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霁初晴,碧空如洗。午后探访南区沙涌村,远远看到威严大气的宋帝遗迹牌坊兀然矗立在村口,提醒访客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辖区面积仅2平方公里的沙涌村有着900余年历史,宋帝遗迹牌坊、镇龙阁、马应彪纪念公园等历史古迹犹如繁星诉说着岁月的磨练;宋末良臣马南宝,近代百货先驱、先施公司创办人马应彪等名人故事,马氏族人可以为你娓娓道来。
▲南区街道沙涌村
“沙涌村是著名的华侨古村,众多华侨继承了爱国爱乡、热心公益、尊师重教的传统,他们捐建的项目持续运营多年,至今仍发挥着作用,造福村民。”沙涌经联社党支部书记马杰良最近忙着跟进沙涌学校整体提升项目。“沙涌正在打造中山特色精品示范村,未来一批由政府代管的侨房将修葺一新,像待嫁的‘姑娘’一样,等待合适项目加入运营。”
侨迹探寻
中山最早女校不改“学堂”本色
行走在沙涌村街巷,放眼望去,侨房随处可见,怀旧民国风扑面而来。沙涌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清末民初,许多小巷散布其中,共同构成了鱼骨状的街区格局,南起教忠街、应彪路,北至长兴街、横岭九街,西起仁和三巷,东至泽秀街,面积15.97公顷。
▲马公纪念堂
在沙涌村93座侨房中,最著名的要数先施公司创办人马应彪先生的私人住宅——马公纪念堂。坐落于南宝大街的马公纪念堂,堂前高大的莲雾树挂满粉嫩的果实,与建筑一道见证百年风雨。这里汇集仿罗马穹顶式的“一元堂”、仿英钟楼式的“南源堂”,仿西班牙式的妇儿院(沙涌先施学校)三座建筑。
▲“南源堂”
“一元堂相当于马家的‘西式祠堂’,主要功能是招待客人,如今是村的综合文化室。南源堂暂不开放,只有妇儿院仍在履行着最初的教育职能。”马杰良说。妇儿院兴建于1933年,这座有着鹅黄色外墙、洁白纯净屋檐的建筑,散发着一股温柔恬静味道,默默承载着一代代沙涌人的童年记忆。
据说,马应彪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给村里的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村民学认字、长文化。后来因为学堂场地有限,难以满足全村人的需求,就把这栋楼改为“在明女校”,专门向妇女、儿童传授文化知识。为确保教育质量,当时的教具都是从香港购置,堪称当时国内设备最齐全的乡村妇女学校,也是中山最早的妇女学校。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栋楼的功能不断在变化。“在明女校”后来改作“先施妇幼保健院”,简称“妇儿院”。1983年,又改建为沙涌先施学校。2003年,在马应彪后裔的安排下,沙涌先施学校改建为沙涌幼儿园。多年来,妇儿院仍不改“学堂”本色,一直发挥着公益教育的功能。
▲妇儿院
华侨建筑蕴含中西文化交融密码
“中西合璧设计风格是侨房突出的特点,在沙涌村,这个特点尤为明显。”暨南大学华侨史研究专家张应龙站在马公纪念堂绿树成荫的庭院里,细细打量“一元堂”建筑细节。“一元堂”为仿意大利罗马穹顶式两层建筑,旁边“在明亭”则是中式重檐、八角攒尖顶,两种建筑风格相映成趣。据《中山村情》记载,沙涌村榕树仔街3号建筑有若干西式半圆卷窗,相传为中山市最早将西式风格融入中式建筑的。
▲在明亭
从南宝大街拐入长兴街,漫步在静谧的巷道中,恍如钻进时空隧道。“长兴街所在区域是沙涌村开村之地,布局讲究,保留古村落的风貌。”马杰良说,长兴街保留大量清末明初旧民居,房屋建筑大多为青砖瓦房,墙基用花岗石砌成,民居建筑群和传统格局街巷空间保存完整。
“长兴街的民居青瓦白墙、整齐划一,没有飞檐斗拱特色,这非常符合清末建筑技术进步,工艺提高之后的特征。”张应龙介绍说,沐浴过海风海浪的华侨,他们返乡建的房子,融入了西方的元素。“侨房是华侨外出拥抱西方文化,回来改造家乡的具象性的东西。华侨建筑蕴含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密码,包括外来的建筑文化,外来的建筑材料。”
市级非遗“马家枪”滋养侨房保育
一片空置的侨房之中,教忠街47号一座2层小楼里显得格外有生机。走进宽敞的前厅,在左右两排红缨枪的衬托下,红底黑字“恩重纪念堂”五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恩重纪念堂”是沙涌著名华侨马永灿为纪念父亲所造。马永灿是马应彪的堂兄,也是先施百货重要股东之一。如今,这里已被活化再利用,是南区龙狮武术艺术馆和中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马家枪”的训练基地。
▲由侨房改造活化的马家枪培训基地
说话间,剪着寸头、身穿黄色练功服、腰杆挺直的马钰泉迎了出来。今年43岁的马钰泉,是中山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沙涌马家枪传人,马钰泉和父亲持续数十年间,接力推广这项家族武术文化。早在2018年,沙涌马家枪已入选中山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里到了晚上,灯火通明,呐喊声随枪起落,非常热闹。”马钰泉说,入选非遗,为马家枪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契机。趁着暑假,不少家长送孩子过来学习马家枪。
