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夜市解馋, 请带上本版“夜宵地图”
记者调查中山夜宵变迁史发现: 城中村“麻辣烫”几乎绝迹,夜茶难觅但烧烤兴起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7日 作者:商报记者徐钧钻 见习生刘柯源 来源:中山商报
沙锅粥
蒸肠粉
龙井南路变成了夜宵一条街。记者赵学民摄
夏天到了,风轻吹,酒微熏,夜宵正当时。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不知何时开始,起湾、南下、紫马岭一带城中村的夜宵摊档开始萎缩。那个挤到单车都无法顺利通行、“满街尽是麻辣烫”的时代已过去了。不要以为中山的夜宵式微了,那镬气十足的小炒大排档经久不衰,生滚靓粥仍是老广夜宵的最爱。还有大大小小不同特色的烧烤档,主题店陆续兴起,城区的夜生活更加精致了。
记者走访并梳理了中山夜宵多年来的变迁故事,整理出一张“夜宵生活简易地图”。小伙伴们如果嘴馋了,不妨拿着本版的“夜宵地图”,邀上好友,去夜市凑凑热闹。亲,记得要发朋友圈哦。
城区夜宵档扫描
粗放小摊式微,城区夜宵更精致
城区的夜宵档形形色色,有喝粥的,有吃烧烤的,也有大大小小的小炒大排档。分布最多的是酒吧街附近、老小区或城中村附近。记者走访城区的南下麻州街、起湾市场等地发现,昔日开得满条街都是的麻辣烫、煎饼、烧烤、水果摊档已经慢慢转移。
“这个夜宵档已经转了几手,以前深夜两三点都依然一拨一拨人,现在十点多都没什么客人。”迎阳大街上一位街坊告诉记者,附近的多间网吧也因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少纷纷倒闭。记者了解到,随着城区多个工业区的搬迁,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不少外来员工往镇区迁徙,小摊小档更少了。夜宵档更加精致,各种口味的烧烤、主题店兴起,还有经久不衰的大排档依然热闹。
粥粉类
奇庆食店:东区柏苑路与华苑大街交界处
■特色推介:每夜新鲜的咸猪骨粥;这里的蒸肠粉不错,主要归功于配的排骨汁和牛腩汁够地道。海浪食店:湖滨中路34号
■特色推介:老北区的街坊对海浪食店很熟悉。白天这里的煲仔饭即叫即做,新鲜出炉。凌晨时分,大家都会点这里的粥粉面。这里的拉布粉味道很特别,加了红萝卜。
■类似店铺:鸿光食店(光明路)顺柚记:民生路—白水井路口
■特色推介:用料足是这里的特点,一碗皮蛋瘦肉粥满口肉,粥其实没几口。
■类似店铺:顺德记(太平路)、满足面(白水井)岐福面家:岐关西路12号
■特色推介:利和商圈附近,深夜“唱完K”的朋友的“落脚点”。牛肉粥、牛腩面比较多人点。粥的种类很多,且价格适中。
■类似店铺:李可记(岐关西路)
大排档
大墩荣记:石岐区光明路大墩村
■特色推介:几款招牌小炒口味都十分不错,特色是他的金牌咸猪骨粥。阿炮美食城:中山路华润万家隔壁
■特色推介:化州黄油鸡、脆皮鸡、印度飞饼、黄鳝饭都很出名,广式大排档,偏粤西口味,东区最具人气号召力夜宵聚集点。夜夜粥城:沙溪镇龙瑞村牌坊龙瑞粥城内
特色推介:紫苏浸牛肉、牛肉粥、乳鸽和白切鸡陈记砂锅粥:东裕路6号(地税局对面)
■特色推介:粒粒有嚼头的砂锅粥,配料有牛肉丸、蚝仔、排骨等。这里的菜也不错,蚝仔烙、炒芥兰、卤水三拼、炸鸭头。森记煲煲店:悦来中路(中国银行旁)
■特色推介:炭火烤炉是这里特色,冬天的夜宵首选。大排档档次,大众消费,经常满座。牛腩煲、猪肚鸡爪煲在这里最受欢迎。
烧烤类
根叔烧烤:石岐区悦来中路九曲文化城
■特色推介:虽然等菜等很久,但鸡亦、猪颈肉、猪大肠都烧得很好吃。烧烤撒芝麻,略带甜味,传统的广东做法。金毛烧烤:东区库充市场对面
