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宝”见证旅外乡亲与中山深厚情—— 专访原市政协主席林藻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6日 作者: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来源: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五宝”见证旅外乡亲与中山深厚情—— 专访原市政协主席林藻
■ 大海
“Five treasures” bear witness to the profound friendship between Zhongshan and Overseas Chinese
每一条襟布都代表着乡亲主办或参与项目的开始。林藻主席、徐瓦主席和余志勇副主席捧着的襟条只是三分之一
每一张照片都抒写着一段乡谊历史
每一本日记、每一份资料都记录着与乡亲们的友好往来
每一张名片上写着乡亲们的赤诚热情
每一件纪念品都凝聚着乡亲们的情义
“五宝”主人林藻统侨工作履历
第一阶段: 1972年,在中山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任副组长,分管统侨工作。1973年统战部恢复时任部长,辖管统战、侨务、侨联、政协办公室,以及后期成立的外事办和旅游部门。此期间广泛接触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第二阶段:1987年初任政协中山市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1年任政协中山市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此期间,曾任三届世界中山中学同学恳亲大会筹委会主任;1994年退休后,任市历届政协委员联谊会会长,任务之一是继续联谊“三老”:老爱国者、老侨领、老朋友。此期间,仍与广大旅外乡亲联络不断。
“来来来,请先坐,吃了这碗芝麻糊再慢慢倾。”三月的一天,在石岐区一户简朴居室里,原市政协主席林藻将一碗特意准备的芝麻糊端上,热情招待来访的笔者。对老同志原有的敬畏被林藻主席的和蔼可亲打破,随着他将珍藏的五类“宝物”红色襟条、淡色名片、精巧纪念品、发黄老照片、朴素笔记本等印证旅外乡亲与中山深厚情意的物件一一展开,笔者的心也热了……
“五宝”就是一部中山统侨发展史
林藻主席珍藏的“宝物”是他在工作历程中精心积累的,被他称为“五宝”:出席各种庆典的襟条逾500条;海内外乡亲朋友的名片逾7000张;出访各地的纪念品约有230件;参加内外联谊活动的相片数千张;记录统侨工作的各种资料一大批,仅小日记也有26本。让笔者更为吃惊的是,大部分襟条背面没有标注活动时间地点的,他都用手写上说明;每本日记都用表格形式列举时间、地点、主题等,每张相片也都标有说明。这些详细标记,记录着每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彰显着主人的细致入微。
分成类别的襟条、笔者本、名片、相片摆在客厅里占了一半位置,而琳琅满目的纪念品则摆满两个储物柜的五层柜面,让笔者恍若置身小小的博物馆。它们有些是林藻主席任统战部长接待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时收集的,有些是他当政协主席接触旅外乡亲时经手的,有些是他退休后受邀参加统侨活动时收集的,涵盖林藻主席自 1972年至1994年从事统侨和涉侨工作22年,以及退休后“触侨”联谊14年,历经37载岁月。总数逾万、被林藻主席称为“宝贝”的物件,谱写了一部自改革开放以来、活生生的中山统侨工作发展史。
打开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中山统侨工作者1979年首次到访澳门、1980年首次到访香港、1983年起先后出访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加拿大、纽西兰、菲济、新加坡等中山乡亲较多的地方,联络乡亲宣传家乡,发动他们回乡观光的简情。而那些印有不同国家语言文字的名片、乡亲赠送的风格迥异的各地纪念品,也成了中山统侨工作者对外联谊交往的最好见证。
林藻主席开始从事统侨工作是改革开放后中山统侨工作恢复时,收集 “宝物”也即那时开始,“我要人证,更要物证”,“有时主办单位要将发给嘉宾佩带的襟条收回,我就说,我的不能收”。中山许多从事统侨、文化工作的干部羡慕林藻主席的丰富藏宝,出谋献策要将他的“宝物”拿去博物馆珍藏,觉得作为外事侨务研究是最好的史料。
“宝物”见证乡亲们故乡情重
中山是广东重点侨乡,市历任领导曾多次表示,“中山的发展,离不开广大海侨胞、港澳台同胞的大力支持”。林藻主席坦言,他的“五宝”也是旅外乡亲与中山深厚感情发展的忠实见证者。
1995年5月7日,林藻主席作为嘉宾去象角小学参加十周年校庆,对见证象角小学发展的市政协港澳委员阮伟雄说,这个十周年时间似不准。阮伟雄觉得奇怪:你怎么知道?林藻主席当即拿出十年前的襟条,上面清楚记着:1985年3月17日开幕。大家万没想到他会带着十年前的襟条赴会,更多乡亲则大为感动。“一个襟条代表一个项目,也代表主办者的心血感情,我们一定要铭记。”林藻主席还告诉笔者,襟条以1982至1985年最多,不同时期反映了不同时代特色,其中大部分是中山境内的,且大部分是乡亲们捐建学校、医院,资助颐老等内容。笔者看到有条标明“1979年已末秋,小榄菊花大会”的襟条背面用笔密密麻麻地记载着:11月15日,吸引海内外乡亲、观众近100万,港澳同胞约数千,光小榄同乡会达300多人。面对另一标记“1979.9.18中山三乡宝冠电子厂开业志庆嘉宾”的襟条,林藻主席介绍:这是当时香港乡亲郑冠棠在三乡公社合资办厂的事,这个企业还是中山第一个带有外资性质的呢。
每次出境联谊,林藻主席必要购买当地标志性的纪念品,至于乡亲们赠送的纪念品更要小心翼翼地带回。林藻主席指着橱柜里众多纪念品中的一个杯子,读出上面的字:美国夏威夷四大都会馆,1998年5月。如果没有标记,林藻主席先用笔记下,回国后再请人将时间地点内容题在纪念品上,有个刻着“余汉宏等乡亲于菲济苏华市送,1992年11月12日”字样的手杖,就是这样标记的。
