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要闻 >> 正文  


把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作为中山落实主题主线的主战场

——在全市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3日  来源:中山日报


    省委、省政府强调指出,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现阶段广东经济发展的主题主线。继10月21日,薛晓峰书记在全市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暨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工作会议上发表对专业镇创新发展点题、破题的讲话后,11月7日,又在全市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座谈会上作了题为《把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作为中山落实主题主线的主战场》的专题讲话。有关这篇讲话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界、企业界的热烈反响。薛晓峰书记的讲话,是经过深入调研、深刻思考,以及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结晶,是通过集思广益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一次生动实践,提出了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主题主线的战略思路。
    目前,我市专业镇乃至经济发展都处于重要历史转折期,前景广阔但困难重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上国内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我们面临的是前人所未曾经历的艰难险阻。但是,就像大自然的脚步一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虽然我们现在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日新月异,但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居安思危,把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积极的作为转化为稳中求进、稳中有进的积极实践,再创新型专业镇发展的辉煌明天。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曾经创造“四小虎”奇迹的中山发展至今,其生命力、创造力与根本推动力都来自于广大干部群众,广大企业更是经济发展和落实主题主线的主体。我们衷心希望,在党委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奋发有为的基础上,广大企业与经济界以变应变、顺势而为,积极将市委、市政府的思路、战略转化为自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成功实践。
    新型专业镇发展座谈会的报道发出后,许多读者纷纷来信来函来电,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要求全文刊载此文。应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界、企业界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今天刊登讲话全文,以飨读者。

    薛晓峰
    同志们:
    今天,我们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相关成员和市人大、市政协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全市25个镇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与相关单位负责人召集起来,高规格举行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座谈会,主要目的是与大家谈谈如何更加能动地贯彻落实主题主线,加快推进我市新型专业镇建设的这个全局性问题。
    今年三月,春华书记在听取中山工作汇报后强调,中山转型升级要有标志、目标、路径和措施。在最近全省会议上强调指出,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现阶段广东经济发展的主题主线。在上周听取中山工作汇报时,更明确要求我们紧密结合中山实际,在全省贯彻落实主题主线的新的进程中,找准定位,创出亮点,死抓不放,狠抓落实,闯出一条独具特色而又卓有成效的贯彻落实主题主线之路。小丹省长视察中山时也反复强调,面对新形势、新变化,中山要保持定力,要找到新套路、新打法。省委、省政府关怀中山、支持中山、寄厚望于中山,那么中山落实主题主线究竟路在何方?近年来,我们也一直在狠抓调结构、促转型,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拐点?
    最近,我一直在一边调研,一边苦思冥想,也与有关同志进行广泛探讨。在上月我市举行的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现场会议上,我们就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暨工业技改投资工作作了部署,同时,我也对如何创新专业镇发展谈了一些个人的看法,算是破了题。接着,我把讲话印发分别征求市党政班子成员和市人大、市政协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发改、经信、科技等部门意见,集思广益,凝聚智慧,进一步完善专业镇发展的思路举措。上周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了全省前三季度经济分析会精神,常委与市长们进一步强化了落实主题主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且一致认为,推动经济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稳中求进的特色发展之路,关键在于走出一条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的创新路径。目前全省有专业镇383个,其中工业领域231个,经济总量和对区域经济的平均贡献率占到全省经济版图的三分之一。我市尤为典型,拥有省级专业镇16个,且14个为工业型专业镇,拥有3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目前,专业镇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72%、贡献税收达65%,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数量、研发经费投入、专利申请和授权等方面均占全市总量的八成以上,涌现出一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特色产业集群,特别是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全国首家镇域 “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该镇专业镇建设的“小榄经验”获全省推广,省委、省政府还将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放在古镇镇召开,对我们推动专业镇创新发展寄予厚望。吃水不忘挖井人。此中凝聚了中山历任领导与前辈们付出的智慧和汗水。所以如果我们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奋力创出一条新型专业镇道路,其意义不仅在于我们努力率先达到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的拐点,立足实际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五位一体”建设,对全省专业镇发展乃至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有示范作用。
