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界人物 >> 正文  


菲岛抗日英雄李炳祥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30日 作者:郭昉凌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李炳祥---.jpg


  人物简介:李炳祥,菲律宾归侨,1905年生于菲律宾马尼拉市,1924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共党员,曾为苏联顾问鲍罗廷的英语翻译,1927年返菲律宾从事革命活动。1946年从菲律宾回国,继续从事海外华侨工作。因在菲岛抗日有功,1988年夏,李炳祥获菲律宾退伍军人总会追授予立功奖状和奖章,

 

  祖籍南朗岐山李屋边村的李炳祥(又名永孝),于1905年8月1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市一户华侨家呱呱堕地。李炳祥父亲是个轮船锅炉修理技师,是位思想开明的洪门致公堂成员,育有二男二女,炳祥为长子。其母善良贤淑,虽是文盲,却很重视儿女的教育,在四兄妹出生前,夫妇就约定:生男不留辫,生女不缠脚,男女都要受教育。李炳祥的父母担心儿女们长期在菲律宾生活会忘掉自己的祖国,待李炳祥长到17岁,便送他和他的弟弟回国念书。随后,又把他的妹妹锦蓉也到上海上中学。

  生在海外的李炳祥,对祖国始终怀着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他回国后,先就读于上海复旦中学,后转入青年会中学。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他立志要寻求救国真理。1924年,他参加了在国共合作条件下创办的上海大学的夏令讲习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是年秋天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共党员。他参加革命后的第一件工作是在永安公司楼顶上向南京路散发传单,声援日本纱厂工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罢工。在上海杨树浦开展工人运动时,与王亚璋相识相知,志同道合终使他们结为连理。1924年11月“上大”办地平民夜校改组委员会时,李炳祥被推选为委员兼总务主任,随即被党组织派往《国民日报》,接替施复亮编辑《觉悟》副刊。由于他祥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国语,1925年春受陈独秀委派到驻张家口的冯玉祥部任翻译。他到达北京后,被李大钊先留下暂时派往苏联驻华大使馆工作,期间还常给宋庆龄送各种资料和做联系工作,直至同年8、9月间才到达张家口。1926年春,中共中央安排李炳祥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当翻译,并随同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顾问团一起北伐。北伐后,受中央委派到汉口当苏联顾问鲍罗廷的英语翻译。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叛变革命,形势越来越恶化,中央决定让李炳祥随鲍罗廷由蒙古撤回苏联,然后留在莫斯科学习。但因当时其妻子王亚璋已怀孕,不能长途跋涉过沙漠,经周恩来同意,返菲律宾从事革命活动。

  李炳祥妻子王亚璋也是个风云人物,1902年出生于浙江定海,曾就读于宁波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定海县立女子小学任教时,参加过要求收回胶济铁路等爱国运动。1924年入读上海大学,期间投身工人运动。1925年5月当选为上海市总工会委员,在五卅运动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月调汉口从事女工运动。同年4月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被列入南京国民党中央“四一九”通缉令中首批通缉的共产党员及“跨党分子”197人的名单中。后经周恩来安排,随丈夫李炳祥转移菲律宾马尼拉,改名芝宇,在华侨第一女子小学任教。

