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中山公祠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30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中山籍华人移民印尼最早的是在清道光七年(约1888年)。(以公祠内保存的清代道光七年墓碑为证)。
我中山同乡南来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多是机器技术人员,年纪大者多由北方唐山聘请而来。年轻者即由香港转来,他们多数集中于港口船坞各大工厂工作,生活稳定,可以说安居乐业。生活较好者每逢周日早上必到同乡开设的中兴客栈饮茶,谈天说地,其中有事业成就者如梁炳农、梁炳传、谭以回、何辉如及黄桂昭等五位,闲谈中常提及组织会馆事宜,因同乡南来者已接近百位,何不参考美洲火奴鲁鲁的中山同善堂的组织。经其一提大家都同意,于是集会研究筹建会馆及筹划资金来源等到工作。最后决定每位同乡以捐一日工资为标准,多者为乐善。
当时在1912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在中兴客栈推选上述五位乡亲负责筹划创办工作,就这样我们中山公善堂的会馆成立了。该会馆是印尼唯一的中山乡亲组织,入会乡亲多是机器技术工人,集中在船坞各大工厂工作。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南侵荷印政府投降,所有华侨的团体和学校都受到日本军阀命令禁止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同乡们的群策群力和团结,停止活动三年八个月的会务又恢复起来。随着会务的不断发展,本会于1946年向印尼政府文教部申请开办学校,名称中善学校,内有幼儿园至小学六年级。1965年印尼政府采取极端的反华排华政策,所有华人社团、学校、华文报刊全遭封杀取缔,十万华人被迫回国,中山公善堂不能幸免,活动被迫停顿。经过各方长期交涉,全无效果,无望争回会馆及学校。
至1984年,在十多年间同乡很少联络,乡情越来越淡,如散沙一般,年青者更远离亲情。幸有十位同乡经常有联络,如欧阳锦新、严升生、欧阳社庄、李满堂、陈伟忠、蔡杏供、陈国如、蔡杏南、李瑞芝、严天扶。他们经常集中研究再建会馆事宜,经几次商谈,决定组织筹委,向同乡筹集资金。后决定在山顶建筑会馆,此地比较城市价廉三到四倍。1984年4月开始在笑巴纳建筑,建筑时由十位委员轮流监工。至该年12月成功建成会馆。1985年正月宣布成立为“中山公祠”。该公祠离雅加达80多公里的旅游胜地本哲(PUNCAK),是一座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平房,并在祠内供奉先人骨灰,祠内还设有客房,以供每年清明祭祖,临时投宿之用。
该公祠入伙后由蔡杏祺、欧阳社荘、蔡杏南负责与各仙友家属,将各处仙友灵骨搬到火葬场火化才放入本公祠各灵位,同时决定每年清明节举行春祭慰灵。由于会务迅速发展,我们于1990年再建筑一幢会所相联。从1987年至1997年先后有五位同乡会梁兆坤、林根、陈监泉、马太太、刘合,因生活困难无依靠,申请本公祠帮助。经本公祠核查,同意收留在公祠养老。至2000年四位养老者先后逝世尚存一位刘合仍在公祠。至2002年10月已有707位仙友骨灰放于本公祠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