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要闻 >> 正文  


黄埔古港:“一口通商”下的辉煌

“哥德堡号”、“中国皇后号”等均在此停靠过,开启了与欧美大国间的贸易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2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黄埔村内的"古港遗风"建筑。


  时光回到1757年。
  那一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大量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从广州运往世界各地。当时的黄埔古港成为各国商船来广州停靠的主要港口,占尽风光。
  20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黄埔古港遗址静静地伫立在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辖内的黄埔古村石基渡口处。窄小的渡口处只停泊了几艘小船,从现状来看,黄埔古港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然而早在明清时代,黄埔古港确实有一段“威水史”。
  黄埔村位于海珠岛东部,濒临珠江,北与天河区、东与黄埔区、南与番禺区隔江相望,地理位置优越。如今在黄埔村仍然可以见到古港口、古宗祠、古街道、古庙宇等遗迹。“古港遗风”、“粤海第一关”等建筑,诉说着当年这里的繁荣。
  ■大国商船频繁驶入港区
  在黄埔古港博物馆内,有一段“流淌的辉煌——‘一口通商’与黄埔古港”的文字介绍: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关闭江浙闽三海关,仅保留粤海关“一口通商”。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五口通商”,广州垄断海上贸易长达85年之久的历史结束。
  据史载,康熙年间重开禁海后,因广州黄埔港濒临南海,粤海关在此设立黄埔挂号口,向外商船征收关税,当时停靠在黄埔港的外国商船分别来自英国、美国、法兰西、荷兰、丹麦、西班牙、瑞典及东南亚国家,黄埔古港作为广州与世界贸易的必经港口,在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成为中外交往的历史见证。
  据黄埔古港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因“哥德堡号”、“中国皇后号”在黄埔古港停靠,使得黄埔古港声名远播。1743年,瑞典与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商船哥德堡号来广州贸易航行。据记载:“哥德堡号”共有三次广州贸易之行,第一次是1739年至1740年6月,第二次是1741年2月至1742年7月,第三次最有名,即1743年3月至1745年9月。
  “哥德堡号”的第三次航行,于1743年3月14 日从哥德堡市发出,直至1744年9月8日才驶入黄埔港。在中国行商贸易之后,约1745年1月11日,启程回国,船上装载着大约700吨中国的物品,包括茶叶、瓷器、丝绸等,约值西班牙银元200-250万元。
  1784年2月22日,“中国皇后号”从美国纽约起航,航行13000英里,历时6个月零6天,1784年8月28日,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停泊在黄埔码头,揭开了中美直接贸易的序幕。据史料记载,“中国皇后号”首次中国之行携带西洋参、皮毛、胡椒、棉花、纱等货物,其中洋参200万根,远航广州后获利30727美元。采购茶叶、瓷器、丝纺品、肉桂等于同年12月28日启程回国。
  ■从“黄埔古港”到“黄埔港”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庆新博士告诉记者,隋唐时期,黄浦港湾(黄埔古港)已经是船舶进出广州的外港停泊地。古港历史的重要阶段是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开始,当时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当时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进入广州贸易,均须停泊黄埔古港,办理完纳税等手续后,才可进行货物贸易。
  黄埔港之所以闻名世界,与其逐步发展成为明清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密切相关。据《黄埔港史》记载,从乾隆23年(1758年)至道光17年(1837年)的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5107艘,黄埔古港进入鼎盛时期,异常繁忙。鸦片战争后,广州对外贸易的首要地位被上海取代,黄埔港逐渐失去昔日的繁盛。酱园码头也由于逐年淤塞,不利于海船停靠而被放弃,清同治年间,黄埔海关迁至长洲岛,但仍沿用“黄埔”之名。
  从“黄埔古港”到“黄埔港”,广州的对外贸易重新抒写新的辉煌。李庆新说,孙中山所著《建国方略》就提出要在黄埔港建南方大港计划。码头始建于民国26年(1937年),黄埔开埠督办与荷兰治港公司签约,依靠荷兰建港技术,次年6月建成钢板桩岸码头和木码头。至1948年建成黄埔区连接市区的中山公路 (现称中山大道)、钢板桩码头、铁路专用线(黄埔铁路支线)及仓库、宿舍、办公楼等辅助设施。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港区修复、航道疏浚,1950年10月重新开港。黄埔港如今已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沿海和远洋交通运输枢纽。

 

上一条记录:国内油价今迎来年内“三连涨”下一条记录:赤湾天后庙:古海丝路上的中转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