  1928年,李炳祥夫妇通过筹办夏令讲座班,引起了在马尼拉市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CY)驻菲支部的注意,炳祥被吸收参加团的领导工作,与团支部负责人之一许立共事。尔后,他又与当地的菲律宾总工会等组织的进步领导人取得联系,商定建立统一组织事项。年底,菲律宾总工会和华侨胞工人协会召开联席会议并发表联合宣言,于1929年国际劳动节当天在马尼拉市的一家戏院行了华菲工人阶级大团结庆祝大会,把菲律宾职工运动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为后来华侨与菲律宾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武装斗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30年代起,目睹日军入侵中国东北、上海、华北……身在异域的李炳祥积极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为维护华侨的权益,动员华侨支援祖国人民的抗日事业而努力奋斗。出生在马尼拉的李炳祥会讲加禄语和英语,后来又学会了西班牙语,这使得他在当地从事各种活动十分有利。1932年“一二·八”后,李炳祥在马尼拉创办了一份英文日报,宣传抗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在鼓动菲律宾的舆论同情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1935年,在李炳祥等推动下,菲律宾华侨工会同上海宋庆龄领导的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取得联系,在菲律宾成立了该会的分会。华侨中的进步力量还同中共驻第三国际代表团在巴黎办的《救国时报》建立联系,在当地积极推销这家报纸。李炳祥一心只为抗日救国,可谓出钱出力在所不惜。他利用社会关系在一些公司任职,收入除极少部分供家用外,大部份用于支持进步活动和从事进步活动的朋友。为了节省开支,他晚上返郊外住家时,往往坚持步行不乘车,终于积劳成疾,患了多种慢性病。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菲共吕宋局委员许立(又名许敬诚,其妹妹李锦蓉之丈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联络部副部长)等在发动华侨支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李炳祥等人的努力下,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于1938年5月1日,正式宣告成立,并作为团体会员加入菲律宾无产阶级总工会,聘请许立、李永孝(李炳祥)为该会顾问。他们利用此基地,举办理论学习班,创办美范印务馆、建国中学、民族夜学和国防剧社,出版《建国报》刊物等,宣传抗日救亡,动员侨胞抵制日货,发动华工捐献支援祖国抗战。身为旅菲律宾华侨劳工团体联合会顾问的他,努力动员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抗日进步力量,发动华侨募捐支援八路军和新四军,并组织了一批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新四军。皖南事变的消息传到马尼拉后,炳祥与许立等发动侨团发出声讨磨擦分子破坏抗战,通电声援新四军,继续募捐支援新四军。此外,还创办《建国周报》,推动旅菲华侨的高级知识分子成立了中国之友社,经常组织举办“中国问题”讨论会,编印以英语为主的宣传手册,向国际友人宣传中国抗日形势,并组织考察团到中国武汉、徐州等地考察中国的抗日情况。他的妻子王亚璋先是担任了中国妇女慰劳前线抗日将士慰劳会菲律宾华侨分会委员兼任组织部副主任,积极募捐(包括为新四军筹款)和组织华侨妇女制作救护物资寄回祖国抗战前线;1941年底日军侵入菲律宾后,多次组织华侨代表到农村慰劳菲华侨抗日游击队;1944年11月到中吕宋岛参加华侨抗日游击队,做俘虏日军教育工作。

  1942年1月2日,日军占领了马尼拉,菲律宾人民即在中吕宋组织菲律宾人民抗日军。当时,华侨民主运动的代表人物李炳祥与菲共吕宋局委员许立等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积极发动为避免日军的屠杀而由马尼拉撤至中吕宋的华侨青年,成立了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队(简称华支)。中国侨民组成独立的抗日队伍,在异邦山河与当地人民一道开展抗日游击战,这在华侨史上绝无仅有的事。华支于1942年5月19日建立,被编为菲律宾游击队第48支队,“48”含有尊敬中国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意思。由于这支队伍能征善战,纪律严明,能吃苦耐劳,在3年余的时间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260多次,歼敌2020人,战绩辉煌。

  菲共吕宋局翻译李炳祥任华支与菲律宾人民抗日军总部的联络员,参加领导这支队伍转辗战斗。此期间,他虽几次被日军扣留,但每次都机智地逃脱了。1943年3月,日军为对付菲律宾人民抗日军的“雨季攻势”,向中吕宋开展全面清剿,调动了5000兵力和同等数目的伪保安队,同时出动飞机轰炸配合,对以阿拉悦山树林为中心,进行长达十天的围剿。当时,李炳祥欲与几位菲律宾人一起冲出封锁线时,而同伴却决定向敌人投降,坚持不降的李炳祥只得独自在巴公西吉村的大草地藏了两天,由于人生路不熟被敌人抓获。李炳祥被捕后,日本兵把他吊起来,用粗皮带的铜头打他的脸,致使他右眼留下了一道疤痕。尽管遭受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仍坚持革命气节,不暴露身份,称自己是菲律宾人,信奉天主教,由于马尼拉出生的李炳祥加禄语说得很流利,敌人难于分辨真假。几天后,敌人闻风游击队来了,来不及把他处理掉就赶紧逃跑,李才摆脱了毒手。

  李炳祥待人热情,善交朋友。在恶劣的环境中,李炳祥对战友表现出真挚的情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的一天,日机正轰炸马尼拉,一位战友的家属从香港抵达马尼拉,要派人接船。他接到通知后,为了战友,竟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到码头将其家属安全接回来。有一段时间,在菲岛的战友处境困难,经济拮据,炳祥当时在一家外国轮船公司当代理商,每月仅收入1000比索(时值美元500元),他除留下200比索供家用外,其余的全用于帮助失业或困难的同志。他象兄长关怀弟妹那样关心战友。大家都称他为李大哥。

