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中山(香山)交通十分闭塞,不似如今这般四通八达、澳门至石岐还没有直通公路。明朝中叶修建的岐澳古道崎岖不平、山路陡峭。村民运货至澳门需要肩挑手扛,往返花费一整天的时间。
岐关公司的客车。
修建一条连接岐澳的公路,是属于香山人出海看世界的百年梦。
1924年,祖籍在桥头村的华侨郑芷湘,从英国留学回国,任“两广”盐运署署长。见家乡交通不畅阻塞商机,他就任不久就辞归故里,为筹建公路奔走。1927年6月,郑芷湘与黄昌垣、郑礼卿、吴梅一等6人牵头,以募集民间股本集资的方式筹建中国第一家拥有自主路权和经营权的民营车路公司——中山县岐关车路有限公司(下称“岐关公司”),主营汽车运输。
岐关车路有限公司旧址。
“我父亲郑文联就在岐关公司澳门总站担任站长。他每天往返石岐和澳门,送一批又一批乡亲出海做侨商。”如今,年近70岁的桥头村村民郑炳照一边翻开《岐关路复议》,一边回忆,“父亲曾经说过,郑芷湘是一位有爱国之心的侨胞。那个年代,建设一条跨山越海的公路极其不易。”
《中山市交通志》记载,岐关公路建设总投资30.16万元(毫银),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公司成立之初,郑芷湘等6人只能承担出资1200元,而民间集股筹集的金额不到预计的三分之一。
岐关车站。
受英国股份制理念的影响,郑芷湘经营企业的格局更为开阔。他大胆创新了4种募股方式集资,包括:以名人入股作为号召提振投资者信心;新设“优先股”吸引乡亲优先投资;设立“农田股”让筑路所征农田折价入股,既解决征地问题,又筹集到资金;以高利率带动周边县人士、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侨胞入股。
1934年,岐关公司共募得股金103.731万元,保证了岐关公路的顺利兴建。1936年,这条牵动百余位乡亲参与修筑的岐关公路全线通车,成为当时全国唯一获得专营权的民办公路。如今,走进中山市档案馆,仍能看到岐关公司发行的股票。
中山县岐关车路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
千年桥头村,百载岐关路。
岐关公路,是近代连通中山和澳门的第一条公路,它一端连接国际化都市澳门,一端连接当时全国第一大县中山模范县,宛如珠链串联村落,成为岐澳两地居民人流、物流、信息流汇集的通道。
岐关车路有限公司新址。
某种程度而言,岐关公路为桥头人、香山人走向世界搭建了重要的通道。
时至今日,在珠海拱北口岸,属于岐关车站的百辆客车仍奔走在路上,每半小时就有一趟开往广州暨南大学的班车。站在桥头村古牌坊外,郑炳照指着路旁的老榕树说:“那就是桥头乡站。从车队跟班到司机、站长,全村过半数的青壮年都曾经在岐关公司任职。一家公路公司养活了大半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