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人

打过硬仗垦过荒 四世同堂享小康

“老头子,你看,党和国家都记着你呢。”快80岁的吴金莲拿起刚收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给病床上的老伴陈绍裘看。

11月3日上午,火炬开发区医院住院部,记者见到了这对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热血的八旬夫妇。陈绍裘1951年参军,参加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又响应国家“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号召,和妻子扎根在广袤黑土地上创建“北大仓”。如今老人四代同堂,随大儿子常住中山,幸福和睦。时代沧桑巨变,他们是见证者,更是令人敬佩的奋斗者。


   陈绍裘老两口逛花市。 受访者提供

●老兵收到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这枚“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是前两天陈绍裘在黑龙江双丫山农场代寄来的。奖章十分精美,有志愿军战士、和平鸽、鸭绿江等元素。纪念章收到之后,整个病区都知道了,医生、护士们也都来瞧,对这位老英雄肃然起敬。

因为患有肝硬化,85岁的陈绍裘在家人的陪护下,已经住了十天院,现在情况好转,精神不错,正在康复中。

陈绍裘1951年1月参军,当时才15岁。他参军的那个春天,正是抗美援朝最为艰苦的一段时期,缺粮少枪,战斗激烈。他参加了第三次战役,曾随部队步行1000公里去司令部,曾数月没洗澡浑身长满虱子,吃的是炒米炒面。因为缺乏维生素,“很多战士得了夜盲症,一到下午四五点,就领着他们去吃饭。”头顶上经常有美军飞机飞过,不时丢下几颗炮弹。因年纪小,留在警卫连,还被派过任务去看守特务。

参加完抗美援朝战争,陈绍裘去了河南洛阳读书。

●响应国家号召夫妻俩扎根北大荒

读书期间回家乡湖南浏阳探亲,陈绍裘认识了小他5岁的吴金莲,二人自由恋爱。吴金莲是家中独女,初中毕业,18岁入党,也是一名热爱进步的年轻人。

1958年,王震将军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垦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北大荒,千古荒原,冬天寒冷、夏日酷暑,著名诗人郭沫若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诗篇《向地球开战》,为离队北上奔赴北大荒的战友们壮行。

陈绍裘就是这10万官兵中的一员。1960年,与陈绍裘结婚后,吴金莲也随之跟着到了北大荒。“第一眼,眼泪就掉下来。”从山水秀美的家乡浏阳来到一望无际的东北荒原,除了一排排低矮的茅房,啥也没有。掉过一次眼泪便再没有抱怨,他们同上百万名开荒者一同,把青春和生命融入了北大荒,就连抚育的四个子女,也分别在名字中嵌入了“北”字,分别是北方、北林、北宏、北杰,盼望在北大荒出生的孩子们有宏大志向、杰出作为。

在几代人的接力下,这片黑土地变成了如今的“中国大粮仓”,创造了人类垦殖史上的奇迹。

吴金莲因为上过初中,先是当了老师,又当上了校长,“走在大街上,我们那个片区的人,见到我妈,都会喊声吴校长好,比我爸有名。”小女儿陈北杰如此这般夸起妈妈来。

●家风传承一大家生活齐奔小康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看到,除了陈绍裘的小女儿陈北杰在全程陪护外,儿子、儿媳、女婿也在不同的时段来探望老人。说起老人的子女们,护士也点赞,“他们把老人照顾得很好。”

由于老爸生病上下床困难,陈北杰每天要给父亲喂水喂饭,父亲常常大小便失禁,也都是及时清理。每天还定时帮父亲按腿按脚,擦药泡脚。

“孝敬老人,这也是从我父母身上看到的。”印象中,妈妈将年迈的外公接到东北养老时,家中不是很富裕。当地不出产大米,为了照顾吃惯大米的外公,妈妈把有限的工资拿出一部分来买大米,保证每顿饭都蒸一盒米饭。“我们小孩子当时特别馋,但米饭必须只能是外公吃。”而且当时月工资只有30元的妈妈,每月拿出10元给外公买零食。

所以,如今父亲、母亲身体抱恙,也得到了子女们的悉心照顾和关怀。今年陈绍裘老人住了四次院,每次都有子女陪护身边。

“我最自豪的是生了2个女儿、2个儿子,他们如今长成了我心目中的‘四棵大树’。”吴金莲掩盖不住对子女以及孙辈们满满的自豪感。听了很多关于老爷子参军的故事,大儿子陈北林也参过军,陈北林的儿子也在上学的时候入伍,一门三代都有军人。

陈绍裘夫妇的四个子女在不同的岗位兢兢业业,如今定居在不同的城市,北京、湖南、中山、珠海。如今,孙辈们也成长起来了,有的在读博,有的留学,有的从医,陈绍裘的大女儿北方也有了自己的外孙女。“两个老人言传身教,从他们身上我们继承了更多是精神上的财富。”陈北杰说。

每年,这个四世同堂的一大家人,都会从天南地北赶来相聚,听两位老人讲讲过去的奋斗故事,再叙说当下各家的生活变化。“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吴金莲老人这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