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治理 >> 正文  


“秘鲁鞋王”黄仲儒的人生密码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8日  来源:中山+

175年前,首批华人抵达秘鲁,其中不少是来自广东的“契约华工”。


138年前的1886年,中山人郑藻如出任驻秘鲁公使,奉清光绪皇帝御颁圣旨成立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作为秘鲁最大的侨团,它为当地华人争取合法权益不遗余力。


32年前的1992年,同为中山人的黄仲儒出任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主席,他也被誉为“秘鲁鞋王”。


68.jpeg

2024年9月29日上午,黄仲儒参观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了解郑藻如等侨界名人事迹。


2024年9月29日,黄仲儒(Paulo Jop/ Zhongru Wong)携家人回到中山,先后探访了郑藻如旧居三龢堂、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以及灯笼坑村的祖居。期间,他与记者多次深度交流,回望漫漫人生路,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出身贫寒的客家年轻人,在异国他乡建立起 “实业帝国”的成功密码。


69.jpeg

 黄仲儒与家人探访位于中山市博物馆内的郑藻如故居。


一双皮鞋的实业之旅


“小时候我没鞋穿,都是打着赤脚去挑柴担芒,现在,我自己做的皮鞋穿不完。”9月29日下午,88岁的黄仲儒带着家人重访灯笼坑村,他感慨万千。


“你看,这就是我做的皮鞋!”他当场脱下一只皮鞋,抓在手心,对折起来,再松开时,鞋面不见折痕。原来,鞋底用的是整块牛皮,中间挖空注入橡胶一体化粘连,跟鞋面一样柔软。


这款卡里蒙(CALIMOD)牌软质皮鞋,是他的人生骄傲。2014年1月7日,新华网以《执着勤奋成就事业,诚实守信赢得赞誉——记秘鲁华人制鞋企业家黄仲儒》为题,报道了他从一个家境贫苦的穷孩子一步步成长为秘鲁“鞋业大王”的人生传奇。


70.jpeg

黄仲儒与家人走在灯笼坑村的“伯公斜”上,一侧的碉楼曾是他小时候与母亲暂住的地方。


生于1936年的黄仲儒,抗战期间跟着家人躲避日寇,亲眼目睹了发生在家乡村庄的三山虎血战。然而,即便身处山河破碎的年代,他仍断断续续地坚持学业。


黄仲儒是一个有人生规划的人,认准的事情就义无反顾去做。


1952年,15岁多的黄仲儒只身去澳门投靠远亲,用父亲从秘鲁寄回来的学费学了8个月珠算,在一家米行谋到了在澳门的第一份工作,成为“账房先生”,不久成长为头柜。


71.jpeg

图为黄仲儒的奶奶,她与黄仲儒情感深厚。黄仲儒至今记得,他与奶奶依依道别时的情景——“她唤我转过身来,让她再看一眼,因为不知这一别之后何时再见了。” 


1957年,21岁的他听从父亲召唤,用多年积蓄在澳门购置房产,安顿好奶奶和母亲,留下2万港元做生活费——当年这笔钱可以买4套房。他只带了100美元,从澳门转去秘鲁。以他在澳门任职账房时已开始用储蓄投资做买卖并收益颇丰的经验,他坚信自己也能在异国他乡赚钱。


但到了父亲位于巴拉芒加小镇的杂货铺,一切都跟想象迥然不同,两地处境的强烈反差,让他下决心离开父亲自主创业。到秘鲁两年后,他瞄准了鞋业,走上了一条与老一代华侨不一样的实业之路。


他先从鞋店店员做起,应聘了利马附近卡亚俄的一家鞋店。一有空,他就研究鞋材、鞋质,很快成长为明星员工。


72.jpeg

24岁的黄仲儒与秘鲁朋友在他管理的鞋店Cisne门前合影。


不久,老板新开分店,他主动请缨,承诺一年内如果没有盈利,不收一分钱工资,但条件是按自己的要求装修店面,做进货、销售计划。成为新店经理的他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践,首先改变传统货源渠道,依据自己的观察,引进市场认可度高的皮鞋,限价销售,建立质优价廉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在店里倡导推销鞋子先推销自己的理念,站在顾客角度想问题,给顾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最大限度争取回头客。很快,他负责的店成为明星店,门庭若市。短短三年时间,依靠提成,他赚到了一万多美元,这是他在秘鲁的第一桶金。这笔钱当时足够买下700多平方米的房子,让他过上优渥的生活,但他选择了创业。


