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城

张应龙: 让“侨文化”反哺乡村振兴

“我们通常评估一个村落是不是重点侨村,关键看海外境外村民占比是否达到20%以上。桥头村境外人数是本村常住人口的近2倍,是名副其实的重点侨村。”广东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张应龙表示,梳理桥头村近百年的侨史,不难发现,桥头村的发展与村侨息息相关。


640.jpg


广东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张应龙。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民国时期,多位华侨捐资修建的侨房,从全日制教学场所到抗日游击队根据地,再演变成如今的“侨胞之家”。一栋侨房在不同历史时期为推动村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927年,归侨郑芷湘牵头修建了全国唯一获得专营权的民办公路“岐关公路”,为香山人走向世界搭建了重要通道;而今,港澳青年选择回乡创业,带来了咖啡厅、玻璃书屋、乡村民宿等新业态。


“发展侨乡,第一是侨文化的传承,第二是侨资源的挖掘,第三是以‘侨’为桥,为乡村发展助力。”张应龙认为,桥头村在不断挖掘和活化侨乡文化的过程中,以侨为“桥”,为港澳青年回乡创业提供了平台,推动了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张应龙表示,桥头村要持续发挥好侨乡平台、用好侨的资源,活化侨乡文化,借助海外侨胞、港澳青年带回来的新理念,结合当地文旅产业需求,推动乡村发展。让侨乡文化真正反哺乡村振兴,实现双赢的局面。


【足迹】


桥头村是名副其实的侨乡,全村户籍人口1167人,旅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人数超2600人。其中,华人华侨约100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哥斯达黎加等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