    一、新型专业镇发展的目标与要旨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充分发挥不带县的扁平化管理优势,引导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省级专业镇。中山靠专业镇起家,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专业镇发展都是我市经济的基本支撑,中山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在专业镇,实现在优化发展、创新发展中加快发展更离不开专业镇。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坚定信心,顺势而为,把加快新型专业镇发展作为中山贯彻落实主题主线的根本着力点,在全省率先打赢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这场硬仗。发展新型专业镇,就必须以创新为引领,以资源整合为核心,以市镇联动为保障,以民生福祉为根本,狠抓新型专业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集群创新、要素资源集约配置创新、产城融合创新,打造有技术、有张力、有效率、有活力、有统筹、有智慧的新型专业镇,形成新型专业镇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互促的发展新格局。
    我市只有1800平方公里地盘,最小的专业镇南头更只有26平方公里。中山是全省唯一实施土地规模减量控制的城市,不可能“扩笼壮鸟”,因为土地不可能增加一寸。所以,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要旨在于一手优化存量,努力占领现有产业高端;实施腾笼换鸟,就是将麻雀换成或变成金丝雀。另一手力拓增量,贯彻全域中山理念,整合全市建设用地资源,集中土地资源建好翠亨新区这个重大战略发展平台,同时建好用好已规划建设的四个市级产业平台,通过集中力量招大商、招好商、大招商来筑巢引凤,一步到位抢抓高端产业,从而形成百鸟朝凤、星月同辉的产业结构——这就是中山特色的“凤凰涅槃”。根本目标是实现产业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空间布局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更具成效,促进新型专业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解决好推动新型专业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专业镇发展受传统模式影响和束缚的问题日益突出,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政约束影响市场活力。专业镇发展的协同性不强,存在镇与镇之间各自为政、无序竞争的现象,产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虽然近年来我们努力强化 "全域中山"理念,大力消除行政藩篱、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行政区经济转化为经济区经济。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区划、行政手段等"看得见的脚",踩住市场"看不见的手"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仍需要大胆探索,厉行改革,看准就干。
    二是经济总量不大且产业层次处于低端。目前,16个专业镇中仅有8个经济总量达100亿元,仍有一半专业镇经济总量在100亿元以下。我市专业镇发展仍处于低水平稳定发展状态,突出表现在:缺乏行业关键技术、智能化和智能制造水平较低、要素配置和产业组织效率不高、资本运作和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在融合度、融合品位上均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引进具有"鲶鱼效应"的增量市场主体和产业资源、要素资源,予以激发活力。
    三是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不相适应。部分镇区道路交通建设滞后、优质公共服务短缺、产业配套设施不足,一些镇区的所谓产业园区,犹如放大了的生产车间,现代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与城镇管理等方面渗透与应用尤为不足。同时,镇区之间功能协调互补,以及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协同能力不足,形聚而神散,难以吸引高端企业、高端人才、高科技服务机构等高端资源。
    四是要素资源约束更加凸显。以镇为单位的发展模式,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土地利用率不高,存在发展规模不足、承载力和竞争力有限、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面对土地、能耗、劳动成本、环境容量等刚性约束日益趋紧,这种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触到了天花板,转变方式、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五是从根本上而言要破除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的思想观念。随着中山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日渐富裕起来了,满足于过好小日子的思想观念日渐抬头。于一些镇区而言,想躺在过去的"一镇一品"家底上吃老本,丢掉了"敢为天下先"的锐气。于一些企业而言,觉得我挣的钱够下一辈子花了,忘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囿于中山看中山,关起门来坐吃山。面对汹涌的市场一体化进程,面对转型升级的大潮,面对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一些昔日的大镇步步后退被别人追赶,一些唱响大江南北的品牌如今悄然消失,一些昔日的"一镇一品"已日渐萎缩,甚至名存实亡,一些昔日的大亨陷于资不抵债甚至破产倒闭。这些惨痛的教训,应激发我们高位求进的斗志。
    三、大力实施六大创新工程,加快新型专业镇建设
    我市专业镇大都以传统产业为主。但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产品,只有落后的发展方式、生产方式,没有落后的产业。近年来,我市在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比如通过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等"四换"工程,比如出台了30多项系列政策,并采取了多项切实举措,取得了较好成效。新型专业镇发展就是要在技术、商业模式、产业组织、要素资源和产城融合等方面实施系列的创新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迈进、由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迈进。
    (一)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打造有技术的专业镇。
    一是狠抓关键核心技术。建立健全技术储备制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灯饰、家电等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攻关,掌握上游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高层次技术创新机构。引导企业与市内高校、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加强合作、搭建平台,培养引进技术改造紧缺适用人才,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落户投产、增资扩产,以弥补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大力引入国外优质资本、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模式,促进生产要素跳出中山自由流动,提升产业集群国际化经营水平和全球配置资源能力。
