餐店、咖啡厅、渔钓体验店,还有一些人回来重新装修了祖屋。”陈维汉介绍。

与此同时,以林东为代表的同胞乡亲,也在持续为家乡的发展发光发热。

2015年,中山林东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不仅为坦洲镇及中山市的公共事业筹集善款,还在全国范围内帮助留守儿童、支援受灾地区、捐赠防疫物资等。如今,林东孙媳妇张玉凤接过接力棒,担任基金会负责人,延续着林东的善行:“林东先生在港澳还有很多义子义女,一直在帮忙筹集资金,送回内地帮助有需要的人。”

西江奔流入海,四海聚于坦洲。今天的坦洲村社区既得“生意”,也有“生活”,在岐澳之间、山水格局下生生不息。


上一条记录:白溪村:侨心何所向,情牵鹿鸣岭|文化兴城下一条记录:新前进村:青山抱古祠,侨心系书香|文化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