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建设 >> 正文  


【数说侨村行④】听, 532名见证者讲的侨故事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8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为了还原真实的侨乡历史,讲述新时代侨乡故事,2022-2024年期间,“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大型人文采访活动访遍中山大地,寻找侨迹、踏访侨房、聆听侨音,挖掘了无数感人至深的侨事。


而这些侨的故事都是怎么被发现的?那些深藏在历史中的点滴又是如何重现的?一切都因为这一群特别的人:故事见证者。


三年来,侨村行工作组共采访了532名故事见证者,他们有的是深爱祖国家乡、一直捐资助力家乡建设的海外侨胞,有的是深居侨村多年的古稀老人,有的是深耕侨务工作多年的老侨务干部。


榕树头的“讲古”人


“送君行,懂唔懂,送到村宅九曲溪边,企采泽秀桥,唔望夫君做个金山伯,淘番一千或八百,只望返来未见须眉白。”在寮后村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古榕树,此刻,侨史专家、媒体记者、侨联干部正在树下围坐,听村中老人唱着村里关于华侨的古老歌谣。


1.jpeg

寮后村村牌坊附近一棵4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


“张惠长故居就在村头,那个白色的两层楼,很漂亮。”在大环村的石鼓公园里,两棵古榕树遮天蔽日,村中老人在向大家指路。工作组还在这里听到了广东音乐大家吕文成的故事。


“那时我才六十岁,有活力,为家乡作贡献,一切都非常值得!而且在我们安定村,归国侨胞为家乡建设出力的也大有人在。”安定村的柴桥大榕树,见证了老归侨程民兴为祖国家乡奋斗了一辈子的身影。


几乎在每一个侨村,总有一棵大榕树,是村里历经千年的“讲古”处。一棵古榕、无数乡愁,见证了游子远航又守候了赤子归乡,承载着侨村故事也将静待侨村未来繁花盛开。


纸短情长的记录人


在东胜村,陈广球妹妹陈丽娟拿出哥哥为家乡建桥修路与港澳乡亲共同筹款的明细单据,眼神里透露出对其家兄所做义举的自豪之情。


2.jpeg

陈丽娟向记者讲述往事。


在香山古城,工商联退休职工李国瑞回忆:“每一笔侨汇抵乡后,都由永安侨批局送上门,比现在的银行汇款业务还要便利。”


在榄边村,村支书林金成拿出他编的《南朗人物录》,把侨捐项目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个学校在当年可是特别耀眼的学校,但还帮助村里的贫困人家,贫困人家的孩子都可以申请免费进来读书。”


在张家边村,火炬开发区侨刊《东镇侨刊》的主编吴添渭拿出了他主编的《中山火炬开发区侨史》《张家边村(侨)史》,这位老侨务干部对本地侨史如数家珍。


3.jpeg

火炬开发区侨刊侨史。中山日报 文智诚 摄


一封家书、一纸侨批、一本族谱、一部侨史,架起时空的长桥,一头连着他乡、一头连着故土,侨村行采访的每一位侨批、侨书、侨刊保存者、创造者,都是乡愁的记录人。


侨力兴市的实践者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不会忘记桑梓之情,不会忘记我们是中山人。”祖籍张溪村的侨领蔡冠深深情地说。从蔡继有(蔡冠深之父)、苏计成、苏继滔复办华侨中学,到蔡冠深坚持建设家乡教育事业,到蔡展思(蔡冠深之子)带着战略合作回归,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


“每年五月初六那天,海外乡亲都会集中回来看飘色,回来的人甚至比过年的时候还要多。”今年77岁的谭浩彬,是崖口飘色非遗传承人,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彬叔。这项民俗活动已成为崖口村的节日,吸引海外华侨乡亲在固定时间相聚,传承习俗一解乡愁。


“这些历史建筑代表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保留侨房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投资。”爱好咖啡文化的玲姐选择将咖啡店开在库充村的侨房里,是基于对具有独特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侨房的热爱,她希望将侨房更好地保存下来。


4.jpeg

库充村活化利用起来的侨房。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无论是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捐物,还是身体力行传承弘扬家乡文化,抑或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重新焕发侨房,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以侨的力量助力家乡高质量发展的家国情怀。


5.jpeg

五桂山桂南村香樟树下,老人们在交谈。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桂山岐水、沧海桑田,侨乡中山历经千年,却依旧风采奕奕、生机勃发。


正因为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创造了历史、也见证着现在,他们讲述着过去、也将创造更好的未来。


谨以此侨村行长卷,敬过去、敬未来。


上一条记录:【数说侨村行⑤】第1300万+N次,ge下一条记录:【数说侨村行③】54个专版、35万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