    二是狠抓智能制造。加强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仓储物流、质量溯源、商业智能等领域的应用,加强生产过程中数字化控制、制造执行系统、自动化物流、状态实时检测与自适应控制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在企业内部外部倡导技术改造与技术革新,全面推广企业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车间以及智能化工厂。要巩固与发展今年前三季度技改投入增长74%的良好势头,确保到2017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增速高于全省25%一倍即50%的目标,规上企业累计开展技术改造达60%以上。
    三是狠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火炬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等为龙头,建设集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能培训、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专利服务、方案制定等功能于一体的市镇创新服务平台。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和优势,通过市场机制,重点培育对本地产业发展和战略取向密切相关的新型研发机构。狠抓以清华大学等为龙头的校企(院所)合作,由以往的企业为核心的 "产学研"拉动模式,逐渐转变为创新人才和高端知识创新为源头的"学研产"推动模式,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四是狠抓工业设计。加快建设市工业设计产业园,在成功举办四届工业设计大赛的基础上,继续举办中山美居创意设计大赛,将中山美居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加强家居设计与工业设计对接,深化"家居设计"和"家居制造"的融合发展,以家居设计引领消费升级,以工业设计带动产业升级。
    五是狠抓文化创新。"城市最终以文化论输赢"。"企业即人"。要大力挖掘中山文化、香山文化中得天独厚的创新文化、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引导企业在品牌设计研发、生产和市场开拓等各个环节,注入更多的历史、艺术和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地方特色,不断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结合游戏游艺、灯饰照明、红木家具等特色产业,培育和打造更多的文化名企、文化名师和文化名品,争创省级、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基地。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的中山人文精神,更加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努力将更多企业办成"百年老店"。
    (二)大力实施模式创新工程,打造有张力的专业镇。
    优化整合专业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构建分工紧密的"一链式"价值链生态系统,形成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镇商业模式。
    一是着力打造 "中山美居"。充分发挥我市产业集群度高和轻工产品适合电商营销的双重优势,着力打造"中山美居"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一个品牌(中山美居)、一个组织(中山美居产业联盟)、两个体验(3D DIY 体验中心、体验酒店)、一个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以资本运作和创意设计为两翼,推动我市灯饰、家具、家电、五金等家居产业从"制造"向"智造"乃至"创造"转变、从"卖产品"向"卖创意""卖服务"转变。
    二是推进全产业链电子商务。以沙溪服饰专业镇为试点,搭建集服装研究开发、设计生产、线下体验线上销售、旅游文化购物中心于一体的 O2O 全产业链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各专业镇在研发、生产、物流、营销和融资等各环节的电子商务体系。培育大型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专业原材料市场、专业会展、专业维权和交易平台、专业技术支撑体系,创新实施旅游购物出口等商务新兴业态,建立与之匹配的现代物流体系,推动专业镇从"制造中心"向"销售中心""商务中心"转变。
    三是建立工业大数据应用体系。支持企业利用工业大数据,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推进制造数据开放共享,打造专业镇工业大数据搜索引擎,实现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数据的对接。鼓励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形成个性化定制生产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工业大数据在产品创新、产品故障诊断与预测、工业生产线物联网分析、工业企业供应链优化和产品精准营销等各个方面集成应用,提升工业全产业链智能决策水平和效率。
    (三)大力实施组织创新工程,打造有效率的专业镇。
    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三个一百""新三百""个转企""小升规"等培育工程,加快企业上市,鼓励兼并重组,有力推动了专业镇中小企业组织创新和快速发展。下一步,要巩固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实施战略性重组,带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一是发展壮大总部经济。加快翠亨新区创新中心与岐江新城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探索完善总部经济集聚区运营模式。建立健全总部企业培育对象目录,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把加工、生产等低端环节转移出去,把生产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核心制造等高端环节留在中山,积极构建企业总部在中山、生产基地在全国的区域布局。鼓励专业镇设立产业集群总部,留住设计、技术和销售渠道等核心环节,促进骨干龙头企业集聚,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有机结合。以城区扩容提质为导向,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发展主城区与中心镇区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便捷交通网络,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不断提升主城区首位度。
    二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继续引导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对内整合生产、采购、销售、物流、财务等环节,对外兼并重组上下游优势企业资源,在提前一年实现"百个十亿"企业的基础上,培育更多十亿级和数十亿级、百亿级和数百亿级乃至千亿级龙头企业。在实施以我为主的兼并重组企业政策的基础上,引进外地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关键节点项目与技术,打破专业镇现有低水平的平衡,激发发展活力。
