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情

当“洋叔公”回中山拜山……

正清这天,板芙里溪村蔡氏家族的祭祖队伍里,来了一位身材魁梧、高鼻梁的洋亲戚,他就是专程从澳洲回到中山拜山的81岁Mel Chong。


640.webp (26).jpg

80多岁的Mel与几十名家族成员一起连续登上三座小山去祭拜祖先。记者 明剑 摄


Mel的爷爷蔡德昌在澳洲逝世,墓碑上仍刻着故乡的名字“中山 月角”(月角是里溪一条自然村)。Mel说:“我从来没有在中国体验过清明祭祖,我已经到了这个年纪,也许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机会了,至少在这一天里,我仿佛感受到自己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中国人。”


640.webp (27).jpg


640.webp (28).jpg

Mel与同来的德国朋友安娜、在澳洲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华人朋友谭学镛在村民帮助下学做茶果。记者 明剑 余兆宇 摄


Mel的爷爷蔡德昌1851年出生于里溪村。19世纪70年代,蔡德昌与许多中山男青年一样,漂洋过海前往澳洲谋生,并在当地娶妻生子开枝散叶。


150多年来的远隔重洋,没有隔断这一海外分支对家乡的牵挂。


1911年,Mel的父亲蔡金照曾被爷爷蔡德昌送回里溪生活一年多。之后,父亲蔡金照又两次(1984年、1989年)带着在澳洲出生长大的Mel回乡。


虽然Mel不懂中文,但父亲去世后,Mel依然没有忘记回家的路。2000年,他也学着父亲的样子,带着自己的妻女回乡省亲。


每一次回来,Mel都与家族亲人们一起拍照留念。因此,村里许多亲戚还记得有一位远在澳洲的“洋叔公”,也有年轻人亲热地称他为“uncle Mel”。


去年底再一次返乡的Mel听闻家族清明节拜山的习俗后,立刻表示,今年清明节一定要参与。作为回乡华侨和家族长辈,他还提出要按照当地习俗,承担了这次祭祖烧猪和清明家宴的所有费用。


“我希望借此尽一份孝心,完成父亲未了的心愿。相信他在天之灵会很乐意见到家族欢聚的此时此刻。”


640.webp (29).jpg

Mel品尝新鲜出炉的栾樨饼。记者 明剑 摄


这次家族亲戚们拜祭的祖先包括了Mel的太公永贵公和Mel的三位叔公。


家族每年清明拜山,也都会专门准备一份祭品遥祭远在澳洲的Mel的爷爷。


墓碑前,Mel庄重地给祖先上香,他凝视着袅袅清烟,一阵风吹过,树木随风轻摇,发出沙沙的声响。他若有所感:“感觉好像在和我的祖先对话。”


640.webp (30).jpg

Mel庄重地给祖先上香,他凝视着袅袅清烟,思绪万千。记者 明剑 摄


一个下午,队伍来回共走了四五个小时的山路,回到家还没来得及歇口气,亲戚们就围着烧猪开始了“太公分猪肉”。


640.webp (31).jpg

Mel与同来的德国朋友安娜一起围观亲戚们围着烧猪开始“太公分猪肉”。记者 明剑 摄


当大伙把猪头、猪尾分给Mel时,他乐得哈哈大笑。随即将这份猪肉转赠给了堂弟蔡石轩的媳妇红姐:“感谢你们忙前忙后,帮我操办这一切。”


640.webp (32).jpg

在“太公分猪肉”时,家人特意把猪头、猪尾分给Mel,他乐得哈哈大笑。记者 明剑 摄


行走在里溪村的公园与村道上,对比自己这四十多年来几次回乡拍下的相片,Mel感慨中国乡村的巨变。


“爷爷离乡时的屋仔树、爸爸打过水的古井依然在,现在的建筑、街道等景观更漂亮了,最大的变化是这里的人更自信了!”


与Mel同来的德国朋友安娜和在澳洲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华人朋友谭学镛说,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实地亲身体验中国的清明节。


安娜说: “在清明节,中国人不仅有隆重的祭拜祖先仪式,也是一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它让我感受到家庭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祭祀祖先的同时,大家一起到乡村山野行走,感受大自然,也是很惬意的一次踏青。”


640.webp (33).jpg

Mel与村里两位老人一起散步聊天。记者 明剑 摄


依依惜别的时刻,亲人们握紧了Mel的手:“常回家看看。” 不需要翻译,他们从彼此的眼神中读懂了对方。Mel微笑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