■特色推介:这里的牛肉串很新鲜,此外,烤茄瓜、烤白菜很受欢迎,地段很凉爽。小灵精:拱辰路与太平路交界
■特色推介:电烤是小灵精的特色,这样很少烤焦,比炭火烤更健康。方基冲肥姨:石岐方基冲大街
■特色推介:辣粉、蜜糖任意加。最出名的是里面的锡纸烧排骨猪肠粉。
夜茶
丰源轩:岐关西路、东明路
■特色推介:丰源轩有不少分店,只有岐关西店和东明店两家开通夜茶服务。顺景花园酒店:中山路
■特色推介:一壶好茶,点上几笼顺景叉烧包、中山靓金吒、伦教白糖糕等传统点心,这就是传统的广式夜茶。
舌尖怀旧梦惊艳我味蕾
听街坊讲述中山夜宵变迁史
一个地方的夜生活,反映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一点都不夸张,被称为“不夜城”的上海就是很好的写照。中山在民国时期就有了最早的水上夜宵——艇仔粥。新中国成立后,为口粮奔波的中山人偶尔也会约上三五知己聚会吃夜宵,不过一般都选择在家里。即使是这样,那时也有敲着铁皮的“叮叮”三轮车到村落卖云吞。直到改革开放后个体业开始复苏,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迎来改变,“饮夜茶”、“饮冰”成为本地经济起步时期的一幅夜景图。
■上世纪30-50年代
孙幸:艇仔粥是最早的水上夜宵档
报纸专栏作家孙幸曾在本报“舌尖上的记忆”栏目写道,“岐江河上的艇仔粥盛行于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是岐江两岸最早的水上夜宵摊档。据经历过那年代的老人家回忆,天字码头、九曲河一带(今中恳百货一带河边),每当夜幕降临,一艘艘艇头艇尾用长竹竿支起大光灯 (煤油汽灯),艇头炉火熊熊,上面放着高身瓦煲,艇舱中央的长方形小木台上,放着一盘盘粥料的艇仔浮靠在岸边,当然也有一两艘是在江面上游荡的,都摆出做夜市生意的阵势。
孙幸告诉记者,艇仔粥的特点是粥料要事先做好半成品,如海蜇丝、熟猪肚丝、新鲜鱼片等,用大瓦煲以鸡鸭或鱼骨熬好粥底。客人要吃时,将各种粥料放入碗中,随即冲入滚热的粥底,然后撒上油炸花生米等,跟现在大排档的差不多。“据说以前的艇仔粥以河水煮成,河水带碱性,煲出的粥底特别靡,这就是风味所在吧。”
艇仔粥基本上是晚上才有卖。除了个别过往的船家,主要帮衬的是当年收夜工的码头搬运工友、拉车仔、商店伙计、旅馆住客等。船家在艇仔上煲粥卖,食客接过粥碗,坐在岸边的梯级或蹲在地上吃起来,后来也有船家每晚在岸边临时摆上几张凳,供人歇脚。到了五六十年代“困难时期”,艇仔粥逐渐式微。
■上世纪90年代
陈女士:冰室做雪糕,加班到凌晨
陈女士1988年初中毕业,2000年开始转行当一名房产经纪至今,此前她换过许多工作。90年代初,她在当时最风靡的冰室打点。陈女士告诉记者,那时中山的酒吧不多,夏日炎炎,许多情侣逛街逛累了,就喜欢在冰室里“打趸”。8毛钱一杯冰水,2.5块钱一杯香蕉船,还有绿豆沙、三文治。冰室就是早期港式茶餐厅的雏形。
白天招呼学生家长,到了晚上几乎被年轻人占场。她当时工作的地方就是悦来路那家很出名的“蓝冰洋”。至今她仍觉得当时的老板挺有生意头脑。用牙签做成小纸伞放在雪糕上吸引小朋友;情人节、元宵节等特殊节日也会搞些小装饰。“这些小创意在当时已经很了不起了。”她还记得,在夜生活不是很丰富的时代,自己做雪糕经常加班到晚上12点。
冰室原只卖冷饮、糖水、小食而不卖饭,随着时代转变,不卖饭的冰室难以生存,大部分冰室九十年代中后期已经式微。部分冰室参考茶餐厅的运作,改名谋转型。陈女士说,自己在1996年被老板调去南朗分店当副店长,一年后经营陷入困境,就独自“单飞”跑去当“网管”了。后来她听旧同事说,蓝冰洋在2000年左右宣布结业。