    三是利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借鉴义乌小商品城、轻纺城、海宁皮城等专业镇依托集群品牌上市的成功经验,通过整合土地、物业等资产,将我市中山美居、古镇灯都、小榄五金等条件较好的专业镇推向资本市场。全面建设专业镇金融服务中心,利用市社会征信和金融服务一体化系统、专业镇金融超市与服务平台系统,搭建金融支持专业镇转型升级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探索成立市镇金融控股公司,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金融租赁、科技金融、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搭建专业镇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平台。积极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成长型企业股权投资基金,汇聚专业镇发展壮大的产业资本。推动和促进企业充分利用好资本市场,走资本运营和现代化企业管理并举之路,力争在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打造合格市场主体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要学习借鉴番禺节能科技园等先进经验,推行土地资本、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融合的"三资融合"建设模式,促进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实体经济。
    四是打造专业镇 "共性工厂"。打造以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专业镇"共性工厂"。支持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共性技术,吸引集群的技术、资本和人才等经济资源向"共性工厂"集中,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优质共性服务。进一步降低产业集群交易成本,以共性工厂为依托,规范交易行为,实现集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
    (四)大力实施集群创新工程,打造有活力的专业镇。
    我市专业镇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全市23万家经济单位,个体户占到近八成,形态多表现为小、散、乱,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少,企业内部配套普遍小而全。推动我市专业镇转型升级,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原有中小微企业"繁星璀璨"的优势,而且要引进龙头企业、加强大中小企业协同融合,发展壮大新的产业集群。
    一是狠抓重点项目引进。统筹全市力量组建一支高规格、高素质的招商队伍,按照专业镇的功能布局和产业定位,有选择性精准地重点引进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型、龙头型、园区型"项目。拓宽招商渠道以商招商,借力商会组织、专业机构和海外乡亲,大力宣传中山的政策和前景,比如深中通道、深茂铁路顺利推进等重大利好,吸引更多投资者进驻中山。要坚决改变以往"项目牵着规划走"的被动局面,将项目落地问题解决在前期准备阶段。
    二是加强企业抱团发展合力。加快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大中小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强化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技术、管理、物资、信息、资金和市场等资源的有偿共享、优势互补和紧密协作。在大企业、龙头项目带动的基础上,通过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着力引导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强化"建链""强链""补链"改造与创新,形成研发、生产、物流、营销一条龙的合理顺畅分工体系。要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加快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造一批专业镇区域品牌,并加强与行业专家、国外商协会、贸易推广机构的合作,培育国际贸易新优势,提升专业镇的品牌效应和国际影响力。大力发展会展经济,通过联合参加国内外大型招商洽谈会、展会等方式,鼓励企业"走出去"抢占订单、开拓新兴市场,提高中山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三是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抓紧出台《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把招商引资重点放在 "央"字头、"国"字号、"军"字头、"外"字头等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 "自主创新、自主品牌"企业上。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北斗卫星及应用等我市基础较好的六大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与应用再生能源产业与技术,全力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新增长极。要在目前产业规模接近2000亿的基础上,力争到 2016 年达到3000 亿元,2020 年接近或达到5000亿元。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培育一到两个五百亿级企业,促成两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装备)、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节能环保装备、卫星及应用)。
    (五)大力实施要素资源集约创新工程,打造有统筹的专业镇。
    一是强化要素资源全市统筹。进一步完善市要素资源分配联席会议制度,加速推进"全市项目超市",对土地指标、环境容量、电力供应、扶持资金等重要生产要素进行市域统筹,进一步优化专业镇产业布局。深化"三规合一"改革,强化土地批前认定和批后监管,全面清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的土地,为重点项目建设以及专业镇转型升级腾出广阔发展空间。要在确保安全生产的情况下,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建筑高度。加快出台工作方案,以一把尺子、一个尺度对现有44个工业园区进行整合,在一方面提高生活功能和创新创业服务配套的同时,另一方面实施扩、消、并、转,引导优势资源向重点发展或发展态势较好的园区集中,实现专业镇资源优化整合、扩能增效。
    二是合理制定专业镇转型升级路线图。按市级统筹、总体谋划、利益共享的原则,着力制定专业镇特色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将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园区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紧密结合,努力构建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与产业体系相配套、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产业格局。鼓励地理位置邻近、产业类型相近的专业镇加强合作,联合制定产业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实现产业对接和错位发展,形成上下游配套、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空间布局。
