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侨联工作今年两登《中国侨联工作》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7日 来源:《中国侨联工作》2025年第10期
近期,《中国侨联工作》2025年第10期以《把服务做到群众身边 把工作做进侨界心里——中山市侨联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经验》为题,刊发报道了中山市侨联工作经验文章(详见文后)。这是《中国侨联工作》今年第二次较大篇幅,刊发中山侨联工作经验。
文章从构建调解机制、锻造调解队伍、创新调解路径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山市侨联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具体做法和工作成效。据了解,中山市侨联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于2023年9月23日,两年多来,这批中山的侨界“和事佬”用心为侨、倾情助侨,调解成功率超80%,成功调解涉案金额超200万元,收获致谢锦旗1面,作为全省涉侨纠纷多元化解优秀案例,相关情况也曾登上人民日报。
据悉,今年第7期《中国侨联工作》刊登了《广东省中山市侨联:“以侨为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文,报道了中山市侨联近年来在以侨引资、以侨助贸、以侨引才方面的工作成果。
以下是《把服务做到群众身边 把工作做进侨界心里——中山市侨联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经验》全文: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时代背景下,广东省中山市侨联在省侨联、省法顾委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侨乡实际,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维护侨益领域的中山样本,通过成立全省首个市级侨联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委会”),构建起“法侨共建、司侨联动、多元参与”的涉侨纠纷化解体系,有效破解了涉侨矛盾“处理难、周期长、成本高”的痛点,为海内外侨胞提供了高效、便捷、有温度的法律服务,走出了一条具有侨界特色、法治保障的善治之路。
01
筑基:
以机制创新构筑纠纷化解“主阵地”
涉侨纠纷因当事人跨境流动性强、文化背景差异大、法律关系复杂等特点,传统解决模式面临诸多掣肘。中山市侨联立足前期实践基础,通过机制创新为调委会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一是纵向深化“法侨共建”机制。2020年,市侨联与市中级人民法院签署《关于“法侨共建”一站式多元解纷的工作意见》,在全国率先探索涉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经过三年实践,该机制实现从1.0制度创新、2.0平台升级到3.0场景落地,设立翠亨法庭工作站的跨越发展。该工作站市侨联派驻包括调解员在内的12名工作人员驻点,开展民、商事及知识产权等新型纠纷调解,深度嵌入司法体系,应对涉侨矛盾新趋势。截至2025年8月,累计受托调解诉前、诉中案件218宗,调解成功率超70%。这一机制不仅为法院分流案件压力,更积累了丰富的跨法律领域调解经验,培养了一支熟悉侨情、精通法律的调解骨干队伍。
二是横向拓展“司侨共建”网络。2023年,借省侨联法顾委主任曾添贵调研契机,中山市侨联探索成立侨联人民调解委员会,将涉侨矛盾的调解工作从法院延伸至日常工作中,打造侨界“枫桥经验”的示范点。经充分论证,与市司法局签订《“司侨共建”合作协议》,在加强涉侨立法执法调研、完善涉侨纠纷调解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当年9月,在市司法局的协助霞,全省首个市级侨联人民调解委员会应运而生。
三是标准化建设调解阵地。立足新侨服务中心现有资源,中山市侨联设立规范化“中山市侨联人民调解工作室”,由中心负责人担任专职联络员,并制定印发《中山市侨联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机制》。该工作室在硬件上,工作室标识清晰、环境亲和,监控设备保障全程留痕;软件上,外墙电子屏滚动播放原创“侨言侨语”“律师讲古仔”普法短视频,将法律政策融入侨胞日常生活场景,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目前,该工作室已成为集“纠纷调解、法律咨询、普法宣传、权益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2024年3月5日,中山市调解委员会收到成立以来的首面锦旗
02
淬炼:
以专业能力锻造矛盾化解“生力军”
