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中山故居看南粤人如何远渡重洋求生存谋发展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8日 作者:冷启迪 来源:中山日报
孙中山故居(资料图片)。记者文智诚摄
3月的孙中山故居,翠亨村后“韵园”旧址的木棉树开出茂盛的红色花朵,木棉树壮硕的躯干,顶天立地的姿态,犹如壮士的风骨,炽烈的颜色,就像英雄的鲜血染红了树梢。对此,前来瞻仰伟人故居的游客总会向天空多看几眼。
火红,曾经是这座村庄泣血的颜色。鸦片战争后,珠江出海口沿岸的土地最先被洋人践踏,英国军舰、商船不仅在珠江口横冲直撞,同样也在靠近翠亨的内河撒野。《中山市志》记载:“1841年二月二十一日,英国海军由义律率轮船1艘潜入香山县内河,攻破湖州、沙涌两炮台,攻入渡头村。村民奋起抗敌,雷兆成等14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海洋带给香山人的不仅有物产,还有人祸。
南粤大地饱受重创,割地赔款,广东负担了赔款的20%,沉重的税收转嫁到农民头上,农村几近破产,小小的翠亨村,仅占全村户数5%的富豪,却垄断了村中80%的土地。除农耕户外,还有靠侨汇过活的华侨户和小手工业户等等,其中有3户是被卖身当奴隶的下户。孙家无田产,生活穷困,为了养活妻儿,孙中山父亲孙达成除佃耕2.5亩祖田外,在村中每有农闲时就替别人补鞋,收点工钱,晚上兼职敲更报时,每月赚取稻谷一斗,以帮补家用。随着鸦片毒品的泛滥,官府腐败,纺织品、铁质商品的流入,严重冲击着南粤大地上的广大农村和手工业经济。
故居副馆长林华煊清楚地记得,孙中山在回忆幼时翠亨村山林时曾经用了一个词 “徒然无毛”,“山上都没有树木了,可见生活环境之窘迫。”而太平天国运动导致的社会动乱,也让南粤大地民不聊生,一逢乱世,匪患格外猖獗,孙中山曾亲眼所见海盗将村中一美国归侨的住宅洗劫一空。
面对如此困境,要么在外辱内乱中忍饥受死,要么冒险海外寻求生机。万般无奈之下,孙家人选择了后者,孙中山的兄长孙眉率先跟随舅舅前往夏威夷闯荡,待事业稍有基础,即召唤孙中山前往。
对于成长于农耕文明的人来说,远渡重洋,是一件需要多大勇气的事情,浩渺海疆、凶险难料,而大洋彼岸,是否真的有座“金山”?然现实已逼得人走投无路,只能放手一搏。
除了孙氏兄弟,这个小村子不知道多少人走上了他们的道路,新修撰的《南朗镇志》统计,该镇目前有户籍人口38900人,而南朗籍华侨华人竟有40227人,有人形象地说,国内有个“小南朗”,国外有个“大南朗”。而正是这些走出去的人,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近代史。
走出去的孙中山,“始见轮船之奇,沧海之阔”,即生“慕西学之心”,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檀香山和香港的求学经历,使其看到了西方社会治理以及经济发展的先进之法,后萌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踏上革新中国的征程。
林华煊在查看历史资料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相较于同样面海而居的江浙一带,南粤地区的先民更具有走出去的勇气。“比如由容闳倡导的留美幼童中,最早一批90%都是南粤人,而其中又有一大半是香山人,无论是现实逼迫,还是主观能动,香山人鼓足勇气,去寻找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突破口。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直面海洋文化冲击的象征。”
香山这片土地上,河涌汇流入海,或许,正因河海交融的咸淡水的浇灌,才令这里的木棉花开得分外鲜红。英雄树下英雄立,那些喝咸淡水长大,走向海洋勇于开拓,并搭建一座通往彼岸和此岸桥梁的人,他们就是英雄。
上一条记录:深化全产业链电子商务应用,推进新型专业镇下一条记录:第15届古镇灯博会今天盛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