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村:侨力始兴业,春风绣沙田|文化兴城侨村行⑭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9日 来源:南方日报
水乡胜地碧云照,长弓东卧春风怡。位于中山民众街道中部的东胜村,犹如一张长弓镶嵌在纵横交错的岭南水乡之中。
东胜村。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古时,此地称作“东升”,蕴含东方初升朝阳的希望之意。这个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村落,较早地拥抱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成为全市第一个村级铺设水泥路的农村,也是全镇第一个举办“敬老恳亲晚宴”的村居。由东胜村香港乡亲创办的新华手套厂,成为中山第一批“三来一补”企业,埋下了中山工业发展的种子。
以侨为桥,开放的春风,创造了东胜村一个又一个“第一”,造就了东胜村的往日辉煌:港资外资经“侨”而来,现代工业由此发源扩散,为中山制造腾飞铺垫了前奏。
鸟瞰东胜村。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日夜交替,斗转星移。潺潺流水淌过一河两岸的青砖瓦房,幼童从河边的水泥路奔跑而过,时尚的文旅新业态沿着环村路萌芽而生。在这个过去的商贸繁华地,新侨开启了生活的新篇章,书写着侨乡的新故事。
向海要田起粮仓“香山为邑,海中一岛耳,其地最狭,其民最贫。”据明代《永乐大典》记载,600多年前,香山地区仅是大小不一的几个岛,周围都是茫茫的大海。
千百年来,勇毅的香山人向海要出了空间。东胜村,镌刻了中山沙田文化的印记。翻开《中山市民众镇志》,这段沧海桑田的历史,重新浮现在眼前。
东胜村已被纳入深中合作创新区。南方+ 叶志文 拍摄
16世纪中叶,民众基本淤积成陆。彼时,有沙田的地方,通常以沙命名。明中期至清初,在民众今锦标(原鳡标沙)一带,已有人筑围垦耕,当时被称为浪网沙,为东海十六沙之一。
“先有浪网,再有民众。”东胜村党支部原书记何武军回忆,民众街道依海而生,浪网片区相对民众片区海拔更高,因此更早淤积成陆、集聚人口。东胜村,就是浪网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胜村具有沙田地区的典型特征,河涌纵横、水网密布。基口六顷涌、新涌、坦壳涌三条河涌,自东胜村东面、西北面以及村中奔涌而过,造就了村民沿河而居,生活起居与水相生相伴的水乡景观。何武军透露,村民基本都是从顺德、番禺迁居过来,以珠三角移民为主。
东胜村具有沙田地区的典型特征,河涌纵横、水网密布。南方+ 叶志文 拍摄
1920年前,东胜村由数十人聚居成村。因村民希望生活像东部初升的太阳充满希望,故称此地为东升,后曾称作“东星村”,2002年起称东胜村。
沙田地区的典型地理特征,造就了东胜村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形态。在何武军的儿时记忆中,村人以种植水稻、甘蔗为生,部分村民从事鱼塘养殖,改革开放后,村民又开始种起了香蕉。东胜村,曾经以肥沃的沙田耕地成为中山“粮仓”民众街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的沙田地区,让东胜村人天然具有敢闯敢拼的精神。东胜村涌现的诸多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为东胜村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打开了链接世界的另一扇窗。
开蒙启智立脊梁青衫斗笠满田里,村中桃李尽芳菲。传统的农耕文化,传承了东胜村尊师重教的传统。走进这个具有水乡特色的村里,会发现一座具有中西合璧特色、极具南洋风味的建筑——东胜小学。
东胜小学具有中西合璧特色,极具南洋风味。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这所重建于1988年的学校,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办学条件,在当时都属领先潮流之举。一个沙田农业村,为何能在20世纪80年代拥有这样一所现代化学校?
