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人

民众镇菇农梁秀玲苦心摸索出黑皮鸡枞菇的种植经验,并将其分享到肇庆贫困村带动当地脱贫


   梁秀玲在养菇基地接受采访。

在民众镇新建村的中山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农业孵化基地中,阴凉的种植大棚里,白色菌包被整齐埋入褐色土壤中,而梁秀玲站在中央,正指挥着工人们开展种植工作。

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偶然品尝到黑皮鸡枞菇后,梁秀玲决心转行成为一名菇农,黑皮鸡枞菇成为她开启创业致富大门的“金钥匙”;面对贫困户和困难人群,梁秀玲也热心伸出援手,大方分享自己种植的经验和技术。

摸爬滚打,闯出种菇致富路

“三指高的黑皮鸡枞菇就可以采摘了,否则就会开伞,不仅影响卖相,滋味也大打折扣。”半蹲在田畦旁,梁秀玲轻轻将鸡枞菇连根拔起并利落切掉根须,她笑着递了过来。生的鸡枞菇较为爽脆,但煮上一分钟,口感就变得滑嫩,滋味也产生了巨大变化,蘸一点酱油和芥末,便是让人食指大动的美味。

“我在江门第一次尝到黑皮鸡枞菇,就被它的滋味征服,才决心成为一名菇农的。当时没有太多经验,在摸索中吃了不少苦。”今年42岁的梁秀玲是民众镇浪网村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她就跟着家族一起培育、销售民众草菇,2017年,她毅然决然丢开在东莞的业务,开始专注于鸡枞菇的培育。

从篮中拾起新鲜的黑皮鸡枞菇,梁秀玲熟练地将根部修整为铅笔状,她笑着说,这样的鸡枞菇卖相好。我是中山市第二批尝试黑皮鸡枞菇培育的菇农,它就像一个婴儿,热了要降温、冷了要保暖。为了摸清它的脾气,我在大棚中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不舍得离开。” 梁秀玲介绍,黑皮鸡枞菇生长的室温要低于30摄氏度,地温要低于25摄氏度,也正因如此,她在第一次种植就吃了亏,出菇日期比原计划整整推迟了15天,“这次教训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恒温的重要性,当时还不知道可以用空调来保持温度,我们就采取了烧炭火的‘笨办法’,每天晚上都派人看着炭火和鸡枞菇,生怕它冷着。”不仅如此,梁秀玲也在种植大棚中特地划出一块试验田,在其中验证自己的种种猜想,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她基本摸透了鸡枞菇的生长规律,收获时,一亩地的月产量可达6000斤,一年盈利8万余元,菌包的出菇率也达到喜人的95%,“黑皮鸡枞菇味道鲜美,烹饪方法多样,我计划在今年12月推出以鸡枞菇为主角的鸡枞菇宴,让更多人品尝到它的美味。”梁秀玲说。

热心助人,携手共奔小康路

上午10点多,员工吴叔(化名)已经在岗位上忙碌着,包装菌种、采摘新鲜鸡枞菇,入职了一段时间的他愈发熟练,“由社工推荐过来就业的吴叔是新建村的低保户,得知他的处境后,我欣然接纳吴叔成为公司的一员。尽管有一定年纪,腿脚也不太方便,他工作起来特别卖力。”梁秀玲告诉记者,当鸡枞菇种植的事业逐渐步入正轨,她萌生了提供岗位、让困难对象靠双手致富的想法,“岗位主要面向低保、困难对象以及需要再就业的妇女,局限于多种因素,他们往往很难获得工作机会。不过,我们专门制定了一套考核标准。”梁秀玲说,公司的工作时间相对灵活,这一类员工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工作,公司也根据实际结算日薪,“我希望借助这种方式鼓舞大家用劳动换取工资,而非一味等候别人伸出援手。”

梁秀玲的援助对象并不仅限于中山,从2018年起,她便活用自己培育黑皮鸡枞菇的经验和技术,支援肇庆市德庆县永丰镇斗村村、横山镇大良村的脱贫攻坚,“在斗村村、大良村建设起种植基地后,我们便毫无保留地提供黑皮鸡枞菇的菌包,也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带动当地近100名贫困户参与到种植基地工作中。”梁秀玲自豪地说,斗村村在第一造黑皮鸡枞菇种植中投入了48万余元,但第一年的收益已经接近60万元,第二年则取得了近100万元收入的好成绩,“即使斗村村、大良村实现了脱贫出列,我们也不会停止对他们的资源、技术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