  1945年1月,美军在菲律宾重新登陆。2月4日,华支和菲律宾抗日游击队进入马尼拉城,华支占领了伪华侨协会,升起第一面中国国旗。当天的《华侨导报》出中英文号外多次。这时,李炳祥负责对美军、菲律宾政府及华侨各界进行联络工作。由于他态度稳健持重,应对得体,各方人员对他都有好感和信任,使华支在美军进入城后仍保持有武装的合法地位。尔后,派华支6个大队配合美军11空运师,开赴南吕宋共同向山地搜索,肃清残敌。菲律宾光复初期,华支向美城防司令提供了日军的数量和驻地、军火库等准确情报。当肃清了中南、北吕宋残敌后,美军要求配合作战的游击队在离开前都要把武器交还,唯独华支被允许全部人员携带武器,告别美军开到墨菲兵营集中。这在当时是对华支特殊的尊重。菲律宾临时政府内部还规定华侨商店开业,须经华支开具在沦陷期间无“资敌”行为的证明,才准营业。可见,李炳祥的对外联络工作是十分出色的。日本投降后,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到菲访问,李炳祥即去拜访他。李与斯诺早在1940年新西兰作家艾黎赴菲募捐搞“工会”时就已认识,老朋友相见,自然十分高兴,李向斯诺介绍了华支的情况。此时,蒋介石在国内积极准备内战,国内的政治形势变化立即反映到菲律宾华侨社会,美军中的一部分人在马尼拉组织了“中国问题”的辩论会,李炳祥积极参加这些辩论会,对揭露国民党挑动内战的阴谋起到很好的作用。

  1946年底,由于身份暴露,李炳祥从菲律宾转移到香港,在华南分局领导下继续从事海外华侨工作,后从香港转往解放区,曾在北京协助筹备亚澳工会代表大会和亚澳妇女代表大会。1950年后在中央机关工作。由于多年在艰苦的环境下的紧张工作,李炳祥身患多种疾病,终于在1957年秋因风湿性心脏病发作而瘫痪,1959年6月12日病世,享年54岁。

更值得人们尊敬的是,李炳祥还影响了家人参加革命和投身抗战。李炳祥的妻子王亚璋在二战结束后,从中吕宋岛回到马尼拉从事华侨中上层妇女工作。1949年初经香港回北京,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同年11月曾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团员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澳妇女代表大会。后历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员、机关学校校长等职。1982年底离休。弟弟李炳仪定居菲律宾,是化学工程师,曾积极支持抗日工作。大妹李锦蓉(1909—1999),马尼拉出生,1925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被保送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张闻天、蒋经国同班,1927年回国,后撤返菲律宾,在菲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先后在北京革命博物馆、中联部工作。其夫许立回国后曾任中联部副部长。二妹李锦苏(1911—1999),马尼拉出生,在菲积极抗日,回国后在中联部工作。大女儿李丽君,自小参加抗日活动,回国后曾任归侨联合会联络委员,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离休。二女儿李利群,自小参加抗日活动,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副教授。

生于异域的李炳祥对祖国一往情深,自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至离世,35年忠诚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人民,尤其是在其第二故乡菲律宾从事抗日和进步活动,为动员华侨支援祖国抗日事业和捍卫菲律宾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子,更是一个坚强的国际主义战士,因而也赢得了菲律宾人民的尊敬。1988年夏,李炳祥获菲律宾退伍军人总会追授予立功奖状和奖章,表彰其在菲律宾抗击日寇的战斗中所作出的贡献。这个奖状和奖章虽在他身后30年才转送到他在北京的家属手中,但菲律宾人民对他的怀念之情依然是那么的浓。奖状的译文如下:

  菲律宾退伍军人总会立功奖状

  谨以此立功奖状授予华支游击队的李永孝少校(编号42288),以表彰他在菲律宾抗击日本皇军为争取自由而战斗中所作的英勇贡献。

  这位军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不凡的领导素质和军事才能率领其部队抗日;领导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华人游击队在菲律宾南吕宋的塞拉马德雷山和中吕宋的阿拉悦山作战。

  这位这官积极勇敢地参加了解放吕宋的许多城镇的战斗,尤其是洛斯曼纽、仙沓古律、内潮、马尼拉市、仙彬兰洛和红奚礼示。

  此奖状1988年6月17日颁发于菲律宾马尼拉市。

  推荐者:                       批准者:

  奖状颁发委员会主席             乌甘布上校

  未拉惹上校               (会长)

       

     作者是历史副研究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办公室主任、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山市乡土影视文化促进会会长。


上一条记录:【岐海侨音·全委会特别报道】我与侨联的故下一条记录:【侨界风采 抗疫先锋】黄丹平:请战驰援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