“马家枪”一名首见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是传统枪法体系中重要流派之一。据传,沙涌马家枪由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所创,为马氏后裔代代相传,并广泛流传于岭南及巴蜀一带。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下,南区沙涌始终活跃着一批“马家军”。目前,跟马钰泉学习枪法的学员已有2000余人,
“以棍法为皮肉,以枪法为神骨。身如轻风随云,手似青蛇渡水。这是‘马家枪’招式的特点。”马钰泉正在向客人介绍“马家枪”,他的两位女儿马靖容、马靖棋好奇地探头进屋张望。正值豆蔻年华的她们,已是“马家枪”第六代传承人,耍起来红缨翻飞,英姿飒爽。
借助市级非遗“马家枪”项目的运营,历尽百年风雨的“恩重纪念堂”已成为沙涌村侨房活化的经典案例。马永灿后裔曾回乡寻根,看到祖居被活化利用得很好,对非遗项目进驻运营赞不绝口。“我们成立了沙涌村的乡村振兴促进会,通过乡村振兴保育平台吸纳更多的侨房保育优秀人才。”兼任沙涌乡村振兴促进会成员的马钰泉介绍说,未来沙涌村将深挖侨乡特色资源,以侨房保育打造全新文化景点,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创动能,令古老的侨乡绽放新风采。
侨乡人物
热心教育的马应彪
南区街道有众多华侨,最杰出的当数沙涌村的马应彪。他在香港创办中国第一间百货公司——先施百货,谱写中国商业传奇故事。马应彪衣锦还乡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回馈父母、乡亲,为家乡公益事业出力。
▲“中国百货先驱”马应彪的雕像
马应彪自幼家境贫寒,只读了3年私塾便辍学,深受没文化之苦。因此,他从商之余热心教育助学,曾在广州的广东女子学校、培英中学,上海的郇光、南洋商业高中等学校,任校董或校长。在家乡沙涌村,他把自己的祖居改为“在明私塾”,倡办女校、妇儿院。其后,又任石岐世光小学(含女子学校)、民生等学校校长,中山女子师范建校董事、广东女子学校校董;捐资石岐县立中学(今石岐一中)建课室。
“村民的孩子可以优先入读沙涌幼儿园,收费有优惠。我的孙子、曾孙,都在这里上过。”今年88岁的刘开枝,担任沙涌村老人协会负责人,他的办公地点就在紧挨着沙涌幼儿园的马公纪念堂。指着“一元堂”里陈列的马应彪家族建设家乡、造福桑梓的展览图片,刘开枝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马应彪为家乡的贡献并不仅限于教育。除1921年3月1日落成的中山第一座公园沙涌公园外,马应彪还在中山投资了岐关公路、四邑轮船。在沙涌村,处处可见马应彪捐赠的公共设施。“记忆中,以前一到天黑,村中聘请的路灯管理员就抬出梯子,逐一点燃村道两旁的路灯,方便村民出行。”刘开枝说,沙涌村以前的村道、煤油路灯、救火车等公共设施,都是先施公司置办的。
▲南源堂的展示厅
临近9月,沙涌幼儿园将迎来新一届的学生,以马应彪孙子马健源命名的马健源基金会也完成了一年一度奖励沙涌优秀学子款项的发放。“只有家里有上学的孩子,每年可获得学习补助;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奖励一笔可观的奖金。”刘开枝说,马应彪后人多年以来持续接力主持基金会运营,令沙涌村村民受惠。
侨村新貌
“沙恒竹上”联动整体提升
一条细窄的东坑涌蜿蜒流过,把“沙恒竹上”4个村落串连在一起。沿着东坑涌再往前走,绕过几个巷子,村内雨污分流管道工程正在实施,路面围蔽开挖,村内一派如火如荼的基建场景。“希望通过污水治理,能够改善历史侨房周边的水污染,在保护侨房的同时,留住文化的根,守住家乡的文化底色。”马杰良说,沙涌村正着力打造中山特色精品示范村,“沙恒竹上”地缘相近,都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实施区域联动,以更新促保护,是实施整体提升的核心关键思路。
沙涌村与恒美村一墙之隔的街心公园,有两个对称的犹如马眼的凹陷圆形景观设计,看起来非常特别。“这个位置原来是沙涌村两个风水塘的位置,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我们觉得水塘藏污纳垢,容易堆积垃圾、滋生蚊虫,决定把塘填平,请设计师进行景观设计。”马杰良表示,街心公园的景观设计参考了原来“孖塘”的元素,有象征意义,同时也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昔日“臭水塘”,摇身一变成为沙涌村一景,为村民营造休闲娱乐公共空间。
▲孖塘公园
