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建设 >> 正文  


安堂社区:九龙传佳话,十德承家风|文化兴城侨村行⑧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03日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图片_20240927234030.jpg


凝道人痴醉,漫步街心入隆都。步入位于中山市大涌镇的安堂社区,时间仿若在这里停止——16座祠堂、8座庙宇,在1300多米古道石板街中穿插布局,650多年的历史裹着浓重的隆都文化印记,浸染着村中的每一处历史建筑和街景。


安堂社区,位于大涌镇西南部,因村中存有大量祠堂而被称为“祠堂村”。深厚的宗祠文化底蕴和成片传统风貌建筑,让安堂社区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山历史最悠久的村落之一。

具有浓厚“省岐隆”方言特色的隆都话,村中那古朴的双桂大街石板路,那高悬在林氏宗祠正对面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十德图”——这些古村影像,既是安堂人的日常,也是安堂乡亲延续几代都铭刻的隆都记忆。


微信图片_20240927234033.jpg

据统计,安堂曾拥有林氏祠堂22间,现今尚存16间。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十德”家风传千古


背靠卓旗山,面临西江与岐江两江交汇的广沃田野,远远望去,安堂社区就像是静卧在江中一隅的扁舟。

这个拥有650多年历史底蕴的古老村落,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古朴。数百年前,开村始祖林玄兴从斗门马山来到隆都大涌开族繁衍。历经数百年,后人成村于龙眼田边。为寓意兴旺发达,最初村名为龙兴村。后来,因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陈白沙游历到此,村民求赐村名,陈白沙见村处“明堂”广浩,故改称“安堂”,为祈盼村民生活安定之意。自林玄兴开村至今,安堂林氏已有26代,全村有林姓村民超过5000人,是当地较大的宗族。

微信图片_20240927234034.jpg

安堂社区石板街。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沿着村落蜿蜒的小巷深入,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路旁错落有致的祠堂群。据统计,安堂社区曾拥有林氏祠堂22间,现今尚存16间,是大涌镇祠堂最多的村。其中,又以林氏宗祠规模最大、气势最为恢宏。

林氏宗祠,俗称“双桂堂”,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4)年,历史悠久。步入正厅,可见祠堂内供奉的比干像。史料记载,比干被商纣王剖心后,周武王找到其子,赐姓林,以彰忠良,故后人把比干作为“林氏之祖”。至今,安堂社区还保留着一个民俗:每年正月初二,乡亲都要迎接“文财神”比干,热闹非凡,既为了讨一个好意头,也是为了缅怀先祖。


微信图片_20240927234035.jpg

安堂林氏宗祠。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位于林氏宗祠正对面高悬的“十德图”,是林氏世代传承的“家风”内核: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据村中老人介绍,“十德”是林氏先祖林皋在战国时期担任赵国宰相时,进谏赵王贤明治国而提出的十种美德,为后人传承至今。“十德”林氏家风,培育出众多科举中第、步入仕途的杰出人物,留下“四宰相十二状元,七封侯三千进士”的佳话。其中,林坚的第十五代孙林皋,育有九子,均才德兼备。因此,全国各地的许多林氏家族均自称为“九龙衍派,九龙世胄”。唐朝林披所生九子,和一名女婿全部考取功名,传为“九子十登科”。其三子和六子同时高中状元,被称为“双桂”。现在的安堂林氏,便是林披六子林蕴的后代,“双桂堂”得名于此。


微信图片_20240927234037.jpg

“十德图”高悬在林氏宗祠正对面。南方+ 伍杰 拍摄


和林氏家风家训一样延续至今的,还有完整的古村落群:现存600多座古建筑,多为灰砖木结构,雕工精细。从上空俯瞰,古建筑群鳞次栉比铺开,颇有明清岭南古建筑文化的余韵。2012年,安堂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2017年入选创建中山“新农村市级示范村”,成为当年6个市级美丽城乡精品村之一;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百年接力筑乡魂


厚重的人文底蕴,也孕育出敢为人先、开放发展的侨乡文化。

据《大涌镇华侨志》及相关资料记载,安堂人出国的历史十分悠久,1840年前后,便有前辈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到美洲、大洋洲等地以劳动力换取温饱。到19世纪末,安堂学子了解到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潮,纷纷出洋留学,以求振兴中华之道。其中,大部分紧随孙中山先生的脚步,如辛亥革命先驱林君复、林卓明等人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在乡中办学校,培育大批人才,传播科学救国思想。

