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工信局驻肇庆广宁荷木村联合扶贫工作队最远扶贫对象相距10公里
走访一轮贫困户至少需要三天半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20日 作者:记者 陈伟祺 程明盛 通讯员 谭志荣 来源:中山日报
5月16日和17日,扶贫工作队走访贫困户。记者 夏升权 摄
遇见中国石化广东中山石油分公司党委书记周炜,说起公司驻肇庆广宁荷木村扶贫队员夏文锐一个月没回中山了,这个周末又说不能回。记者临时决定去蹲点探营,看看一个扶贫工作队的周末坚守。
■“山区扶贫是一个重体力活”
记者5月16日抵达荷木村当天晚上,扶贫队组织了一场雏鹰成长班活动,主要是村里的贫困户孩子参加,非贫困户孩子自愿参加。这个班每半个月举办一次,定在周末举行,意味着部分扶贫队员至少隔周才能回中山。
第二天是周日,一大早,工作队就踏上了走访扶贫对象之路。
原来,有的扶贫对象在外面务工,周末才能回到村里,工作队不得不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走访。
荷木村支书廖肇盛说:“走访一轮贫困户至少需要三天半。”
来自中山市工信局的扶贫队长李凯华感慨:“山区扶贫是一个重体力活。”
荷木村共有83户贫困户。夏文锐准确地记得,上一轮抽空走访46户贫困户,用了8天时间。
荷木村是中山市工信局、中山市统计局、中国石化广东中山石油分公司、广东省盐业集团中山有限公司联合扶贫点,地处广宁县城区,属广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街镇,位于县城东北约5公里,又是一个典型山区村,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下辖52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079户4023人,最远的自然村距村委会10公里,最小的自然村只有8户40多人。
周日跟着工作队员走访,汽车在山间道路上七弯八拐,进入自然村里,迎面驶来一辆车,一方往往退后一段,在能会车的地方靠边停下来,等待另一辆车通过。到了通户路口,有的大陡坡需要踩足油门,小心翼翼冲上去。下午3点钟左右突降一场山雨,工作队临时决定提前回驻地,以免遭遇滑坡阻断交通,这是当地人的生活经验,大雨时尽量不出门。
■“扶贫不可能一蹴而就”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许多扶贫对象需要持续帮扶,解开症结,才能让他们真正脱贫。
队长李凯华感慨:“扶贫不可能一蹴而就。”
队长李凯华说起一件事,5月16日当天,他收到扶贫对象廖龙茂的20元还款,难以抑制内心的兴奋。
这个00后年轻人,几年前父亲去世,母子相依为命,一度情绪低落,无心出去工作。工作队想了很多办法,帮他在中山找了一家五金厂的工作,半年后他思乡心切,辞了工作回家,成了工作队员的心病,工作队不得不再次动员他出外工作,在广宁当地为他介绍过3份工作,却都干不长。一年前,廖龙茂去了舅舅在广州的宵夜店工作,才安定下来。长时间交流中,他对工作队产生了信赖。一个多月前的3月21日,廖龙茂向李凯华借20元急用,尽管只是小数目,却没忘记归还。
这几天,工作队和村委会都在为八旬老人廖世权两口子忙活,他们的新居就快修好了,只有门还没装好,前前后后做了大半年工作。
廖世权的妻子患有帕金森症,三个女儿已外嫁,老人所住的自然村地处偏远,村邻都搬走了,只剩下两老。去年8月一场洪水,将进出村道路冲垮,工作队为他们开辟了一条山路步行进出,下决心劝两老搬离,多次做工作后,终于说服老人。随后将进出长安自然村村道旁一幢废弃的红砖房整修好,接上水电,整治好周边环境,两老即将安顿下来。
■“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
长时间蹲守山区,与家人聚少离多,留下的亲情遗憾难以弥补。
25岁年轻队员夏文锐,长时间不能回中山,相恋一年的女朋友提出分手,对他的打击可以想象。
问他后悔吗?他说了一句让人感慨万千的话:“我还年轻,最起码要等到扶贫队撤走之后再考虑谈恋爱的事。村子需要我们,村民脱贫还存在反复,为村子付出再多,也觉得值得。”
回顾扶贫以来的得失,他说:“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
从城市到山村,长时间的山村生活,每天面对扶贫对象,对扶贫队员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身心考验,许多时候不免扪心自问,这样的付出到底值不值。
来自广东省盐业集团中山有限公司的90后梁宇说,天天跟贫困家庭打交道,接触了不少比自己还年轻的人,肩负着家庭脱贫的重担。但他发现,不少年轻人小时候缺少家长陪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很难持续做好一件工作,家庭脱贫路走得并不平坦。扶贫队和当地干部耐心细致的工作,能够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走上一条积极向上的奋斗之路。他感慨,与受助对象的进步相比,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上一条记录:第三批18万余名师生 今天返校下一条记录:中山2名全国人大代表昨随广东团抵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