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城

新前进村:青山抱古祠,侨心系书香|文化兴城侨村行⑮

微信图片_20240927230945.jpg


“南山紫气贯前进,北岳彤云绕申堂。”村口牌坊上书刻的对联,道出了中山市坦洲镇新前进村群山环抱、雾气缭绕的图景。

申堂村牌坊。  南方+ 叶志文 拍摄秀山自古多绮丽。在坦洲金斗湾还是一片汪洋时,其北面五指山下的新前进村就已炊烟袅袅。600多年前,一批客家人迁徙至此开垦定居,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时至今日,新前进村成为中山面积最大的行政村之一,也是数千名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魂牵梦绕的故土。


微信图片_20240927230949.jpg

鸟瞰新前进村。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历史远去,新前进村处处留着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痕迹:几经修缮的余氏宗祠不远处,前进小学传来琅琅书声;30年前由澳门乡亲谭东汉捐建的申堂牌坊下,工业园区车水马龙……当宽阔大路修到了村口、铁炉山下建起了公园,倚卧山麓的古老侨乡仍眺望远方,盼望着归乡的游子。


金斗湾下谋出海


三面环山,山林青翠,走进新前进村,山水相融的田园风光,印刻着祖辈们世代劳作生活的痕迹。从耕田到出海的转变,也与新前进村背山向海的格局、古韵悠长的历史密不可分。

未有坦洲镇,先有新前进。《中山市坦洲镇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有周姓家族迁入香山县丰乐乡(今坦洲西北),而后分一房到五指山西南麓建立埔顶村,成为新前进村乃至坦洲镇域内最早开村的村庄。此时,距离首次有渔人来坦洲筑围造田还有330多年。

此后数百年里,周边的石塘、埔顶、申堂、沾涌等自然村落相继出现。直至今日,新前进村已下辖十七个自然村,村居沿着山脉延伸,东近岐澳古道,西至磨刀门水道,辖区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横跨内地通往港澳的多处要道。

坐拥山海、邻近港澳的地理格局,催生着向新探索的动力。“宁愿耕牛累死,也不让家乡落后。”村里流传的一句老话,浓缩着数百年里新前进人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

“我们村位置在山区,土地资源有限,造就了村里往外谋生走四方的志向。特别是从清朝开始,不愿意安守现状的年轻人,陆续跑出去谋生了。”新前进村党委书记陈锦彰介绍,大约在200年前,村中便开始兴起“下南洋”的潮流。清末时期的村民陈怀则是在家人的支持下,两赴墨西哥创业。成功后,他返回家乡,兑现了为乡亲们盖房建屋的诺言,成为在新前进村流传至今的佳话。

后来,个人出海逐渐演变成家族抱团创业。“往往是一个人发达了就会带动一家人出去,一家人发达了就会带动一族人出去,最后带动整个村出海。”原坦洲理工学校校长、学者方向东介绍,这类现象,与新前进村深厚的宗族意识有关。

新前进村自建村后,逐渐形成了陈、古、郑、黄等主要姓氏家族,人丁兴旺,祠堂、庙宇遍布村头巷尾。村内至今仍留存着龙溪陈公祠、可林陈公祠、余家祠等9处祠堂,以及沾溪祖庙、埔顶祖庙、龙塘祖庙等十余处庙宇。今天坦洲镇保存下来的历史古建筑,几乎均位于新前进村境内。屋内保存的活动留影、捐赠名单,见证了新前进村的开枝散叶,及其薪火相传的宗族之情。


微信图片_20240927230950.jpg

维成余公祠。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如今新前进村成为坦洲镇港澳同胞与海外华侨人数最多的村几乎家家户户有侨眷


古韵书香育翘楚


家家户户有侨眷,一砖一瓦皆侨情。如果要数新前进村华侨和港澳乡亲给家乡带来的最深刻印记,当属村中的教育事业。

走进位于新前进村的前进小学,连片的篮球场和小广场空间开阔,教学大楼、乒乓球桌等建筑和设施明亮整洁,西北紧邻着的便是400米一圈的标准体育场,校园的观感与一旁排布紧密的旧村居大为不同。

“不少设施和活动物资,都是侨捐来的。”前进小学校长郭炳森边走边指着操场主席台上的一块电子屏:“你看,这个也是侨胞乡亲捐赠的。”


微信图片_20240927230952.jpg

前进小学的不少设施和活动物资是由侨胞捐赠。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从1928年开办至今,前进小学走过了将近一百个年头。经历了多次搬迁、重建,最终在申堂祖庙旧址新建,前进小学也见证着新前进村和坦洲镇教育事业的从无到有,及其背后代代相传的桑梓情怀。

据《中山市坦洲镇志》记载,坦洲镇的教育机构始于晚清时期的申堂村办社学。1905年,申堂村的华侨和宗亲在村内余家祠、高家祠先后开办申堂社学,以教读《三字经》和“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为主。