    三是加快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园建设。去年以来,两市专业镇对接开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中山古镇灯饰与潮州枫溪陶瓷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两市从事生产陶瓷灯的企业达132家,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非洲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下一步,我们要继续贯彻落实春华书记关于 "中山与潮州两市克服空间距离最远等实际困难,在园区开发、专业镇合作、创新平台、产业互补等方面真正走出了一条有效的帮扶路子,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深化"的指示精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两市专业镇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根据两地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实现合理分工,提升产业分工层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头",拉长与伸展优势产业集群的"身",积极引导中山潮州两市专业镇形成上下游产业配套,构建产业全链条跨区域融合新格局,共同提升国内外竞争力。
    (六)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创新工程,打造有智慧的专业镇。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产城融合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我们要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与闯新型专业镇道路结合起来,按照产城融合、智慧人本的理念,打造有智慧的专业镇,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幸福智慧中山建设。
    一是打造专业镇发展新平台。把握好省政府 《推进珠三角一体化2014-2015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深中通道2015年开建这个重大利好,抓住建设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设立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契机,进一步加快翠亨新区建设,引进一批知识密集度高、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高端项目。落实与中国电子(CEC)合作建设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安全云平台服务基地、高端设备运营维护基地和应用服务中心等四个产业基地,与中兴通讯合作建设中兴智慧城,与中国卫星合作建设中山航天北斗物联网产业基地,引进智慧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助力智慧城镇建设,强化专业镇发展的空间支撑。
    二是加快智慧中山体系建设。以创建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为契机,在云平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网上办事大厅为核心的行政服务云、以北斗应用示范为核心的服务于城市管理的位置服务云、以中山美居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云、以全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云、以医疗健康区域平台为核心的健康服务云、以肉菜溯源为核心的食品安全保障云等应用系统,延伸"智慧中山"覆盖和服务范围,加快智慧城镇建设,提升城镇智能化管理水平,支撑新型专业镇的产业信息化和智慧服务体系建设。
    四、加快新型专业镇发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新型专业镇与全市、全省重大发展战略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如提出并实施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两大战略;狠抓项目建设、技术改造、重大平台、骨干企业、技术创新"五大抓手",全面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等。对于中山而言,无论是狠抓"五大抓手",还是积极推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和新一轮技术改造,无论是发展产业高端还是高端产业,新型专业镇发展都是承接和落实全省重大发展战略的主要落脚点。
    (二)处理好新型专业镇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中山早期专业镇的发展是一种"自发生长",产业发展到哪里、城镇建设就到哪里,走的是以产带城的老路子。新型城镇化强调通过完善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实现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充分释放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潜力。我们要探索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打造集聚产业高端要素的战略平台,推动传统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促进"产业集群"向"集群总部"转型,以新型专业镇建设的实践提升新型城镇化"三个适宜"的水平。
    (三)处理好新型专业镇与全域中山的关系。
    中山以镇为单位的分散发展模式,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是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市转变的体制优势。但随着市一级乃至跨市区域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专业镇横向竞争多、垂直整合少、资源浪费、后劲不足等问题愈加突出。必须进一步强化全市一盘棋的理念,破除行政藩篱和区划限制,以经济区的概念谋划专业镇的发展,加速专业镇特色产业的跨区域融合与产业链的延伸和配套完善。比如,我们大力打造的"中山美居",实质上就是站在全域中山的角度考量专业镇发展问题,而且是在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面深化转型升级。持续加大市内资源的统筹力度,加快推进新的四个市级平台建设与六个产业协作区规划的实施,完善镇区间经济合作的信息共享、绩效考核、财税分成等机制。
    (四)处理好新型专业镇与"一城双核"的关系。
    市委明确提出,要以"一主双核两副多节点"为统领,构建以中心城区、翠亨新区为"双核"的主城区,小榄、三乡为北部和南部"副中心",多个特色专业镇为节点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是前沿阵地,要充分发挥率先突破、引领全市的先锋作用,各镇区要担负起产业转型升级主战场的职责,尚未成为专业镇的镇区要明晰产业定位,加快培育主导特色产业,力争早日跨越式迈入新型专业镇的行列。要推动扩容提质和存量优化相结合,加强新区与各专业镇产业链的垂直分工。强化翠亨新区高端产业、高质文化、高尚环境、高端人才、高度宜居与省委、省政府要求的"最宜居、最低碳、最高端、最国际化的珠三角最美丽湾区"的示范功能,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一体化示范功能,解决专业镇设计研发功能、市场营销功能、教育培训功能与高端人才缺失等问题,努力实现专业镇与新区建设的互促并进、互利共赢。