1964 年,黄仲儒跟朋友合作,盘下一家皮鞋作坊,拥有了自己的鞋厂,定位为生产软质皮鞋。


20 世纪 80 年代,公司推出了自有品牌“卡里蒙”(CALIMOD),取西班牙语“品质”与“时尚”的合意。


73.jpeg

25岁的黄仲儒行走在秘鲁街头。


现在,他的工厂有一万多平方米厂房,800多名员工,每天生产 2000 多双鞋,每年进口 600 多万双鞋,在秘鲁开了38 家连锁店。他的事业还拓展到选矿、商业地产、工业厂房出租等领域。在他的企业,他善于用人,优待员工。管理层和员工可分享企业相当一部分利润,他会给长期服务企业的功勋员工赠送住房、小车,功勋员工退休以后继续领取工资。比如,现任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主席陈金海就是他的拍档,是他当年慧眼发掘的高材生—— 1977 年,陈金海大学还没毕业,就被黄仲儒邀请入股公司,获得 20% 股份。黄仲儒甚至暂不需要他支付股金,而是用赚的钱买股份。而陈金海凭借聪明才干,帮助卡里蒙做成了秘鲁鞋业的引领者。


一生不变的执著与坚守


黄仲儒说,自己认准的事情,几乎没有做不成的,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不做坏事,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 眼前的他,精神矍铄,怎么也看不出是一个88岁的老人。他说自己每天5点半起床,快走一小时,风雨不改;35岁开始,每天坚持洗冷水澡。至今自己驾车往返于公司和家之间的高速路上。“我希望能活过一百岁。”


这是一个高度自律又执著的人,这样的品质,奠定了他事业和家庭的成功基石。


他曾经看中了某德国品牌的自动穿线纳鞋设备,但当时的贸易政策,使得他不得不以化整为零的方式从国外运回设备零件后自行组装,但到了最后环节,仍缺少一个核心零件。他打听到,只有一位修鞋匠拥有同类型的适用零件,但它被视为非卖品。黄仲儒通过中介找到那位修鞋匠,一次次带着家人上门拜访,对方无动于衷。黄仲儒始终耐心地与对方沟通,了解到对方用的皮料比自己贵了一倍,于是便帮对方引荐新的皮料批发商。大半年之后,修鞋匠被感动了,破例卖给黄仲儒关键零件,工厂的产能由此大幅提升。


黄仲儒的夫人吕焕嫦,同样也是因为他的执着而决定嫁给他。


黄仲儒结婚较晚,从澳门到秘鲁,他谢绝了所有仰慕自己的女孩,其中不乏富家女, “我当时觉得应该先立业,有了养家的能力,才能许诺对方一生的幸福。”到了28岁,他的鞋厂初具规模,他觉得也该谈婚论嫁了。一次家庭聚会,28岁的他与16岁的吕焕嫦相遇了,她是当天的掌勺师傅,他被她的美貌和厨艺征服了,认定她就是自己心目中的“女神”,于是向她发起爱情攻势,结果可想而知,等待他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逃避,他们年龄相差太大了,他整整大她12岁,她还是个学生。


74.jpeg

年轻时的黄仲儒与爱人吕焕嫦合影。


两年后,她的家人计划移民美国,正在办理手续,她的父亲写信给黄仲儒,请他放手。关键时刻,他发起最后的爱情冲刺,找到她和家人深情表白,请她留下来,帮她完成大学学业。终于,她被感动了,说服父母,放弃了移民。


问吕焕嫦,为何做了这样的选择,她说:“他太有耐心了,我要是做男人,肯定没有这样的耐心。” 至今,他们都是彼此的最爱,他们会不时对望,眼里满是柔情。黄仲儒说,婚后两人都没有红过脸,外出旅行时总是比翼双飞。


75.jpeg

黄仲儒夫人吕焕嫦(左一)、小女儿黄珊莉(中)、外孙女黄美清在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看到秘鲁华侨先辈的物品,颇有感触。


情系桑梓半个多世纪


黄仲儒夫妻养育了二儿二女,已经有三个内孙、三个外孙。小时候因家庭条件而读书不多的他,对孩子们的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还专门将大儿子送回国内,接受了一年的中文教育,以增进后代对祖国的文化认同。


