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要闻 >> 正文  


赤湾天后庙:古海丝路上的中转驿站

郑和曾在此处中转祈福,随即踏上古海丝路的伟大征程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4日 作者:文/图本报记者朱晖 来源:中山日报

赤湾天后庙的正殿天后宫。


  天后庙在中国东南沿海甚至东南亚一带并不罕见,有资料统计,世界上有妈祖信徒2亿多人,天后庙5000多座。但其中,位于深圳小南山下的赤湾天后庙可谓特别。
  古代中国,凡朝廷使臣出使东南亚各国,经过这里时必定停船进香,以大礼祷神庇佑,举行极其隆重的“辞沙”仪式,然后补给船上吃穿用度再次起航。在天后诞辰,赤湾天后庙前的海域帆影重重,桅杆比肩连成一片,直至海天尽头。
  这里,是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和中转之所。
  ●航向东南亚船只必在此处中转
  赤湾天后庙具体建设时间并没有详细文献记载,但在宋朝时便有该庙的传说,当时被前来此地祭拜的船员和当地村民们称为“天妃庙”。
  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是在明朝。永乐初年,大太监(古称中贵)张源出使暹罗国(今泰国),在赤湾天后庙附近进行补给,听当地村民说天后庙非常灵验,便用太牢之礼,去肉,留皮,以草实之,沉入海底。张源回朝后,朝廷下令为赤湾天后庙修建后殿,并由翰林院学士判广州府事在庙中立碑。此后,每逢朝廷使臣出使东南亚各国,经过这里时必定停船进香,以大礼祷神庇佑,并举行极其隆重的 “辞沙”仪式。
  明永乐三年,三宝太监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舟师远下西洋,同样选择赤湾天后庙附近停泊休息,进行祭拜活动,然后踏上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征程。“更有传说,天后庙为郑和所建。”赤湾天后庙博物馆馆长陈文广说,永乐五年,郑和第二次出使暹罗,在大星洋(今赤湾附近海域)途遇狂风恶浪,危在旦夕。郑和情急中大呼天后娘娘,并许下大愿:若天后保佑我渡过这次劫难,便在此地修建天下最大的一座天后庙。后来船队脱险,郑和平安回朝。永乐八年,为报答妈祖神恩,郑和遣副帅张源奉旨在赤湾修建这座天后庙。
  “赤湾天后庙作为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和中转之所是因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陈文广介绍,天后庙原来三面环山,扼守珠江口,面朝伶仃洋,没有任何陆地通往外界,从风水学上也是宝地,天后庙建设于此,灵验之名远扬到海外。而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深圳成为广州海外交通的外港,明清时期就有“粤海门户”之称。从广州南下的船只必须经过天后庙,前来祭拜祈福。
  据史料记载,当年每逢妈祖诞辰或升天之日,前来朝拜的船只塞满了天后庙前的海域,不仅有商船、渔船和水师战舰,甚至连海盗船也来祭拜。“一眼望去,不见海水,只见桅杆和风帆,与天际连成一片。”陈文广说。
  ●废墟中依旧有船员来拜祭
  陈文广告诉记者,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内战兵火,赤湾天后庙不仅香火渐熄,而且几经焚毁。后来曾经几次还被当做兵营,原来气势恢弘的九十九道门,牌楼、日月池、石桥、钟楼、前殿、正殿、后殿、左右偏殿、厢房等等巍峨壮丽的殿宇荡然无存,只剩下房基和一口古井。“清同治年间,天后庙占地900多亩,恢弘威严,但在战火的侵袭下,全都毁了。”
  “但是,尽管庙毁了,但村民和海员们依旧会来到这里祭拜和补给。”陈文广说,在赤湾天后庙灰飞烟灭的年代,依然会有信徒老妈妈、出海途经此地的船员,来到天后庙废墟,从古井里打一点水,喝喝洗洗,再灌装一些,象征着带走了天后的祝福。
  1997年11月,在政府的支持下,深圳市南山区天后博物馆正式成立,赤湾天后庙重建,象征着天后庙辉煌的 “辞沙”仪式再次得以兴办。
  “妈祖诞辰,珠三角、香港、澳门甚至海外的民众都会特意赶到庙中祭拜。”陈文广在天后庙博物馆给记者看了一些老照片,照片上天后庙前的竹制码头人山人海,人们敲着锣打着鼓,扛着自家的小妈祖像来到天后庙中,在灵台前磕头开光,又将神像带回。“这就象征着将妈祖的分身带了回去,能够保家人平安。”
   

 

上一条记录:黄埔古港:“一口通商”下的辉煌下一条记录:“非行政许可审批”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