这来源于东胜华侨回馈家乡的桑梓情怀。1988年,从东胜走出去的香港乡亲陈广球,提出了重建东胜小学的想法,并发动港澳同胞积极捐资。
当时,陈广球捐赠了约40万元,还参与了学校设计,带着振兴家乡教育事业的情怀,亲自参与设计建设方案。1989年,新的东胜小学落成并投入使用。
这所学校大大改善了东胜小学的办学条件。何武军回忆,“学校落成当日,很多外村人都来围观,甚至连树上都站满了人!”多年之后,当原东胜小学校长郭秀英翻开泛黄的老照片时,这段沉淀在时光长河里的记忆再次浮现——学校落成仪式上,身穿灰色西服的陈广球和年轻的何武军站在崭新的雕像前,一同剪彩。
东胜小学。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通过发展教育,东胜华侨为更多东胜村人开蒙启智,立起了东胜人不服输、不认输的脊梁。
东胜华侨和乡亲为家乡带回的不仅是先进的教育,还有工业萌芽的种子。在中山改革开放史上,中山首批“三来一补”企业——新华手套厂,是不可忽视的企业代表,其创办人正是陈广球。
20世纪60年代,陈广球来到香港,在深水埗经营布匹生意,凭借踏实肯干的精神,很快在当地市场站稳了脚跟。陈广球的妹妹陈丽娟回忆,1978年,陈广球提出了想在家乡办厂投资的想法。第二年,新华手套厂成立,成为中山首批“三来一补”企业之一。1980年,新华手套厂工业产值已达到330万元,带动了700多人就业。
东胜小学的陈广球楼。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以这批企业为开端,中山逐渐掀起“三来一补”企业的创办热潮,发展起乡镇企业。侨的力量,助推中山由一个农业县洗脚上田办起工厂,走进了工业化的浪潮。
从发展产业到兴办现代教育,华侨和港澳乡亲对故土的倾力支持,打开了东胜村人看世界的视野。对乡亲的感恩,也促成了东胜村对外交流的步伐——时隔多年,何武军仍记得当时带着村干部到香港举办“答谢宴”的情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何武军带领着几个村干部奔赴香港,专门举办了一场感谢东胜华侨、港澳乡亲的答谢宴会。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联系更多乡亲,让他们了解内地的发展,吸引更多乡亲回乡创办企业。”这场宴会堪称“史无前例”,当时,东胜村在香港深水埗的新好景大酒楼摆了15围,参加宴会的港澳乡亲超过百人。那天晚上,宴会一共持续了3个多小时,港澳同胞热情高涨。
环村新路兴侨乡以侨筑桥的故事,仍在续写。
在东胜村,沿途可见历经岁月淘洗的东胜小学、侨捐桥梁等珍贵侨迹,也有绿树成荫、流水潺潺、花木茂盛的新时代乡村新貌,古与新交融的风景从车窗旁快速掠过,串连成一幅独特的侨乡画卷。
盛夏时节,走入位于环村路旁的中山市千里马苗木场,缤纷浪漫的洋紫荆开得正盛,花木场工人正忙碌着装货上车。这个占地有150多亩的苗木场,一年能产出数十万株花木,其中大部分都将被运往香港,用来装点香港市政工程。
苗木场的创办人,是香港商人柯定南。
在新加坡出生,于厦门长大,在香港经商,又到中山东胜村创业,柯定南对中山有着特殊的情感。1983年,柯定南参与了中山温泉宾馆高尔夫球场的绿化工程建设,从此与中山结下了缘分。2010年,他在东胜村创办千里马苗木场,还聘请了20多位村民成为工人。如今,苗木场一年的销售额已超千万元,产出的花木主要销往香港。
花木场发展起步后,柯定南不忘反哺东胜。他每年都拿出一笔资金,作为东胜村奖学金基金,奖励优秀学子,帮扶困难学生,捐助款项累计已达28万元。
这些年来,柯定南每个月都会坚持回东胜村看看,见证了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路越来越完善了,村容村貌更美了,大家的生活水平也都提高了。”
如今,东胜村已被纳入深中合作创新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发布的民众街道村庄规划优化提升公告,未来,东胜村将重点发展农业旅游、休闲配套、多元体验,打造美丽宜居、城乡融合的品质示范乡村,形成“一轴三带三片多点”的产业结构布局,是中山东部的重要生态廊道组成部分。
未来,东胜村将重点发展农业旅游、休闲配套、多元体验。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其中,一轴为乡村慢生活体验轴;三带为碧道水乡文化带、民众涌田园风光带、环村农产品体验观光带;三片为精品花木主题片区、乡村慢生活片、生态农业生产片;多点为农业加工产业园、花木文化休闲公园、花木文化科普基地等。
以“侨”为桥,东胜村还通过改造提升旧民居、旧街巷,沿路打造富有侨韵、辨识度高、别具特色的文旅网红地、打卡点。其中,处在环村路重要节点的东胜小学陈广球楼,将翻新修葺,融入轻餐饮、商业等文旅业态,带旺乡村发展。
“现在,深中通道通车了,村里正沿着环村路开发文旅新业态。我相信,未来东胜村的经济一定会蓬勃发展,这条环村路也会兴旺起来。”柯定南说。
上一条记录:新前进村:青山抱古祠,侨心系书香|文化兴下一条记录:光明村:根艇勇争先,侨心系乡魂|文化兴城