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由中山市文化馆举办的“首届中山非遗线上购物节”以直播的形式向市民展映了中山非遗的魅力。这是中山首次以在线直播和购物节的形式宣传本土非遗文化,以创新的理念为活化非遗开辟出了新的途径。
非遗从线下走到线上
“让非遗的传承人为我们讲解传统手艺,请本土的人气主持来串讲中山的非遗文化。我们的直播更重要的是宣传中山的非遗文化。”在中山市文化馆的演播室内,主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面工作的文化馆副馆长方文对记者说道。
看杏仁饼的打饼技艺;看醒狮的“坐头”功夫;看如何将手臂粗的粽子裹起来、再熟练地拆开;听醉龙舞省级传承人黄金渐亲自讲述的长洲醉龙故事、现场演示有着百年历史的醉龙舞步;听沉香文化馆馆长何峰分享土沉香的历史渊源、细品香道文化……在两个多小时的直播里,观众们一起感受了非遗传承人一双手和一颗心的“匠人温度”。6月13日晚,“中山市文化馆”“文旅中山”抖音号等四个入口同步直播,获得了总人气300万+的观看量。
“以前,文化馆所做的非遗宣传多是以线下为主,一场活动、一堂手艺课,参与的人数毕竟有限。”方文说,疫情期间市文化馆打造了“线上”多渠道非遗宣传的方式,近期更自主开发了“中山非遗”小程序,市民只要从“中山非遗”小程序首页进入,便可通过非遗地图、云游展馆、展演视频、文创手信、非遗讲堂等小栏目,全面迅速地线上观看了解和感受中山的非遗项目。
此外,在疫情期间市文化馆还开通了直播文化课程——“中山市文化馆云课堂”,将公益艺术培训服务搬到线上,云课堂由“文艺创作讲堂”“非遗讲堂”“艺术普及讲堂”三大部分组成,自开办以来在线收获了十多万人次的关注与点赞。
“我们通过云课堂,向市民讲述了咀香园杏仁饼、小榄荼薇花制品的制作技艺,讲述了传统醒狮和醉龙舞的故事,其中一期手把手教授大家如何做中山的传统食物栾樨饼,还讲述了几个小技巧,粉丝积极互动,参与度都非常高。”方文表示,购物节、直播与云课堂都是非遗文化活化创新的新形式,也让文化馆找到了新的阵地宣传非遗文化,“我们会将这些新形式一直保留下去,让更多的人关注和看到中山非遗的精彩。”
让非遗“走进”生活
非遗传承创新的出路不只是复制传统、再现精品,而是以活态流变的创新理念,紧跟时尚热点,持续创新,回归本质,关注生活,不断优化,跨界融合,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非遗独特的文化吸引力。
据方文介绍,自2009年起,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各镇区陆续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为非遗传承人开展示范、带动传承工作提供平台和场所,让更多年轻一辈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目前,中山市已有17个镇区建立了23个非遗传承基地。传承项目包括民俗、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类别。其中,崖口飘色、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中山咸水歌、醉龙舞传承基地被确定为省级传承基地。2012年和2015年,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基地、大涌红木家具传统雕刻工艺基地先后被省文化厅确定为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山市非遗保护中心每年会指导与监督各传承基地开展传承保护工作,使各个非遗项目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方文表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不只是放在那里的一本书、一段影片、一个文物保护点,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传承创新将是中山文旅人一直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