    (五)处理好集群发展与龙头带动的关系。
    中山专业镇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属于"草根经济",优势是植根性好,对于带动创业、吸纳就业、建设橄榄型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而且"有苗才有树",许多企业巨子都是从小做起,所以对中小微企业在富民与建设创业型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我们不仅要充分肯定,而且还要继续大力扶持。但从产业发展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税源型经济来看,"草"多"树"少、"果"多"肉"少,生命力不强,却是结构上的缺陷。必须以产业链为纽带,鼓励企业以兼并重组、相互持股等方式加强产业协作,实现"产业集聚"向要素配置更集约、协作关联更紧密的"产业集群"转变。着眼实际已形成的"舢板方阵",立足长远组建统筹协调的 "联合舰队",加快构建具有中山特色的大型企业顶天立地、领军导航,中小民营企业铺天盖地、各得其所的现代产业集群。
    (六)处理好新型专业镇发展与产业带建设的关系。
    要在提升以往 "一镇一品""一镇多品"传统产业格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镇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通过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基地,推动专业镇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一镇多品"与"多镇一品"的专业镇向产业带的嬗变。比如,西北部的南头、东凤、黄圃等镇区可考虑建设以家电为主的产业带,西部的古镇、小榄、横栏等镇区建设以灯饰照明为主的产业带,东部的翠亨新区、开发区、南朗等镇区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带,中部的东区、石岐区、西区等镇区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带,努力实现从单一产业品牌向公共地域的集群品牌转变。
    (七)处理好新型专业镇与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传统专业镇(村)发展方式,在支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使农民"鼓腰包"的同时,单一的出租经济、铁棚经济弊端与危机日显。随着劳动密集企业外迁、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企业倒闭、社会矛盾频发等影响,这种传统物业租赁经济不仅效益日趋低下,其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也逐渐难以为继,政经不分、政社不分等体制因素又极大地局限了集体经济的活力与动力,给社会稳定与生态环境建设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珍贵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引导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新思路、新办法加快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政策和法律的框架里面,大胆探索如何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如何向村留用地要发展空间、如何推动村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等问题,推动优化创新集体经济生产方式及企业组织形式,鼓励村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在资本、管理上"高位嫁接",努力形成"民营经济养鸡、村集体和农民吃蛋"的良性循环。比如,大涌南文、东区大鳌溪等社区引入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建设南文红木城、博鳌广场,促进了集体经济增收和镇区建设扩容提质,还提升了农村管理水平。
    (八)处理好新型专业镇与强化体制机制保障的关系。
    体制机制创新是转型发展、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口,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根本,为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一是组织保障。要加强各级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始终把经济工作作为"五位一体"统筹协同发展的"主科"抓紧抓好,形成党委强化领导、政府强化主抓、四套班子与全市上下合力攻坚克难的良好局面。切实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主业,强化大抓基层的理念,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新型专业镇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体制保障。要按照加强统筹、权责统一、下放权力的原则,在年底公布第一批市镇权责清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逐步赋予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市一级管理权限,赋予小榄镇和三乡镇与城市副中心相匹配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激发专业镇发展活力。三是法治保障。加强与上级沟通,争取我市先行先试取得地方立法权,完善一系列转型升级的政策法规,为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提供有力法治支撑。致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抓紧制定出台政府部门权责清单、政府监督管理清单,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兑现社会和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分别缩短至55 个和75个工作日以内的承诺。
    最后,我再强调一点。今天会议结束后,各级各部门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是由市发改局会同市科技局、经信局等部门牵头,根据今天会议精神,在近年来制定的30多项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特别是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形成创新专业镇发展的指导意见报市委、市政府审议,加快形成新型专业镇发展的"一本通"。同时,探索制定一套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指标评价体系,力争早见成效。二是各镇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本月下旬提交市委市政府本镇创新专业镇发展的意见。三是今年年底对各镇区创新专业镇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来一次全面巡回检查,明年要取得扎实的初步成效。希望大家争先恐后,再创我市专业镇创新发展与走新型专业镇之路的历史佳绩,同时也为全省专业镇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上一条记录:薛晓峰肯定“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首次探下一条记录:中山供电可靠性指标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