近代以来,安堂侨胞作为家乡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故里兴办公益事业,奠定了安堂社区现代教育的基础。1905年,林君复回到家乡创办安堂“觉群”学堂;随后,林警魂赴港澳募捐,发动内外乡亲筹集资金4万元,修建安堂祠堂校舍。

微信图片_20240927234038.jpg

安堂是一座拥有650多年历史底蕴的古老村落。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改革开放后,这股接力仍在继续。1991年9月28日,安堂学校新校舍举行落成典礼,由昔日旧祠堂迁入楼房新校舍,旅外乡亲共计捐资近200万元。其中,已故旅港乡亲林华耀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年逾古稀之时,他仍抱着病躯,四处奔走,为重建安堂学校集资。新校舍落成后,旅居澳门的乡亲林德,又为师生设立奖教奖学金。短短数年间,他为家乡教育事业共捐资超过40万港元。

“安堂之所以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离不开旅外乡亲鼎力相助。”大涌书画协会会长、安堂社区居民林雅京表示,一直以来,侨居海外的乡亲身在异邦,心系祖国,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海内外乡贤反哺项目涵盖教育、卫生、经济、交通等民生建设的方方面面,有效改善了乡村民生现状。

听村中老人讲述着安堂侨胞建设家乡的往事,行走在安堂社区,一条条纵横交错的乡村道路,宛如连通家乡和海外乡亲的血脉,讲述、见证着安堂华侨和港澳乡亲割舍不断的故土情。目前,安堂社区户籍人口近6000人,旅居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乡亲近5000人。至今,在安堂星级“侨胞之家”内,“侨乡文化节”“重阳节敬老”等系列侨乡文化活动每年坚持举办。听着隆都乡音,述说故土风云,这些侨房、侨史、侨故事,依然是安堂游子的牵挂。


古村风韵兴百业

“7月初,安堂美术馆将开馆。”“斜对面的广善医馆,将是一个多功能场馆,一楼请医生定期坐诊,还原用途;二楼作展示所用,与美术馆相呼应。”近两个月,中山市府办驻大涌镇安堂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张子龙和他的顾问——安堂物业管理公司、中山市有计城乡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有计公司”)负责人张志彬忙得不可开交:白天为项目奔波,晚上对碰思路。


微信图片_20240927234039.jpg

安堂广善医局。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他们的最大心愿,是借深中通道通车之机,打响安堂侨村招牌,将大湾区各地的游客,引至安堂。

当前,安堂社区正持续通过挖掘文旅资源擦亮古村风韵特色,创新思维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张子龙、张志彬等人以不同的身份汇聚到这里,投入到一场“干事创业”行动中。

在安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块写有“安堂物业管理公司”的新招牌格外显眼。这个物业公司,和安堂社区目前正在火热开展的“百千万工程”有着密切联系:安堂社区将村级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新成立的安堂物业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又与外聘顾问团队形成高度协同。张子龙介绍,这是安堂社区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针对集体经济难以壮大及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探索出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数年前,在知名地产公司城市更新项目组工作时,张志彬参与系统梳理安堂社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当地提供历史文化保护服务。如今,他带着自己创办的有计公司,作为顾问团队“回归”安堂。

针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安堂已梳理出“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清单,共29个项目。在这些清单中,最受关注的还是侨房、祠堂等古建筑的保护和活化项目。

沿长堤大街向古木棉广场缓步行走,街道风貌已极大提升,公共停车场集中设置于沿街对向,从前繁杂的“三线”也已进行整理。“在规划中,长堤大街将被打造成隆都美食一条街,承担第一时间承接游客的功能。”张子龙介绍,双桂大街被定位为文旅街,双桂下街则被定位为民宿街。随着社区收购或长租部分民宅,这里已经即将开馆的安堂美术馆、活化焕新的广善医局、镇村与国资联合打造的民宿以及花园景观包围的香山书房,美丽古村已呼之欲出。


上一条记录:西罟步村:十里流碧叶,石硖牵侨心|文化兴下一条记录:起凤环社区:凤鸣黄桐林,侨情深几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