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之约”合唱盛宴圆满落幕:云南多民族母语合唱音乐会点亮闭幕之夜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3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8月20日晚,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内座无虚席,由中国合唱协会主办,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承办,中山市文化馆、中山纪念图书馆执行的2024“中山之约”全国合唱艺术交流展演周闭幕式暨“耕耘”云南多民族母语合唱音乐会在此精彩上演。此次活动不仅为全国300名合唱指挥与合唱艺术指导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更通过丰富多彩的合唱作品展现了云南多民族的独特魅力,为市民群众带来了一场丰厚的合唱艺术盛宴。
当晚的音乐会演出团队为云南艺术学院青年合唱团,演唱曲目汇集了刘晓耕、万里、蒋明初、卢云生、杨晓萍、岳少鹏和刘晔等一批立足云南、享誉国内外的词曲作家的优秀代表作。这些作品将云南多民族母语及其特有的声腔和乐器元素融入合唱艺术,唱响了民族和谐之声,呈现了民族团结的大美景象。
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别具匠心,既有《撒里啰》《小河淌水》等经典作品的重新演绎,也有《走进美丽 走进神奇》《一窝雀》等创新作品的精彩呈现。其中,《撒里啰》作为混声合唱的开场曲,以其独特的彝族风格迅速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小河淌水》的无伴奏混声合唱则展现了汉族民歌的纯净与深邃;而《月夜》和《大山汉子》则分别以藏族和傈僳族的音乐元素,让观众领略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少数民族母语合唱是一种独特的合唱形式,它通过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和特有的腔调进行演唱,展现了各民族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文化内涵。合唱作品往往取材于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民间歌曲或原创作品,并通过改编或重新创作适应合唱形式。在语言咬字、行腔韵味、发音方式、旋法特色、调式构建、和声序进、结构安排等方面,少数民族母语合唱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少数民族母语合唱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多年前,一些作曲家和音乐家开始尝试将民族语言和音乐元素融入合唱作品中,形成了初步的少数民族母语合唱风格。如《一窝雀》《小河淌水》等作品,通过人声器乐化的演绎方式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语汇,成为传唱至今的经典之作,也奠定了云南少数民族母语合唱的雏形。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少数民族母语合唱作品被越来越多的合唱团和观众所熟知和喜爱,成为展示和宣传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同时,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和音乐家,如刘晓耕、万里等,他们通过辛勤的探索和创作,将各民族音乐的精华聚集在一起,使少数民族母语合唱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这种形式不仅在国内外合唱比赛和演出中受到好评,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艺术交流和文化互鉴,还在音乐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音乐和文化。
为了扩大本次合唱活动的文化惠民覆盖面,主办方还分时段免费向广大市民派发部分观演门票,并对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据初步统计,本场音乐会线上观看人数高达18万人次。这一举措让更多市民能够观赏到这场精彩的艺术盛宴,进一步推动了合唱艺术的普及与发展。
闭幕式暨“耕耘”云南多民族母语合唱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2024“中山之约”全国合唱艺术交流展演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更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和欣赏中国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窗口,展示了中国合唱艺术的蓬勃发展,也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云南多民族母语合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广泛赞誉,成为连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桥梁。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艺术盛事,让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绽放光彩,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贡献力量。
上一条记录:中山市政协提案委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专下一条记录:中山“华侨馆”推出免费定时讲解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