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中国

冬奥,劲吹中国风

美国雪橇运动员萨默·布里彻和队友们在冬奥村里跟着智能AI学习打太极拳,下腰、抬腿有模有样;英国钢架雪车选手马特·韦斯顿在社交媒体晒出自己写的“奥林匹克”春联,并配文“享受迄今为止奥运会的每一个细节”;戴着6个“冰墩墩”徽章进行赛前报道的日本记者辻岗义堂痴迷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多次在报道中向观众推荐……冬奥赛场内外,劲“吹”中国风。

北京冬奥会既是体育健儿展现体育精神的全球盛会,也是我国展示综合国力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作为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冰雪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运用于大型赛事的相关设计中,这对讲好中国故事有何作用?


中国传统冰雪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从适应自然、抵御外敌向休闲娱乐、观赏竞技演变


42年前,第十三届冬奥会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中国冰雪健儿首次出征冬奥会,五星红旗在奥林匹克冰雪赛场飘扬。中华民族与冬奥会的缘分就此结下,而这个民族与冰雪运动的故事,早在一万年前已然开始。

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冬季的冰天雪地给狩猎带来挑战,为了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继续生存下去,“雪上狩猎”应运而生。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冰雪运动的作用不再仅限于生存,开始向娱乐和竞技转变。自宋代开始,关于冰雪运动丰富生活的记载逐渐出现,包括堆雪狮子、制作“雪花”“雪灯”等。

到了清代,我国传统冰雪运动的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其中以“冰嬉大典”为典型代表。“冰嬉大典”被冠以国俗,几乎每年都在皇宫举行。除了休闲娱乐的功能之外,它还能通过盛大的活动邀约各国使节,是清政府外交的重要途径。


1.webp_调整大小.jpg

清朝宫廷画家金廷标绘制的《冰戏图》,几个小孩在冰上滑倒了,另外几个小孩站在台阶上观望犹豫不决。(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中国传统冰雪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理念也体现在冬奥项目之中。“从项目本身来看,某些冬奥项目的竞技方式与中国文化中提倡的理念不谋而合。比如,花样滑冰项目的评分标准,技术难度并非唯一标准。除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还注重对整体性的要求,这是中国文化理念所倡导的,与武术项目的表演性、观赏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亚玲说。


汉字、篆刻、剪纸、传统色彩、历史文物共同演绎冬奥设计的中华之美


从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冬奥会徽、吉祥物、火种灯,再到奖牌、制服,每一处细节都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肌理骨干,也是传承中华文明史的重要载体。北京冬奥会的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剪纸艺术结合。会徽下方的“BEIJING 2022”印鉴则汲取了中国剪纸的特点,增强了字体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也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

体育图标设计同样以中国汉字为灵感来源,以篆刻艺术为主要呈现形式,偏重“汉印”风格,透过刀锋所体现出的书法笔意与方寸间的高妙布白,将书法与镌刻相结合,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值得一提的是,该图标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设计理念遥相呼应,这既是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留给世界独特的文化印记,也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传承。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将它们深度融合在现代设计中,这是北京冬奥给出的回答。

西汉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是河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是北京冬奥会火种灯的灵感来源。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火种灯也汲取了这一创意,并借“长信”之意,表达了人们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和向往。而仪式火种台则采用了中国传统青铜器——尊的曲线造型,基座沉稳,象征“地载万物”。

2.webp_调整大小.jpg

图为北京冬奥会火种灯。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看遍世间繁华,方知国色倾城”。霞光红、长城灰、天霁蓝、瑞雪白,这些冬奥色彩系统中的主色勾勒出冬奥会恢弘场景与空间意境,以及冬奥会制服的中国韵味。工作人员和技术官员制服中的“霞光红”,取自北京冬季初升的太阳与霞光,是温暖与希望的象征;志愿者制服中的“天霁蓝”,是中国传统陶瓷珍品霁蓝釉的颜色,发色沉稳、具有宝石般光泽;制服的调和色“瑞雪白”,象征着在白雪覆盖下的世界纯净高洁,“瑞雪兆丰年”的吉语也契合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时间——春节。


冬奥场馆建设融入诸多中国元素,现代建筑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体现中华文化和中国气质


雪游龙、雪飞燕、雪如意、冰丝带……几乎每一个冬奥场馆,都有属于自己的中国“姓名”。作为城市的名片和地标,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不仅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体现大国风范和魅力,同时也充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出中国元素的魅力。

“冰丝带是把坚硬的冰设计成柔软的丝带,这蕴含了中国人思维中对自然的敬意和刚柔相济的智慧。”国家速滑馆、国家游泳中心冰壶赛场设计总负责人郑方表示,从材料上考虑,冰应该是质地坚硬的,但经过设计的思考,冰变成了弯曲编织的丝带。“这是一种刚柔并济的感觉,包含中国传统的智慧。”


3.webp_调整大小.jpg

图为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内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奥运场馆的一砖一瓦,都可见中华文化流淌其间。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了中华文化图腾“龙”的创意,16个角度、坡度不同的弯道,俯瞰下去正如一条蜿蜒的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被形象地称为“雪游龙”;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整体轮廓就像一只振翅欲飞的燕子,运动员滑行时也犹如飞燕驰雪,因此得名“雪飞燕”;北京冬奥村中心花园的设计灵感,来自清代乾隆年间的中国传统冰上体育活动图卷《冰嬉图》,加上景观植物,营造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延庆冬奥村采用低层、高密度的“山村”式建筑布局,既展现出北方山居的文化特色,又不破山形、不夺山景……


4.webp_调整大小.jpg

图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和延庆冬奥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无声的建筑描述着立体的中国形象。“就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而言,北京、张家口、延庆三个赛区的场馆都由中国建筑师支持设计,承载了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设计总负责人张利表示,北京冬奥会将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加开放、尊重自然、重视可持续发展,也更加愿意和世界一起分享的中国形象。


以文化自信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新时代中华文化和体育的结合仍有挖掘空间


2021年11月16日,“一起向未来——北京冬奥推介会”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来自中法两国的文化、艺术和体育界人士、华人华侨代表等100余人出席了活动。中心新媒体专员结合视频、图像、文字向代表们展示了会徽、体育图标、吉祥物、火炬、奖牌等蕴含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冬奥设计图形元素。法国建筑师贝尔纳·德穆兰对此表示:“北京冬奥场馆恢弘、现代,其中蕴含的科技和智慧更是令我大为震撼。我相信北京冬奥会一定会给全世界带来惊喜。”

作为东道主,中国利用冬奥会这一国际性体育赛事,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讲述中国故事,吸引全球瞩目。不仅在冬奥的舞台,积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在各类国际赛事中,通过体育运动这一纽带不断扩大世界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体育赛事中运用的文化元素一般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在新时代中华文化和体育的结合上,如何进一步挖掘新的可能?

“核心之处在于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需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内核。在文化与体育相结合的过程中,不能浅显地仅把各种文化元素堆叠起来,而是要找寻与体育的共通之处,这样才能确保进一步的有机结合。”


5.webp_调整大小.jpg

图为位于北京市北土城的冬奥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景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黄亚玲指出,国外体育项目如果不经过中华文化的解读,直接沿用西方文化理念,会导致我们对国外的体育只能了解其表浅;另一方面,国内传统体育项目在对外输出中,如果不通过当地文化进一步解读,也无法保证对方能够接纳。因此,应在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精髓的同时,找寻中华文化与其它文化的中间地带。适度打破中西文化壁垒,可以促使国外体育“走进来”和中华传统体育“走出去”变得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