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玉祖居地:南朗左步村访幽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4日 作者: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来源: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 文/魏静文 图/吴飞雄
南朗左步村,最早建于明代成化年间。位置处于丰阜湖古涌南岸码头(俗称“埠头”)左侧,在清代得名左埠头,后又写左埗头,宣统二年(1910年)改为左步,沿用至今。当年的码头,现在已是村前的农田,真可谓“沧海桑田”。如今村里有人口1200多人,390多户,主要为欧、孙、阮三大家族,杂姓也多,农产、花产以及耕地出租为村里的经济支柱。
左步村,地形就像一把张开的扇子,“扇柄”处是村里的百年风水林,从高处俯瞰着阮、孙、欧三大族人的繁衍生息。这片
《阿凡达》的精灵树
从埠湖医院门前的路一直往前,路边的细叶榕像要延伸到天边,一路阴凉。道路两边,拖拉机轰鸣,一幅春耕的热闹景象。前行不过
上山的路,本来并不太难,有村民的果园就在风水林边上,沿山修的水泥路可以通汽车。但我们选择一条可以在树木下穿行的小径行走,这样得到了另一个收获——近距离接近了电影《阿凡达》里出现的“精灵树”。
看了电影《阿凡达》的观众,会记住这么一个细节:盘根错节的圣树须根紧密又细致地缠绕,在黑暗的映衬下闪闪发亮,圣树的种子像海底的浮游生物一样漂浮在微微发蓝的黑夜苍穹……在大家的祷告下,“阿凡达”杰克睁开了琥珀色的眼睛。
在左步这个林子里,高大茂密的树上,缠绕着密密麻麻的蔓藤,而且蔓藤丝丝倒垂下来,悬在半空,细致又密匝,人走过,就轻轻地拂到你的脸上,这时,在幽暗的林子下,又有蝴蝶蹁跹,鸟儿鸣叫,你真会觉得自己宛如置身于潘多拉星球纳美族人的家园里。
老树阅尽数百年沧桑
风水林有多长的历史,寻访不到答案,左步在明朝成化年间(1447年-1487年)立村,按照“先有林后有村”的传统推算,这片林子至少也是500年的历史。
沿着小路曲折向前,我们看到的苍劲斑驳的秋枫树、棱角分明的皂角、还有朴树 (一种能长
说到朴树,陪同的村干部告诉我们,这树的根、皮、嫩叶以往常被老人捣烂,外敷在水火烫伤的伤口上,有消肿止痛、解毒治热的功效。在村干部阮健卫的眼里,风水林不仅是村民的医药库,也是孩童的乐园。早春时节在林中寻觅蕨菜喂猪,春夏之交到林中采摘蘑菇,秋天则是果实累累,种种不知名的野果令人馋涎欲滴。
走到山顶,可见有些老树雷劈虫蛀,树身中空,里面已朽烂发黑,仅剩树皮,但岁月虽如此无情,可绿叶依旧在枝头绽放!风水林边还有一些旧坟,村中人事更迭,生老病死,而林中的老枫树、老樟树,却依旧春华秋实,泰然自若,阅尽沧桑,犹似得道之仙,超然于尘世之外。不由得不让人敬畏起来。
“合生”树或将成为风水林公园的起点
风水林的西北角下,还有一棵榕树,也是作为风水树的一分子。这棵榕树,须根苍劲,树枝遮天蔽日,但细心人会发现,这树竟然有着两种叶子,原来,该榕树内还“抱着”一棵龙眼树。
如今,村里人已经给这棵榕树砌了围基,周边种上些花木,成了公园。按照村里的规划,这个公园会延伸到风水林内,打算在风水林里修些小道阶梯,成为村民休闲散步之地。
◎人文故事◎
三姓鼎立催生几多故事
站在高处,你会发现左步村地貌像一把东西张看的扇子,风水林就处于"扇柄"一端,村子纵横的小巷就是"扇骨"。村干部会告诉你,村西是欧姓族人的聚居地、村中是孙姓人家、村东多阮姓。关于左步村姓氏的构成,村名歌《东乡歌》有唱:"左步头阮氏,欧家与姓孙,杂姓人家多,烟户并相连",形象地点明该村三姓鼎立,多姓共处的格局。而村里的许多景致,也与"三"有关,如三寺庙、三故居、三姓大祠堂。
村里多游子寺庙常祈福
占地最大历史最远的寺庙是村西的北极殿,这个寺庙建于明朝,光绪年间重修。地基是大麻石。正门的对联是"道握天枢静,灵昭地轴新",门楣处是"竹林七贤图",画里的嵇康、阮籍一帮人正在野外下棋饮酒好不欢乐。走进殿内,是一座石刻屏风门,穿过屏风,才见正殿供奉的玄天上帝。
与北极殿呼应的,是村东侧的武帝庙。这个庙就在风水林下,有一道侧门通往山上。武帝庙的正宗是"金花圣母",旁边有18女子的塑像,神态生动,或抱孩子,或对镜梳妆,或手执金元宝,或提称给孩子称重……村干部说,这就是"十八奶娘"。
还有一个天后庙,处于村中间的位置,面积最小,但香火却很旺。近前,可见香烟袅袅,墙上还贴有一些祈祷用的红纸,寄语着人们的心愿,如"出门平安"、"海外顺利"。村干部介绍,左步村的华侨很多,孙姓几乎每户都有人在国外,现在村里人也多外出打工,外面的游子成了村里人最大的牵挂。