76.jpeg

黄仲儒一家人合影。


这次回国,黄仲儒带着太太吕焕嫦、小女儿黄珊莉(Sandy Wong)、外孙女黄美清(Michelle Wong)同行。


黄仲儒说,上世纪80年代,自己几乎年年回来,前几年因为疫情原因他没能回来,这次回来,决定待的时间久一点,他家的老宅正在修缮,因为此前木料都被白蚁蛀了。“希望能保留这间房子,以后让后代们多回来看看。”


77.jpeg

黄仲儒与家人探访祖屋,忆起当年往事。


78.jpeg

黄仲儒(右)与偶遇的乡亲聊天。


对于家乡,对于乡亲,黄仲儒一往情深。


1982年,他回到家乡灯笼坑,看到村里不通自来水,当即出资,将水库水引到村里。村里道路不畅,他便与善长仁翁一道捐资修路。


在家乡人眼里,黄仲儒是他们的贵人,许多家庭通过他移居秘鲁,并圆了异国创业梦。


79.jpeg

黄伟强(左一)带黄仲儒一家漫步故乡,他们身后是黄孟超故居。已故的黄孟超是灯笼坑最早出任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主席的人。


曾任秘鲁中华通惠总局理事、利马同升会馆主席的黄伟强此前帮黄仲儒照看老屋,当年也受过黄仲儒的恩惠。


1987年,黄伟强与胞弟黄献兴一道移居秘鲁,同行的家人还有黄伟强的太太刘桂枝、时年7 岁的儿子黄国平,以及连襟王光希等,帮他们提供移居便利的正是黄仲儒。初来乍到的乡亲往往语言不通,找不到工作,更别说创业了。半年时间里,黄仲儒每月给每人提供100美元生活费,请人教他们学习西班牙语,帮有意投资的人张罗月子会,取得创业需要的资金。一个人顶手一家饭馆,几个人就可以安顿下来。


黄伟强说,有一段时间,自己经营的相国餐厅缺少大厨,不得不自己掌勺,客源不稳定。黄仲儒在百忙之中,经常到店里当侍应生,并利用人脉帮餐厅揽客、留客,使其渡过了难关。


听黄伟强说着故事,我们一行人不知不觉便来到了正在加固的黄仲儒祖屋。首次回家乡的黄美清显得尤其兴奋,9月29日这天,也恰好是她25岁的生日。


80.jpeg

黄美清在中山市博物馆留言。


“这一天,和来自秘鲁、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中国中山的家人亲友们相聚一起,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到如此完整。”


她说,自己生活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和秘鲁首都利马,她常常和外祖母一起学习烹饪中国菜和秘鲁菜,寒夜里和家人一道品尝中国饺子,在家里和妈妈说西班牙语,也常和爸爸一起为共同的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足球赛呐喊助威。


“我是中国人、秘鲁人还是美国人?我一直不太清晰。”这次寻根之旅,黄美清有机会走进外祖父出生和成长的小屋,沿着他的足迹爬上他在战乱年代藏身的山岭,目睹他为家庭今天的生活所付出的艰辛。“那种不确定的感觉开始消散。我认识到,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来说,我都不需要‘足够完全’,我只要做自己,做这三种文化真正的融合体,就足够了。”


81.jpeg

黄美清(右)听母亲黄珊莉介绍海外中山人的故事。


据悉,此次返乡寻根也是黄美清主动向家人提出的。“外祖父年事已高,这样的机会以后不知道还有没有了。”说着,她不禁眼角湿润。


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专业的黄美清,现在是该校的临床研究人员,她计划继续深造,立志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也许某天,我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来自中国故乡的人们。”


♦♦♦

The Life Code of the “Peruvian Shoe King”


175 years ago, the first group of Chinese people arrived in Peru. 138 years ago, the SOCIEDAD CENTRAL DE BENEFICENCIA CHINA was established, and it is the largest overseas Chinese organization. In 1992, 32 years ago, Paulo Jop (also called Zhongru Wong) became the chairman of the SOCIEDAD CENTRAL DE BENEFICENCIA CHINA and is also known as the “Peruvian Shoe King.” On September 29, 2024, Paulo Jop (also called Zhongru Wong) returned to Zhongshan with his family, and he visited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Zheng Zaoru and the Zhongshan Museum of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as well as the ancestral home in Denglongkeng Village. During this time, he gave an interview to the press, revealing the success story of a poor Hakka child who built a “business empire” in a foreign land.


上一条记录:南区街道探索 “侨房+” 活化保育新路径下一条记录:蔡冠深连任香港中华总商会新一届(54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