数百年来留存下来的大量宗祠祖庙,成为新前进村人开办教育机构的重要空间。

民国初期,沾涌、龙塘等村出现了耕户以“围馆”形式的私塾,聘请塾师教学。在陈华桂等港澳同胞的捐助下,申堂社学于1928年搬迁至申堂祖庙,并改为“中山南乡区私立申堂初级小学校”,也即前进小学的前身。此外,陈华桂还在1933年捐资兴建了沾溪学校。

“新中国成立前的坦洲,大部分人都是文盲,听说新前进村这里有学校,一些外村人都跑来这里读书,甚至还有从斗门来的。”方向东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教育机构逐渐由私立转变为公立。村民口中常常提到的沾溪祖庙,也曾在港澳和海外同胞的帮助下多次重建,成为坦洲镇首个高中——坦洲农业中学的开办地。1982年,新前进村村民、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侨捐款筹集经费120万元兴办申堂中学,现已改办为前进幼儿园。

浓厚的教育底蕴,久久熏染着新前进村敢闯敢拼的后生们,涌现出了胡惠林、谭东汉、吴志伟等一批翘楚。

“为什么新前进村能有这么多外出闯荡的人?因为他们有不一样的视野。”今年81岁的郑观权,回忆着四五十年前自己作为坦洲镇侨办主任时的工作,仍对新前进村的侨胞和港澳乡亲们印象深刻:一度被谑称为“文化沙漠”的坦洲镇,竟也能走出一批操着流利外语的打工仔。

“很多从香港、澳门回来的乡亲,都会教同乡人说外语,口耳相传,村里不少人都会说一些英语、葡萄牙语,这样大家去港澳做生意就更方便了。”陈锦彰介绍,也曾有一些港澳和海外同胞回到家乡出任老师,例如从越南回乡的吴福祥,便曾在石塘的太朴祖祠做私塾教师,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教育水平。


侨乡新路再前进


乡土内外的同胞携手,让这个青山环抱的古村落,萌发着新的生机。

在新前进村的铁炉山下,一栋普通的建筑内却别有洞天:屋内设有1200平方米的展厅,陈列着用古猛犸象牙雕刻的工艺品,其中一件直径不过20厘米的“玲珑球”,里外雕刻了36层。

这是新前进村的澳门乡亲、著名猛犸牙雕非遗传承人吴志伟开设的万象堂牙雕展览馆。1994年,吴志伟从澳门学成手艺,回乡开厂授徒。多年来,吴志伟收到过各地以优厚条件邀请迁居,都被他婉拒:“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感恩这片土地,我哪里都不会去了。”近十年来,吴志伟向坦洲镇红十字会捐赠的雕刻工艺品超70件,拍卖所得善款超千万元。


微信图片_20240927230953.jpg

澳门乡亲、著名猛犸牙雕非遗传承人吴志伟在新前进村开设了万象堂牙雕展览馆。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不只有吴志伟,在一批侨胞乡亲的支持下,新前进村的面貌持续焕新:

香港乡亲、香港中山坦洲同乡联谊会会长胡惠林,先后捐款近千万元助力中山、坦洲慈善公益事业,其中捐赠100万元,分别成立新前进村枝埔经济社敬老助学基金会、枝埔埔顶敬老助学基金会,另斥资修建村道和排水设施;澳门乡亲、澳门中山坦洲同乡联谊会会长谭东汉,曾斥资兴建申堂牌坊、申堂涌尾灯光球场、申堂村内白石排水泥路等。两人分别在港澳牵头成立的同乡联谊会,也成为新前进村大批港澳同胞支持家乡建设的主阵地。

与此同时,新前进村利用起自身独有的山林资源与客家文化,在休闲文旅领域发力。

2020年底,铁炉山体育公园建成开放,园内设置了一个11人足球场、五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三个网球场、六个羽毛球场以及儿童游乐设施,吸引着周边村镇各年龄段的人群前来这处天然“氧吧”中运动休闲。


微信图片_20240927230954.jpg

铁炉山体育公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公园所在的新前进村沾涌村,是坦洲镇当前正在打造的沾涌客家文化村落,其三面环山,沾溪从村中蜿蜒流过,村中的沾溪祖庙、生态农场、客家古村落、快活谷、丘陵农田、果场等,组合成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生态景观带。


微信图片_20240927230956.jpg

鸟瞰新前进村沾涌村。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现在交通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澳门年轻的乡亲搬回坦洲住了,并且经常到这些文旅景点游玩。”澳门青年乡亲梁志伟,是新任澳门中山坦洲同乡联谊会理事长,他介绍,联谊会时常组织一批乡亲返乡,采摘水果、重走客家古村落。“继续建立乡亲们和家乡的联系,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梁志伟说。

兼具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今天的新前进村正集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气,在海内外乡亲共同筑起的侨乡“新”路上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