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汇金融聚集地当年繁华依稀可见
斗门古街:中西文化交汇的骑楼街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7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斗门古街
斗门古街是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一条老街,也是珠海市十大海洋文化地标之一,有人会问:“那里又不临海,为什么被评为海洋文化地标?”珠海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肖一亭表示,斗门古街建筑风格中西合璧,100多年前,也曾是当时的珠三角南岸各类货物的重要集散中心、当时侨汇金融业务的聚集地。
在斗门古街上,有一处挂牌“章荣”的两层小楼,在它的骑楼柱子上,写着“接理各埠银信”的字样。斗门镇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银信是华侨及亲友家庭的立家之本,举凡家庭的衣食住行、子弟教育、婚姻大事、亲友往来,无不仰赖于侨汇,斗门古街当时就承载了银信传递的一个功能,由此可见当时斗门古街的重要作用。海外谋生的华侨肩负着改善家人生活状况的重任。
追根溯源:
中西文化交汇成就斗门古街
斗门镇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斗门古街曾是当时的珠三角南部海岸各类货物的重要集散中心,也是当时侨汇金融业务的聚集地。据《斗门县志》及《斗门历史文化丛书》记载,斗门墟镇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从南宋到新中国建国后,从潮居里到黄梁都,斗门墟镇凭借地理优势,一直是整个斗门地区乃至现今江门、中山一带的物流集散中心。而坐落其中的古街,始建于清末,后扩建成型于民国初期,迄今有百多年历史。
“喜鹊喜,贺新年,阿爸金山去赚钱,赚得金银千百万,返来起屋兼买田。”一首斗门本土童谣《金喜鹊》道出了斗门古街的由来——早在那个梳着长长辫子的年代,斗门部分乡亲为谋生计,漂洋过海,异乡打拼,终于等到熬出头的日子,因此回到故乡斗门,投资建设,希望故乡昌盛繁荣。于是,一条云集当时各地商贾、人员络绎不绝的斗门古街就此在斗门墟东侧诞生。
当时,斗门镇常有船只来往于香港、澳门、江门、石岐、广州等地,商贾来往甚多,每逢农历二、五、八墟日,墟内车水马龙,农副产品购销两旺。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外国商人看中了斗门镇,纷至沓来投资经商,使墟镇街道洋货充斥。由于商贸业发展迅速,当时墟镇旧街的建筑已满足不了商贸业发展的需要,所以,由外国商人和本地富商一起,酝酿修建街道、房屋。在这种情况下,由加拿大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等人统筹规划、设计,博采欧美各国古典建筑之精华,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陆续建起了广英祥、大昌、祥盛等十余间布匹店;美新、美的等多间百货店;中药店有同和堂、大安堂、同仁堂等;米铺有合昌、泰丰、正安、洽和行、厚信行等二十余间;钱庄有永祥山货、昌荣等四间。除了商铺之外,基督教建起了福音堂,天主教建起了德式二层楼房的教堂。
现场探访:
斗门古街昔日辉煌依稀可见
在当地人指引下,记者来到斗门古街,这条全长500多米、宽7.5米的古街,古建筑格调依然,历史韵味尤在。整条道路由石板路串联贯通,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一幢幢商、住两宜的柱廊骑楼式建筑整齐排列,呈现出典型的西洋风格和浓郁的近代情调。
从斗门古街的一头进入,站在路中间望过去,铺房店门高低基本划一,规格近似,骑楼的柱子上展示着一行行的商铺口号和名称,中西合璧的斗门古街依稀可见其作为商业街的特色及昔日的繁华。
沿街走去,你能看到在西方风格外观的建筑上有许多岭南特色的砖雕,许多商铺都关着门,在挂着 “大众茶楼”、“顺天隆”、“万源”等牌子的商铺里,你会发现与其名号完全格格不入的经营内容,有桌球室、家具店,还有毛线店、小吃店。街上的游客并不多,一些依然营业的商铺老板聚在一起打麻将,“节假日才会多点人,平常就是开着门打发日子”,一位卖杂货的老伯一边说着一边不忘示意对家出牌。
上一条记录:《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印发下一条记录: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