一姓一祠堂间间有风云
左步村的祠堂不少,曾经有10多座,如今保留最完好有三家,便是三大姓的大祠堂。
"欧氏大宗祠"就在村口位置,名称为欧初题写,是二开间二进的布局,青砖石柱大木梁,古朴而气派。这祠堂最早建设于清代,2001年进行了重修,镶嵌在墙上的碑铭里说:"欧氏大宗祠,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宣扬革命的场所"。原来,广州出生的村人欧初,在18岁回到老家参加抗日,沦陷期间,欧初曾带上他的战友,经常摸黑抄小路从五桂山根据地来到欧氏大宗祠,乡亲们从家里搬来小木凳坐在祠堂后座,有的就坐在天井周围的石级,有的战士们与席地而坐的乡亲促膝谈心,倾听村民反映日伪在南朗一带的动静。
有至今保留在村里的照片为证,1912年5月,孙中山和夫人卢氏,孙眉和夫人谭氏等一行人,到左步村祭祖,并在孙氏祠堂前合影。原来,元末乱世,当孙氏五十七世祖迁徙到香山时,第一个落脚点就是左步村。之后孙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孙中山的父亲把家迁到数里外的翠亨村。
但孙中山先生当年祭祖并留影的宗祠,在上世纪50代被拆。建起了一座砖瓦结构的旧学校,如今旧校舍也被废弃,不过当年祠堂的麻石墙基、石鼓还在。直到1992年初,孙氏族亲为了纪念先祖和孙中山,于是发起重建。海内外乡亲自愿乐捐,便在村中位置的一空地动土。二年后建成一座有天井、前后堂、凉亭和庭院,款式有别于古祠的新纪念祠。
孙文谒祖祠的旁边,是阮氏大宗祠,看起来最为古旧。大门紧锁,从门缝里看内里空空,但大门左侧画有"渔樵耕读",右侧有"竹林七贤",倒也雅致。
名伶香消玉殒片羽难寻
在左步村,除孙中山外,有三个名人不得不提,分别是阮玲玉、欧初、方成。
欧初,曾经的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长,左步人。他广州出生,广州沦陷后回到左步村教书,参加抗日,期间参加并指挥了许多神出鬼没、以少胜多的游击战例。如今,欧初的故居还在,一间占地不到100平方米的老屋,隐匿在一条巷子里,要不是墙上挂有石刻,路人真会匆匆错过。
漫画大师方成也是左步人,他原名叫孙顺潮,"方"是母姓。他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学的是化学专业,业余时间却都用来钻研画艺。1942年毕业后,终生从事漫画艺术。方成的故居也还在。尽管锁着铁栅门,但还是能看到正厅的摆设。大厅正面整整齐齐地挂着两排先人画像,听说都是方成的亲人,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大哥大嫂等等,厅的两侧,还有古色古香的桌椅。不大的房子,却配有一个100多平方米的花园,养着家禽,种着瓜菜。村干部说,这故居是后来重新在旧址修建的,方成生活的老屋,早已遭白蚁侵袭。如今看房子的,是方成的亲属。
我们只有来到左步的"阮氏大祠堂"前,期待在这里可以"揾 "到一丝阮玲玉的痕迹。然而,祠堂荒芜空空如也。但就在祠堂前的大榕树下,我们遇见了一位老人,阮玲玉的堂侄子阮老伯,他已经82岁了,开始并不愿意搭理记者。他说最近10多年,从台湾、香港包括北京都来了不少人,都向他打听阮玲玉的故事和故居,他懒得诉说了。
经不住"磨",老人终于开口,说他只是听说她回来过一趟,但他并没有见过堂姑阮玲玉,知道她曾经寄过钱回来。其实,那是1930年底,为了拍摄《一剪梅》,阮玲玉随联华的外景队南下回到她的故乡广东。阮老伯说阮玲玉的祖居已经拆了,而拆的人正是阮老伯的父亲,阮老伯说父亲年轻时喜欢赌博,没钱的时候,就把堂姑的房子拆了卖木梁。
老人就是不愿意带我们去阮玲玉祖居旧址,我们只能求助村干部,在村干部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一个被围墙围起来的小空地,空地五六十平方米,中有一口水井,这就是阮玲玉故居旧址。村干部解释说,阮玲玉的父亲是一木匠,去了上海打工,动身上海前屋子卖给他人,后来由阮玲玉堂叔购回,而堂叔拆了旧居,现在她的亲属把这块地围了起来。而如果村中想建一个阮玲玉纪念馆的话,估计会另选地址。
上一条记录:王少帅、陈卓林、陆倩芳、梁杰:获“中山市下一条记录:“兴奋”和“难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