针对涉侨纠纷的专业性、复杂性特点,市侨联着力构建“复合型、专业化、高效能”的调解队伍体系。
一是多元结构组建“金牌调解团”。紧扣涉侨纠纷跨地域、跨文化、类型多元(如投资、家事、医疗)的特点,市侨联通过多层遴选,组建了一支热心侨联事业,具有复合型专业背景的“金牌调解团”,该团队由1名主任、1名副主任、3名委员及16名调解员构成,总计21人,成员涵盖退休法院院长、资深审判员、熟悉侨情的律师、心理咨询师、专业医生以及经验丰富的侨联工作者,专业背景互补,确保能为不同背景、不同诉求的侨胞提供精准、对口的调解支持。
二是系统培训提升实战能力。调委会成立一个月内,市侨联即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联合省侨联法顾委、市司法局及全国模范调解员举办专题培训班,该培训班聚焦矛盾预防策略、跨文化沟通技巧、法律适用难点及心理疏导方法四大核心能力模块,帮助调解团队在短时间内系统构建了涉侨纠纷调解的知识图谱和技能框架,提升调解员对涉侨案件的预判能力、法律争点的把控能力、当事人情绪的疏导能力等,提升队伍化解复杂矛盾的专业能力和实战水平。
三是智慧赋能创新宣传模式。面对侨胞分布广、文化差异大、传统宣传触达率低的现实挑战,调委会创新运用“新媒体+侨务”思维,特邀调解员出镜录制“侨言侨语”情景短剧,以通俗易懂、贴近侨胞的方式生动阐释调委会职能价值与调解优势,着力破解政策法规“传播难、理解难”问题,有效提升调委会在侨界的知名度与信任感,让服务“触手可及”。
03
铸犁:
以多元路径打磨纠纷化解“方法论”
调委会建立案件分级评估体系,综合考量当事人年龄层(如老年侨胞侧重方言沟通)、职业背景(如商人注重效率、学者关注程序)、文化认同度(新侨/老侨差异)及纠纷性质,分配不同专业优势的调解员,确保“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提升调解成功率。
一是柔性施策解心结。因人因案施策,综合运用心理干预、情绪安抚、政策宣讲、法理阐释等柔性手段,善于发掘并利用当事人对家乡的情感纽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力求将矛盾化解于初始阶段。比如在南朗镇安定村侨房纠纷案中,中山市侨联第一时间组织市、街道侨联及侨联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工作专班,委派2名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调解员多次与双方当事人单独耐心解释、释法说理,通过“面对面摸底+背对背劝导+面对面恳谈”,抓住两位侨胞对家乡和祖屋的怀念之情作为突破口,推动矛盾化解,其中一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签订后即送上致谢锦旗。
调解员在“中山侨界大讲堂”进行分享
二是法理情理并重释难题。针对复杂个案,中山市侨联调委会灵活创新调解方式,如,美籍华人方先生得知调委会成立,主动求助解决一桩纠缠7年的纠纷。调委会高度重视,委派一位热心司法事业的退休法院院长担任调解员。该调解员采取“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数十次耐心沟通,既严谨“以案释法”厘清权责,更注重“以情暖侨”疏导心结,巧妙转换视角为双方提供共赢方案,最终成功解开这个历时七载的“死结”,为方先生挽回近百万的损失,方先生深受感动,专程向调委会敬赠锦旗致谢。
04
固本:
以善治效能彰显侨界“新作为”
调委会运行两年间,以其便捷、高效,低成本、重和谐、具法律效力且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特点,成为侨胞解决纷争的优选渠道,不仅实现“案结事了”,更在服务大局中彰显独特价值,贡献“平安中山”建设的侨界力量,成为侨界群众心目中的“和事佬”。
一是调解工作取得实效。成立至今,调委会累计受理调解与法律咨询36宗,涉及金额超2000万元,成功调解10宗,多宗疑难积案成功化解,获赠致谢锦旗3面,将纠纷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源头,不断提高侨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典型经验获得广泛认可。2024年4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不断提升涉侨多元解纷水平——架起维护侨益的“连心桥》文章,其中专门提到了调委会调解的美籍华人方先生租赁纠纷案,揭示了调委会“用‘法理情’三重纽带温暖游子心”的治理智慧。该报道特别援引方先生感慨:“衷心感谢中山市侨联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耐心调解和专业服务,让我感受到侨联的温暖”,生动诠释“小调解彰显大情怀”的核心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可。
上一条记录:全省侨联系统唯一,中山市侨联入选广东政务下一条记录:因为“心动”,一场征文比赛吸引近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