笔者翻开一张标有“83.11.12.中山县纪念孙中山诞辰117周暨孙中山纪念堂开幕典礼”字样的发黄老照片,霍英东、杨志云等人豁然在列。林藻主席指着照片回忆如数家珍:霍英东先生投资中山温泉4000万,杨志云捐建人民医院杨颖滨大楼1000万……当时有中央、省的领导参加,我们还邀请了海外有影响的乡亲。
“这些笔记本,哪些时间哪些乡亲回来过、做了哪些大事,中山开过哪些统侨工作方面的大会,都有记载……我还有一个本子,是专门记载出访国外和境外的”,林藻主席说。笔者翻看了下26本制式统一的笔记本,发黄纸张上笔迹清晰依然。“这里面记载了利用1980年广州春交会到广州开部分港澳乡亲座谈会的事,当时出席座谈会的香港乡亲有蔡继有、黄四、黄家騵、郑振雄、刘子江、陈泽、黄颂武、杨永善、杨日兴等人。还有1989年7月8日,我们在石岐召开港澳政协委员和部分同乡会会长参加的、专题协商中中同学恳亲大会是否按时举行的会议,会后经大家努力,特别是经香港和美国三藩市由方若愚、阮展鹏、阮伟雄、苏计成、谭学文、陈泽等人,使得大会原定目标不受任何影响”,林藻主席说,“乡亲们故乡情重,一些乡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开始,当然更多的是从改革开放初就关心支持中山建设,像吴桂显变卖家业支持中山教育等,我们要铭记哪!”
“宝物”蕴涵统侨工作者的深情
“我任统战部部长那时,社会情况开始稳定,统侨工作恢复,我从那时起与统侨工作有缘,也渗透了我对统侨工作的热情、对乡亲们的感情。”屈指一算后的林藻主席拿起一叠正面标注外国文字、背面标注中文繁体字的名片,不无动情地说:“这些名片有许多是旅外乡亲首次踏上中山留下的,他们千里迢迢而来,无论是回乡探亲访友、寻根祭祖还是捐资办福利、投资办企业,我和当时的统侨工作者们都高度尊重、热情接待。从中山温泉宾馆、人民医院杨颖滨大楼、中山华侨中学的兴建,小榄菊花展览会、世界中中同学恳亲大会、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支持中山建设表彰大会的举办,以及众多各样的来访宾客,我们的热情也让乡亲们无不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林藻主席告诉我,他积累的乡亲名片以港澳居多,分不清有多少个国家,准备有时间再整理。平时,他将每次接收到的名片分类,挑出常用的国家地区的,不常用的就扎起来备用,“有些重要人物没有名片,我就将他的联系方式或者重要信息抄在纸上”。笔者见到一张 “杨志云名片”,上面写着:港九美丽华酒店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志诚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1985年4月在港去世。林藻主席感概地说:“这个人要铭记啊。为什么杨志云先生捐资千万港币建人民医院杨颖滨大楼,图纸由他们定,我们负责施工,最后工程费不够,我们宁以人民医院的名义向银行贷款也要完成工程任务?因为乡亲对中山投入真情,难道不应该吗?”
林藻主席曾经分别担任过1989年、1991年、1994年的世界中山中学同学恳亲大会总筹委会主任。三届带有历史性的恳亲大会在统侨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林藻主席和中山统侨工作者们倾情投入,返来的旅外乡亲们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暖,大赞“中山人讲义气,够信用”、“中山好,吃好,住好,人情好”。林藻主席指着桌上堆放的当年乡亲们返乡照片:做统侨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干这行久了认识朋友多了,有感情啦,我请图片社把一些代表性的照片存录,叫孙女把我当年与乡亲们往来的资料打印,希望永久纪念这些乡情友谊。
相关链接
对话林藻:我们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乡亲们
笔者:您已经退休多年并且年岁也不少,但您的身影今天仍然不时出现统侨战线上,是什么让您余热未了?
林藻:我去政协工作时,统侨方面的事虽没有直接管辖,但许多乡亲返来还是习惯性要见我。退休以后,一些老朋友回中山时常请我喝茶(开心大笑),市统侨部门也常邀我参加活动会见熟悉的旅外乡亲。今天的我与港澳、海外的乡亲们仍然联系不断,正所谓人不在位但友情乡谊不能丢啊。
笔者:中山统侨工作从改革开放最初的对外乡情联络做起,直到后来做得有声有色,如果说旅外乡亲对中山发展功不可没,那么您也算是功不可没了?
林藻:哪里哪里(谦虚摆手),我们只是应尽的自己责任罢了。这里面,一要归功中山自身的侨力资源丰富,二要归功中山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得力,三要归功中山人民与旅外乡亲理不断的血脉深情。
笔者:您从事统侨工作这么久,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你的这五类见证旅外乡亲与中山深厚情谊的“宝物”,将如何处置?
林藻:从事统侨工作这些年,我结交了一大批好朋友、老朋友,从素不相识发展成为深交,甚至是兄弟姐妹般的深情,他们成了大力支持中山各项建设、为家乡人民造福祉和支持我们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家乡的贡献太多,但他们当中也有些已经作古(难受沉默)……我想念他们、怀念他们,我们永远不会,也不应该忘记他们!至于这些“宝物”,我准备请相关人员加以补充修正、整理辑录成册,送给有关部门收存,好让这些物品发挥更大的史实性、资料性、参考性作用。
上一条记录:花姐:难忘南朗知青岁月下一条记录:洪超逸:走中西医结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