今年2月,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谦、同济规划设计院高级规划师王瑾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曾就沙涌村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进行交流。专家团队表示,沙涌村传统文化历史建筑物有着量大、多样性、集聚、精美、原真性、完整性等特征,是极为稀缺的文化资源。目前,南区街道已深入规划“沙恒竹上”历史文化街区,加快修缮沙涌学校、南源堂等历史建筑,推动沙涌学校打造“香山书房”,以马公纪念堂为主阵地,打造百货文化主题公园,全面提升周边环境。
5A级旅游景区蓝图激活老街区
此行最后一站,重回南宝大街,探访正在修缮中的沙涌学校。一份《沙涌经联社特色精品示范村》方案已绘就沙涌村未来蓝图:2022年展现公社片区,2023年展示沙涌文创公园、展现南宝大街,2024年展示马公纪念公园5A级景区。其中,沙涌学校周边的整治升级改造是近期要展现公社片区的核心内容。
▲一名村民走在村道
沙涌学校1932年落成,由马应彪等爱国华侨集资筹建,是沙涌村最早期华侨捐资建校办学的侨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用作人民公社办公楼,具有独特历史价值。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沙涌学校于2012年成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现场看到,沙涌学校的修缮已进入尾声,紧挨沙涌学校的公社礼堂,尚处于荒废空置状态,其修缮、加固工作也提上议事日程。
随着村内环境和人文景观环境改善,一些出外打拼的年轻人返回沙涌,希望为沙涌乡村振兴出一分力。沙涌村现存侨房93座,已有11座侨房被活化利用,改造成茶庄、私房菜馆等现代服务设施。以长兴街为侨房活化利用示范区,将采取“政府代管-统一整修-统一运营”的活化策略。
专家访谈
暨南大学华侨史研究专家张应龙:
沙涌华侨文化保育要围绕“商”字做文章
记者: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华侨资源是沙涌村的优势, 你认为接下来沙涌村应该怎样进一步挖掘,保护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
张应龙:孙中山大力提倡“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以马应彪为首的四大百货创始人就是在这种创新精神的支撑下从香山走出来的。这种先侨精神放到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应彪兴建的妇儿院,应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的村级妇幼保健院。当时中国乡村还没有妇儿院的概念,马应彪最先把这种现代西方医学文明输入到乡村来。我们今天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具体要提升振兴什么?重点就是乡村文明水平的提升。这对我们传承爱国华侨精神,讲好华侨故事有启迪的意义。
那么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华侨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丰富的民俗文化入手。沙涌村的文昌诞、重阳千叟宴、中秋节扎花灯等民俗活动,在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中将是重要的亮点。我们一方面要关注华侨文化对于乡村民俗、生活习惯细节的渗透,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山华侨在海外传承的中国文化其实就是中山侨乡的民俗文化。把沙涌村的民俗文化活化起来,不但可以塑造沙涌不一样的侨乡文化特色,而且也可以助力海外侨胞记住乡愁。
记者:目前中山在深入推进文化兴城的建设,对于“华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建议?
张应龙:作为“中国百货业之父”马应彪故里,沙涌村的华侨文化资源非常丰厚。除了现存的侨房外,还拥有很重要的华侨文化平台载体,我们可以结合侨村的文化特色和“四大百货”经营理念,围绕“商”字做文章。现在各地都在搞文创经济,发展文创产业,我们要想在千篇一律的奶茶店中突围,必须拥有别人无法复制的特点。我认为,沙涌村可以打造民国风情商业街,主打“四大百货”元素,再现马应彪率先倡导的“不二价”理念,里面有穿旗袍的女售货员,售卖小吃、特产,营造身临其境的旅游体验,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当年领导中国商业新潮流的“公司文化”。
沙涌村作为重点侨乡,华侨文化深厚。目前沙涌村在活化华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在这里,我觉得要进一步结合沙涌村的优势,利用侨房资源,挖掘华侨家族故事,重点建设若干个华侨家庭博物馆,让沙涌的华侨文化历史脉动起来,放出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