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中山

“文化兴城侨村行”我看行!2022年“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圆满收官

10月14日,随着系列文章《榄边村:漂洋过海金山客 回望故园可寄情》在中山日报的刊发,由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联合火炬开发区管委会、南区街道办事处、南朗街道办事处、中山日报社、广东省《华夏》杂志,组织开展的“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大型人文采访活动第一季圆满收官。


644698630.jpg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为“文化兴城”注入侨的神韵根魂,由华侨历史文化专家学者、专业媒体采编人员、各级侨联组织干部组成的工作组,从今年8月开始,先后深入中山南区的曹边、沙涌、寮后、上塘、北台,火炬开发区的大环、张家边、濠头、沙边、大岭,南朗的翠亨、崖口、左步、安定、榄边15个村深入采访、挖掘侨村故事,寻找侨史遗迹,寻访侨乡人物,呈现侨村振兴,从精、从实、从新形成了15篇深度报道,向海内外广泛宣传弘扬中山华侨精神,铸炼“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博爱包容、踔厉奋斗”的中山“侨魂”,为“共建中山人的精神家园”注入侨的基因,为文化兴城提供精神支撑、厚植人文底蕴。


活动亮点

此次采访活动的亮点是“专家+记者”的组合,在采访过程中,引入他者视角,特邀学者、专家一起走访,借助专家在学术方面的深厚底蕴和独到视角看待侨乡文化,跳出中山,从更广阔的空间维度看待华侨以及侨乡中山的特点,例如在走访大环村时,五邑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张国雄在鉴赏“蓝碉楼”时提出了“碉楼中饱含着华侨高度文化自信”的观点,在交流中,他进一步阐述道,当年远渡重洋外出谋生的华侨们,本质上属于农民阶层,奉行实用主义审美观。“在面临中西文化碰撞时,他们不会纠结撕扯,他们只想怎么为我所用,能用得上,能揉在一起,那就是我的文化。”这种视角,既回答了侨房中西杂糅的原因,也体现了中山华侨的特征。参与此次活动的历史学博士、教授胡波在走访中也表示,在历史上,中山华侨通过与家乡的联系,振兴了当年的乡村,从物质上改变了家乡的面貌,从精神上为家乡带来了活力。如今,通过举行“侨村行”这样的活动,可以找出中山侨村背后人文的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之魂,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本次系列报道总字数超10万字,平均每篇6000多字。现已出版专刊15期,阅读量超150万,通过中山日报、中山+、刊发和传播后,各平台的点击量超过50万,获得了社会大众的一致好评。系列报道还在市侨联网站、“中山侨联”公众号、“云上家书”海外信息矩阵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发布,获23万阅读量,引起了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股侨乡文化热潮。在转发和点赞中,网友们也表示,“侨村行”带领他们重新了解了侨乡历史、家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