与冰室相同命运的一种夜宵形式还有“夜茶”,陈女士对恒心酒楼仍有印象。开在兴中道与中山路交界处,每到夏天,靠冷气的位置最抢手,晚上9点前就被占满了。西区当时也有不少酒楼开通夜市,陈女士犹记得有一晚,一帮朋友踩着岐江桥闭桥时间过桥的情景。“不过我们打工一族,一年到头才舍得去两三次,一碗粥就五六元,当时一个月工资也没有几百块。”
90年代后期,夜茶的营收逐渐沦为“鸡肋”。开一晚夜茶,收入刚好够开支灯油火蜡和工人工资,越来越多的酒楼都不愿意做了。到了现在,目前城区开通夜市的传统茶楼也屈指可数。
■2000年代
阿君:和妈妈吃夜宵常常泪奔
今年23岁的许祝君去年7月大学毕业,拿到第一份工资就把妈妈请到附近的酒楼狠狠撮了一顿。从小家里比较穷,他还记得初中时代,每次考第一时,妈妈奖励他,带他去夜宵档打开肚子吃的情景。
阿君说,孙文西路的“中山首家麦当劳”他也有印象。从小自己读书比较有天赋。小学时考得好,妈妈就带他去吃麦当劳。年纪慢慢长大,他留意到一个心酸的细节。“妈妈每次都看着我吃,她自己不吃,口里说自己不喜欢吃,但我知道是为了省钱。”
初中有一次,阿君告诉妈妈,其实他更喜欢吃“辣辣”,不吃麦当劳了。2000年代初,在南下麻洲街那些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的街道,每天晚上都堵得水泄不通。那些拍拖的情侣,三五成群的工友,一边吃着手里的,一边寻觅另一家。
阿君回忆,他和妈妈最喜欢坐在迎阳山下那水井隔壁的档口。叫3块钱一碟的炒粉,10多元就可以吃到猪红、豆泡、腐竹、金针菇、猪肚牛杂等煮成一碟的“麻辣烫”。“那时放开肚子吃才吃20多元,比麦当劳要便宜一半。”让阿君更开心的是,妈妈也和他一起吃,每次都辣得眼泪流出来,却不舍得浪费。
这样热闹的小摊档场面,近几年慢慢衰退。婷婷:老北京最爱中山的“干炒牛河”
婷婷是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2005年来到中山打拼,当时婷婷正跟现在的丈夫拍拖。“我和老公喜欢吃夜宵,是因为我们是做饮食的,饮食不规律,以前事业没走上正轨的时候,我们熬到很晚才收工。”慢慢的,吃夜宵成了他俩的一种习惯,每天收了工,领着爱人在沙溪港园村的巷子里寻找街边好吃的烧烤摊、大排档。“两人吃点烧烤,喝点小酒,聊聊生活和工作,吹吹自然风,感觉倍儿棒!”
婷婷说,两公婆最喜欢吃路边摊,因为来自北方,婷婷来中山之前很少接触广东地区的大排档文化。“炒牛河并不是我的标配,我喜欢炒面多一些。不过一旦有亲戚朋友从北方来,我都叫炒牛河给他们吃,比较有特色一点。”婷婷笑言,在北京,吃南方菜都是去酒楼,消费贵,所以亲戚们来到中山,都特别爱吃大排档。
约上三五知己,朋友们坐在一起,吃吃喝喝吹吹水,玩骰子,这成了婷婷婚前生活的常态。
■2010年以后
罗小姐:刷微信、到团购网找美食讯息
刚刚大学毕业出来工作的罗小姐,受吃货男友的影响,也成了喜欢寻觅特色夜宵的吃货。罗小姐回忆道,两人刚拍拖时,经常去方基冲一家名叫“肥姨食店”的夜宵摊约会。“之前我住在中山二桥附近,男朋友吃夜宵就会叫上我。其实我并不喜欢吃夜宵的,但知道他特别喜欢吃,所以想见他的时候就说一起吃夜宵。”
罗小姐最爱吃生蚝,但因为没有吃不胖的体质,所以她一般不吃肉,而是把肉夹给男友。“我以前很多东西不吃,现在确实有变化,但仍会比较注意,健康第一。”罗小姐说,吃夜宵只是她当初拍拖约会的一种方式。一看到新开的夜宵档,就会约时间一起去尝尝鲜。
作为一名90后,罗小姐这一代再也不是在逛街途中偶遇“夜宵”。关于一些特色夜宵档的信息,罗小姐大多是从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的分享获知的。“网络是个好东西,以前靠口碑相传,现在一家夜宵店有什么特色,大概什么消费价位,口碑怎样,都一目了然。”罗小姐说。
上一条记录:湿地里的精灵下一条记录:打造秀美村庄连片示范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